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論》. 錢穆

自去年同期買下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我只看了前兩篇便將它束之牀頭。不能說這本書不精彩,相反它很有價值,裏面包含非常多錢先生對人生、國學、中西方文化乃至宗教的思考智慧,值得反覆閱讀、細細體會。只是2016的前半年重心在於應對畢業和工作的事,也就少了靜下來看這種慢書的心境,直到最近工作初穩,才又把它取了出來。


冬天和泡熱水腳最配。現在每天最貪圖享受的一段時光大概就在泡腳的那半個小時裏。經過多天的反覆練習,我聽着水聲就已經能把水壺加滿到剛剛好的位置,既不少也不會因爲沸騰而噴出來。等水燒好後,再嫺熟地往桶裏接上2.5cm高的冷水,和燒開的水一混合,一桶上好的洗腳水就配置完畢,腳伸進去,滋溜溜一陣酥麻的感覺。不敢待太久,就這麼蜻蜓點水般小顛着,直到腳的耐受力和水溫互相妥協,才肆無忌憚地讓水漫過腳底,靜靜感受水溫從腳心傳向手心……這時我就會拿出這本《人生十論》來翻,讀到妙處內心激起一陣愉悅,此時腳心和內心的愉悅交織在一起,爽透了!


《人生十論》並不是有意而成的一本書,它是一本文集,收錄了錢先生平日關於生活哲學問題方面的思考,而且它也不止有“十”論,前後共探討了十六個話題。按規矩的筆記寫法,我該記錄下這十六個話題裏錢先生各自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而且我還真有試過這麼做讀書筆記,給每一章節列個一二三四,中心大意,但這種方式不久就被我放棄了,因爲這樣記錄的只是作者的觀點,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記錄過後並沒有留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完全失去了記錄的意義。


我嘗試換了一種方式,把讀書時感觸較大的一些點拿出來,在讀完後進一步回味、碰撞,然後記錄下這其中的感受和體會,如此便覺得自己真是讀了此書,平日裏還能時不時把一些事情和書中的內容聯繫起來。這個過程好比是一頭老牛吃草,吃完之後反芻多次,最終精華的被消化吸收,然而不是說大糞就沒有養料,只是不再適合老牛而已。


性之所近 

或許是我個人性之所近吧,我從小識字讀書便愛看關於人生教訓那一類話。


錢先生在開篇的自序的第一句就寫下這話,一下把我擊中,因我也常自覺對人生教訓類的東西尤爲敏感,時時處處都能心生感悟。記性算不得好,但對於不知哪裏看到或聽到的意味深長的話總是能念念不忘,時時回想。同樣看電視,大家看的是劇情嬉笑怒罵,而我更多體會到的是其中的世事人情,禁不住發出一聲感嘆,小夥伴們茫然(⊙o⊙)…呃,尷了個尬,我以爲你們也這麼想呢。


如錢先生所言:

個人性情相異,這是人生中一大祕密,藏在各人心中 。


人與人的差異真是比我們所能想象到的還要大,這差異無關乎高下好壞,而在於對事對物的側重點不同,因此體現出不同的性情。就我遇見的人中,有的語言能力很強,有的分析問題條理明晰,有的擅長營造樂趣,有的性情平穩、不急不躁……


生活需要這樣差異化的性情,不止爲其精彩,另一方面也因任一性情都有它的侷限。對人對己,實不該要求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來培養,當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錢先生引用古人之言,倡導人的行爲要和乎自己的天性:

盡己之性,然後可以盡物之性,而贊天地之化育。

如此

能立能達,能不失其性情之正,此人事業雖小,卻不失爲能堂堂地做一人。此人也無它大意,用中國古人成語來說,他只是不失爲一性情中人而已。


最近黃金下飯伴侶《曉鬆奇談》播出了它的最後一期,在這一期中,曉鬆老師說到他的一個感想很有意思,大意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走一座獨木橋,世界看似有很多路,但那其實是千千萬萬人的獨木橋拼合而成,最終個人還是要守着他的那個橋走着。錢先生在書中也有一個類似的觀點:

倘使人來做我,也只有如此做。


有一個讓我覺得很奇妙的事情是,性情相近之人,哪怕沒有交集,從事不同的行業,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但他們最終都會在各自的角落裏過着類似狀態的生活,對同一事物有着類似的看法,甚至於看着他們中年長的人,就像是看着自己的未來……


我想,一個人能夠在他所處的環境中自由地釋放自身的性情,這便是一件成功事,讓人讚歎的事。一方面,人得以盡其才,物得以盡其性;另一方面,個人也能收穫滿足感,自得其安樂。最後,關於儘性有兩點還想拿出來探討一番:

  • 什麼是性情?它和興趣又有什麼分別和聯繫?

  • “食色”照理當是人人都有的性情,如果按照儘性的表面說法,豈不是該胡吃海喝,夜夜笙歌纔是?那如何合理地盡己之性?



修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故中國文化最簡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間一完人,爲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此所謂好人之好,即孟子之所謂善,中庸之所謂中庸,以及孔子之所謂仁。


人無完人,但能夠向無愧於心的方向完善自我,不失爲生活一大樂趣。錢先生特別地講到修身應該是個人自己的事,而不是轉而要求他人。他說:

若人人盡要求對方,此只是是人生一痛苦。我爲子,我便不問父之慈否?先盡了我之孝,我爲父,我便不問子之孝否,先盡了我之慈,照常理論,盡其在我是一件省力事,可能事,求其在人是一件吃力事,未必可能事。

修身只是修你自己,你不能去修你父母的。


這一說法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關注圈和影響圈”的道理如出一轍。確實,如果我們注意感知,就會發現要求他人有所改變是有多麼的難,但太多時候我們又會習慣性的寄希望於外界的變化,然後自己才願開始行動。事實就像錢先生所講,盡其在我是一件省力事,盡其在人是一件吃力事,與其求其在人,不如略修己身啊!


