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討

摘  要:通過了解目前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現狀,發現和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應用導向,區別對待,模塊教學,自由選擇”的改革方案。

關鍵字:高校  計算機基礎教育  教學改革 


      當前信息技術在社會上的普及越來越廣泛,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將面對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這給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1.面對問題,引發思考

      就當前大學來看,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兩個學期教學,第一學期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第二學期講授程序設計。這一框架已經有二十年大體未變,只是教學內容有所更換,即從DOS平臺的基本知識與程序設計,轉換到Windows平臺上。隨着整個社會的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這一模式也顯露出一些問題來。

      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爲這樣一個現象:學生喜歡計算機課程,但由於教學不能滿足他們的個人需求,而無法吸引他們熱情持久地學習。據筆者這幾年的觀察,每學期的第一堂課總是爆滿,隨着教學的逐步深入,到課的人便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學生或者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或者感覺難以掌握,又加上課程並不在本學期考試,就認爲這門課不重要,於是能逃課則逃課。這一現象在第二學期的程序設計教學中表現尤爲突出。如果本學期有等級考試的話,參加完考試的學生就幾乎不來上課了;而那些要等到下學期才考試的學生,將處於課程結束後無法獲得老師輔導的困境。

      造成這種教學兩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或學生的個人因素,也有教學安排上的影響。但是,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教育制度本身來反思,以推動其改革和發展。就像高鋼在《遭遇美國教育》一文中提出:“我們中國人是否認真反省過我們的教育?我們中國的教育有缺陷嗎?如果有,在哪裏?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全面謀劃自己未來前程的民族,應該怎樣審視我們爲孩子們提供的教育環境?”作爲高校的教師,在這一點上我們責無旁貸。下面是筆者的一些個人分析。

      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現行計算機基礎教育體制在用一個單一的標準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種不同背景的學生,忽略了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起點水平,也忽視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層次不同,從而造成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學生個人學習生活實際的脫離,無法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例如,能要求機械專業的學生和會計專業的學生學習完全一樣的計算機知識嗎?法律專業的學生也必須掌握計算機編程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計算機應用是有差別的。例如,財會人員要求學會數據統計和報表的製作,而銷售人員則要能夠製作和演示多媒體文檔,沒有必要每個大學生都去學習計算機原理和程序設計。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應用有不同的要求,這種差異目前在教學中尚未反映出來,而是對所有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實行統一的教學內容和考試大綱。從學生個人方面來看,有的學生可能從小學就開始使用電腦,而有的可能在大學以前還沒接觸過;有的學生喜愛電腦繪畫或動畫製作,而有的則熱衷於網站設計。對於這種情況,目前的教學也沒有根據學生的起點水平和興趣愛好來因材施教。在教學對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實行籠統的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

      另外,當前的計算機教學以統一的等級考試來衡量和評價,使得教學圍繞考試轉,明顯傾向於應試教育,而不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這會使學生認爲,學習計算機就是爲了拿個證,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再加上那些充斥在教材和等級考試中的數字遊戲般的題目,遠離學習和生活實踐,既繁瑣又無實際意義,令學生費解,大大降低了學習興趣。對計算機等級考試進行改革,勢在必行。目前計算機等級考試存在的問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之三大困惑》一文有比較深刻的剖析,值得參考採納。考試製度的改革應該成爲教學改革的組成部分,以便使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推進。

      其次,目前教學安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中,理論課和實驗課一般是分開上的,這樣安排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上理論課時,雖然教室配有計算機和投影儀,但是學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老師操作而無法親自動手試一試;上實驗課時,雖然每個學生都配有一臺計算機,但由於多數機房沒有安裝投影儀,常常難以看到老師的演示,況且老師也很難在實驗課上再次全面講解了。另外,理論課和實驗課往往隔了幾天,不能做到及時練習,及時鞏固。這些因素造成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反而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脫節現象,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正是這些問題,困擾着師生,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那麼,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爲,應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借鑑其它學校某些好的做法,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地加以解決。本文提出以下解決方案,也是爲了拋磚引玉,與同行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2.區分專業,模塊教學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非計算機專業中各種不同專業的情況和要求,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習不同的計算機技術,執行不同的教學大綱。也就是說,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區別對待,實行有區別的教學,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論。

