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通證一姐張倩倩(三)通證經濟模型設計中的8大誤區

作爲長期從事通證經濟研究工作的專家之一,張倩倩創辦了WBTO區塊鏈孵化工廠,目前在孵項目20多個,多個項目成功落地,同時,張倩倩還常爲衆多的項目做顧問諮詢,積累了豐富的通證設計經驗。在此基礎上,張倩倩提出通證經濟激勵模型設計當中有8大誤區。

 

 

誤區1、認爲所有的通證都可流通。張倩倩認爲通證可以劃分爲兩類,權益類通證和憑證類通證。權益類通證包括使用類通證和證券類通證,積分、兌換權、投票權就是使用類通證,證券類的通證就有分紅權。而身份證、火車票就屬於憑證類的通證,不可流通。所以不具備流通性的這種通證,如果你刻意給它一個可流通的平臺,當然它是可以交易的,但是這種交易是不實在的虛假交易。

 

誤區2、認爲通證只要能交易就有真實的價值。現在有很多的交易所,給不同的通證一個可以交易買賣的空間,讓這些通證有了價值。所有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易來體現,所以我們可以說只要有交易價值就有價值,但是它的交易背後代表了什麼,它的通證又代表了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就像很多空氣項目也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但是它本身不具備流通性,沒有持續增長的潛力。我們都知道一個商品或者一個資產,只有具備高的流動性才有價值,流動性越強,價值越強。不具備流動性的通證,即使你強行給它一個交易的場所,讓它具備流動性,那也不是真實的價值。

 

誤區3、認爲通證只要不斷流通就可以產生價值。張倩倩認爲通證的流通應該產生可循環的價值閉環,而不是開口的,不應該通過後續不斷進場的交易方或者買方來產生價值,而且這種交易價值也是不穩定的,一旦沒有更多人進場,這個通證的價值就會開始跌,泡沫就會被擠出來。

 

誤區4、認爲通證一定要貨幣化。很多項目方發幣的目的就是要把它當做貨幣上交易所。通證代表的是價值的憑證,所以要看項目本身產生的價值是什麼,無論是服務還是商品,其實有一些通證它是不具備上交易所的屬性的。張倩倩認爲通證作爲一種打破價值傳遞的障礙,作爲一種促進組織之間協同效應的激勵手段,它一定要能解決什麼真實存在的問題的,如果沒有解決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誤區5、認爲通證一定要上交易所纔有交易價值。很多項目方就是很着急的趕緊發了幣,花大價錢去上交易所。但是如果一個通證只有在二級市場纔能有交易價值,那麼這個通證的水分也是很虛的,說明它沒有真正的交易價值。張倩倩指出這個通證一定要在它自己可循環的內部的價值閉環有流通價值之後,然後再上二級市場交易,這樣即使遇到熊市,也不會對它產生很大的衝擊。

 

誤區6、認爲通證一定要有鎖倉機制。很多項目方在設計通證經濟激勵模型時都會設置一個鎖倉機制,這是因爲前期是有很多虛假的ICO項目套現跑路了,所以他們覺得需要一個鎖倉的機制,但是多數不知道鎖倉的目的。除了是給投資方一個穩定的保證,保證不會跑路。還有一個目的是用來調節未來可能產生通貨膨脹的交易市場。

 

誤區7、回購認知誤區。這跟鎖倉誤區有點類似。因爲他並不知道自己所發行的這個通證的價值是什麼,交易產生價值,價值是通過交易來體現的,所以就設計了一個機制,並通過回購來體現這個通證的價值,張倩倩認爲這其實有點牽強。

 

誤區8、沒有設計消耗機制。項目方通證除了在二級市場交易之外,沒有其他交易價值的,其實任何交易它都會有一定的消耗,張倩倩表示,如果項目方沒有設計消耗機制,也就意味着他的通證的最小价值是什麼他並不清楚。

 

 

(未完待續)

 

 

瞭解張老師更多資訊請掃二維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