談及教育,常講要言傳身教,用話語去開導,用身體去力行。不過直接的話語只對有心人有效,否則,哪怕這話語多麼有道理,多麼的政治正確,都無濟於事。相反,若自己能首先成爲樣板,讓他人感受到這教育的意義,則幾乎任何人都能受到感染,也就是史蒂芬.柯維所謂影響圈的擴大。


摘錄最近在看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講的一段話:




心爲形役

禽獸也有心,但他們是心爲形役,身是唯一之主,雞狗只能表現他們的心靈,在他們自己那個軀殼裏。


要說人和其它動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心可以脫離身體的基本存活需求,去開闢另一片屬於心的世界。這是自然給予人類的賞賜,讓人們得以擴展自我。我們可以從千百年前的古人那裏獲得智慧,也可以從身邊朋友中獲得安慰,同時我們的情感,思想,都可以拿來與人分享。


曾不止一次的從多處得到這麼一種說法,它將整個人類文明看作是一個大生命,一代又一代,它會演進,更重要的是還能繼承。我很願意相信這妙想,這樣看我們每個人都是帶着一份豐富來到這世上。


沒有電燈時,我並不覺得不快樂,有了電燈之後,我並不覺得因此而很快樂。


電燈解放了黑夜的雙眼,但有電燈前後人們的心情卻不見得有多少差異,因爲我們同時擁有身生活和心生活,身生活的滿足無法代表個體的全部。總是讓身生活佔據着人生的主體,即是古人所謂心爲形役,顯然,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



人生乃一痛苦的過程

可記得孫少平也說過相同的話?這話乍看真的很悲觀,可我覺得講這話的人反而是積極向上的。首先承認其痛苦,然後纔會尋思着去解決這痛苦,哪天情況稍好,心裏便會充滿感恩。試想,如果總覺得人生就該是時時美好的,又怎能接受痛苦時的失落,如何不會怨天尤人?錢先生也說:


無常若是苦痛,實非苦痛。唯其人生有此一無常,人生始得產生一善自處理之妙道。



敬天愛人

我們總要在對象與環境中,有我可親可尊的,這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細想的確如此。小時候對長輩的敬賴,讀書時期對老師的敬賴,以及工作後對前輩領導們的敬賴。正因爲有他們在,所以感覺到任何時候都可有他們在支持着自己,萬一闖禍了,在他們那就能找到解決方案,就是這麼一種歸宿般安全感。


有時候這種感覺的產生不一定要有實質性的依賴,但只要這種親尊之人在心中留有位置,就足以讓自己感到踏實。像王石經驗那麼豐富,那麼成功的大企業家,他爲什麼還要多次跑去褚時健的果園去看望討教呢?像最近差點被趕下臺,他又去了,難道褚老真能交給他多少錦囊?或許,褚時健就是那個他可親可敬,讓他獲得歸宿的人吧!


發現沒有,很多事業上比較順利的人越發的喜歡敬神,而且他們不止是要去廟裏祭拜,祭拜時的儀式感也特有講究,很是認真和虔誠。這個時候,又或許因爲現實生活中已很難找到值得敬賴的人,所以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神呢?



精彩摘錄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而向裏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內的,只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遺棄與擺脫。儒家說性不偏向內,不偏向心上求。但他們不肯說,戰勝自然,克服自然,知識即權力,他們只肯說盡己之性,然後可以盡物之性,而贊天地之化育。

文化的人生,是在人類搭乘其自然人生目的以外,或正在去達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這些剩餘的精力來幹些別的勾當,來玩另一套把戲。

人生目的應該地增多,儘量地加富。目的愈增多,愈加富,則選擇愈廣大,愈自由。

我之後才懂得人的心,人的生命,可以跳離自己的軀體而存在而表現。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後面所隱藏的人心與人生命之努力與意義,我才知,至少我這所看見的世界之一切,便絕不是唯物的。

中國所長不在宗教,不在科學,亦不在哲學,而在其注重討論人生大道上。  中國文化則早能注重人學與心學,知在培本浚源上用功夫,知在綜合匯通上用功夫,此乃中國文化一極大所長處。

以治國平天下與運水搬柴相較,大小之分,分在位上,分在力上,不分在德上。地位不同,力量不同,德性則一。

宗教可以發泄心的情感,科學可以展開心的理智,要叫心不向着兩面跑,正如一個孩子已走出了大門,已見過了世界?他心裏真生歡喜,你要把他再關進大門,使如囚牢般坐定在家中,那非使他發狂,使他抑鬱而病而死,那又何苦呢?但那孩子跑遍了世界,還該記得有個家,有個他的歸宿安頓處。

於是一人之心化成了一家心。一家之心化成了一國心。一國之心化成了天下心。天下人心便化成了世界心宇宙心。心量愈擴大,他不僅感到己心即它心,而且會感到我心即宇宙。到此時,心遇見了神,而他將會感到,神還是他自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要自己站得定,如果自己站立不定,在此激盪人生中,說不定會失去了今日之我,側頭側尾另換一新人。




·END·


想進一步跟蹤本博客動態,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微信訂閱號:信號君


鄭重·專業·有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