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移动医疗?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给出的定义为,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

  由以上定义可知,所谓的“移动”指的是医疗系统中IT相关技术的移动化。


移动化之前IT技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在移动医疗出现之前,IT技术在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用集中于医疗机构中。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诊断设备:CT,MRI,心电仪等等。

       这类设备从IT的角度讲是信息(生命体征)的采集装置。

       可以分为2B(医疗机构)和2C(患者个体)两类诊断设备:前者一般是指CT,MRI等大型专业化的医疗设备,生产厂商以飞利浦,GE,西门子等为代表;后者指便携式血压仪等设备,代表厂商有欧姆龙等。

       在诊疗中的价值:诊断工具能帮助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疾病做正确的识别和诊断。

(2)治疗设备:比如放疗仪的控制部分,伽马刀的控制部分。

       这类设备是治疗工程中的功能设备。

       在诊疗中的价值:真正作用于病患处,对病人康复起直接作用。

(3)信息系统:如 HIS,LIS,RIS,PACS。

        各类信息系统是医院中各类信息流通的平台。

        在诊疗中的价值:医院也许是最复杂的一种现代知识型组织,所有的护士,营养师,X光师,药剂师,病理医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专家,都必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合作。各类信息系统就是为了保障信息在各类专家之间畅通的流转,提高其合作的效率。


移动化的技术变革

   移动化的技术变革的两个方面:

(1)手持设备的智能化,移动化

        手持设备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更易携带,输入输出方式更为丰富。

(2)无线通信的发展

        更高带宽,更稳定,覆盖更广,更廉价的移动通信技术让海量的手持设备互联互通成为可能。


移动化带来的机会及主要的玩家

    (1)1到10的机会

         (1.1)给原有的各类系统(HIS,RIS,PACS等)做移动端的衍生,使体验更好,效率更高。

         虽然是原有信息系统的衍生,但是由于移动化带来的具有革命性的操作体验变化,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床边服务”,“实时录入”等操作形式成为可能。

         玩家:各HIS厂商。

               各HIS厂商是此类机会中的天然玩家。

               优势:在客户(医院)资源,对医院业务的了解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他们是原有基于PC的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供应商,他们要做的无非是做最后几十米从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到床边的延伸。

               劣势:移动端开发的技术储备比较薄弱,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思路的转换:移动是趋势,但是管理层能否真正下定决心投入足够的资源到移动医疗,特别是在传统HIS系统还有广阔市场的情况下;对于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而言,所谓的移动化绝非简单的把PC界面缩小化后平移到手持设备上,手持设备的操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和PC有着革命性的区别,手持设备绝非仅仅是小屏幕化的PC。特别是在一个PC开发人员掌握话语权的传统HIS厂商,是抱残守缺还是锐意创新,决定着移动医疗的用户体验好坏。  

      (1.2)诊断设备厂商

             移动化对2C类诊断设备是个巨大的机会,他们原有的产品就是便携化的诊断设备,他们要做的是通过无线接口把数据送往移动端做处理和展示。

             在移动化之前,每个诊断设备是信息的孤岛,用户通过设备自带表盘的液晶盘的显示去获取体征数据,数据无法统一存储,归档,分析,统计;移动化之后,功能获取体征数据的功能变得更大纯粹,厂商可以把精力聚焦于仪器的传感器以及电路部分,而把数据处理部分交给性能更强大的设备,并且由于终端的互联化,使大数据能为可能。

              玩家:a.原有诊断设备厂商。

                    b.新玩家:由于测量功能的纯粹话,降低了专业传感器厂商的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他们不必再去做传统意义上“传感器-电路-数据处理-显示”四位一体全功能的诊断设备,只需做好他们擅长的前两部分即可。


    (2)0到1的机会

         (2.1) 专业化的智能终端

               a. 手机和平板是使用最广泛的终端,但是普通的手机和平板不能完全满足作为专业化工具的智能终端的需求。功能方面来说,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都需要有条形码扫描仪,性能方面需要有更好的操作性,稳定性以及待机时间。

               玩家:1.硬件系统厂商:另起炉灶的做一个专门化的智能终端。

                     2.外设厂商:给原有手机通过BT,USB等接口做外设,做功能扩展。

               b.长远的看,智能终端更广阔的场景可能是穿戴式智能设备,配备多种人体数据指标的传感器,数据直接送往云端。

               玩家:还处于萌芽状态,未来的玩家必然是具有很大创新能力的智能设备+云服务厂商,还必须有传感器+放大电路整合能力。

         (2.2)2C的移动App

                大体分两类:

                  a.求病问医类的App,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的信息和入口服务(挂号,收费)。

                玩家:互联网厂商。

                      因为此类应用并不深度介入医疗业务,本质上这类的App和大众点评差不多。重要是线下和医疗机构的业务(拿到挂号名额),以及运营推广。

                b.各医学,药学助手,给患者或者执业人员提供专业的药物和治疗的指南和帮助。

                  玩家:具有医学常识的医务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

        (3.3)物联网

               物联网可能是颠覆性的,医院中现有所有的IT系统都是由人发起,基于人的互联。而医学领域的物联网将是这一切的颠覆,它把把多种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医疗行业的设备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医院、病人与医疗设备的整合。物联网医学将可能改变未来社会的就医模式:在将来的整合超大智能型网络中,存在计算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集群,对整个网络内的医生、病人、设备完成实时的管理和调控,一个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有条不紊地运行。

               玩家: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医疗设备提供商。

                     物联网是最复杂,牵涉最广的一种网络构建,是跨行业的整合,所以需要出台一系列跨行业的标准出台甚至需要国家层面加以推动。

       (3.4)大数据

来自人体生理和行为参数监护的数据日积月累构成个人大数据,含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重要信息。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得到个人较为完整的健康状态以及疾病预警信息,结合个人基因谱和完整病史数据,能够比临时求诊更准确地跟踪病程进展、判断短期风险和长期预后、进行更有效更个人化的临床干预和健康指导。从政府公共卫生的角度,这些大数据能提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提供预警机制,并能宏观的获得整个社会或者分地区的个人健康数据。

        医疗机构,体检机构是天然的大数据拥有者;同时随着个人便携式诊疗设备的云端化,设备厂商如能提供云服务,也必然获取了大量数据。

        因此,玩家应该包括: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医疗设备,同时由于医疗数据牵涉到隐私安全,必然有行业协会介入,甚至作为类似于智慧城市一样的理念,作为一种公共数据平台的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WiKi百科

          YoungTsau <<个人大数据:移动医疗时代的健康指导和疾病预警依据>>


后记:

     题目取得太大,这一领域过于博大精深,要用这么小的篇幅阐述这么广泛的主题力有不逮,就当是抛砖之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