      非計算機專業包含的專業很多,而且千差萬別,要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和要求來安排相應的計算機課程,難度較大。這個問題可以採取分步實施的辦法來解決。首先做到按文理兩科實行有區別的教學,以後再逐步按照理工農醫、文史哲、經管法等大類專業來區別對待。至於細分到哪一級程度,各個學校可以自由掌控。當然,這種區別專業的教學方式,並非一味強調特性而忽略共性。各專業還是有一些基礎的、通用的計算機知識需要學習。建議第一學期仍然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包括操作系統、辦公軟件和網絡應用等;第二學期的教學,則可根據實際情況,分設計算機控制、多媒體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教學內容模塊,由學生根據各自專業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各自的興趣和愛好,從中選擇某個模塊來學習,並且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選擇權。例如,學生聽了幾節課後,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按照規定申請更換。這其實就是實行模塊化的教學。顯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完善的選課制和學分制等教學制度予以保障。

      在實行模塊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應用爲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爲目的。著名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專家譚浩強教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認識到:“非計算機專業中的計算機教學,無論就目的、內容、教學體系、教材、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都與計算機專業有很大的不同,它以應用爲目的,以應用爲出發點。如果不注意這個特點,將會事倍功半。”並且他認爲:“計算機的應用是分層次的,同樣,計算機人才的培養也是分層次的。”單從目前的教材來看,就不符合這一要求。目前大多數教材是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編寫的,常常以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口吻來講述技術。例如,書中往往堆砌名詞術語或英文縮寫,甚至沒有任何解釋就直接使用,這就不太適合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書中的例題大多數是對某些語法功能的解釋,脫離生活實踐,現實意義不大,無法吸引學生聯繫實際應用計算機。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和自學效率。在這方面,國外的教材值得我們學習。只有引進和編寫出一批密切聯繫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教材,並且推行以實例爲基礎、以應用爲目標的教學,才能使計算機教學生動活潑而又具有實用價值,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鼓勵他們應用計算機技術去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建議將目前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合併來上,直接在配有投影儀的計算機機房進行授課。這樣在老師講解和演示的同時,學生可以馬上進行操作,兩者同時進行,印象會更深刻,學習效率會更高。根據調查瞭解,很多學生都認爲這是最理想的上課方式。從目前機房面積來看,這種授課方式只能滿足小班授課。從目前的大班授課(3、4個班)轉爲小班授課(1、2個班)後,教學質量肯定會有所提高,但是教學工作量也將成倍增長,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使用輔助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手段等方法來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應興建容積更大的機房,以滿足大班教學的要求。另外公共機房應該全天開放,以增加學生自由上機的時間。

      如果實行這樣的教學模式,那麼考試方式也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一是必須設置多種考試模塊,以供考生進行選擇考試;二是建議增設實際問題型的考題,重點考察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非簡單記憶名詞術語等書本知識。只有這樣,考試才能順應專業和社會的實際需求,真正考覈應試者對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

3.結束語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社會正在從重視學歷向重視能力轉變,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素質培養轉變,用人單位最終看重的是學生的真才實學。所以,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使他們獲得信息時代所必備的技能。本文提出的“應用導向,區別對待,模塊教學,自由選擇”的教學改革構想,也是試圖符合這一發展趨勢而作出的一點嘗試。希望這一改革方案能夠引發同行的思考,一起探討新形勢下提高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的質量問題。


參考文獻:
[1] 譚浩強,林定基,劉瑞挺,計算機基礎教育叢書出版說明,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10
[2] 方向,因材施教——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勢在必行,計算機教育,2004.5.10,第5期
[3] 宋旭明,王啓智,構思:21世紀大學生“計算機能力結構”,計算機教育,2004.5.10,第5期
[4] 高鋼,遭遇美國教育,西安信息資源網,2005.5
[5] 世界商業評論,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之三大困惑,中國軟件開發網,2005.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