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體會到的4個產品設計常識

一定要以“階段性”的視角去審視產品

以前工作經驗淺的時候,我信奉的原則是“一定要朝着90分去做方案”,回頭來看,這個原則很美好,但很不成熟,因爲這個原則背後,缺乏產品生命週期意識。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特點,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一個產品也是有產品生命週期。當前比較主流的產品生命週期分類法是。
1.驗證階段(快速上線產品,驗證產品是否有人用戶,是否滿足市場需求)
2.成長階段(完善核心競爭力,提高用戶量和市場份額)
3.成熟期(提高產品線的運轉效率,開源節流)
3.衰退期(開始轉型,尋找新的出路)

當意識到這個週期存在時,你就會發現,不是每一次都要做出90分的方案產品。典型的例子是,驗證階段和成長階段,在基礎功能上的做到60分,核心功能的75分,比基礎功能和核心功能上都做到90分,更加合理。

比如驗證階段,也包括成長階段,有太多不確定性。如果把一個功能更做到80分,可能上線沒人用(直到產品上線,你其實根本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者公司業務定位調整了,棄用了這個功能。

這樣回頭來看,你就是在浪費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浪費了時間,這對於創業公司和新業務來講是致命的。

“經驗和常識”VS“技術和方法”

曾經聽到一個觀點

在一件事上做到60分靠經驗和常識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80分靠技術和方法就行,要做到90分以上靠的只能是藝術了。

最近3個月一直在跟的項目,就運用了這一思路了。我們的這個產品,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了長達2個月的市場驗證。之後我們就決定開始接回到自己的平臺開發,整個開發過程中,我們基本上就是參考同類產品的功能點,進行開發,因爲我們的判斷是,這些功能點可以說是此類產品的標準功能,不需要進行驗證有沒有用。但當我們把這一波標準功能開發完了之後,我們發現接下來,我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功能了,且團隊內部提出的點,誰都沒有把握一定有效。於是我提出,要進行用戶深訪,深度接觸用戶,形成用戶洞察,爲接下來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提供思路。

這裏的我判斷其實就是,我們靠着別人的“常識和經驗”做到了七十分,但是要繼續提升的話,得開始運用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方法,而不是憑藉直覺或者誰說的話有分量。

幸運的是用戶訪談的idea,受到了各方支持,正在進行中ing

至於運用藝術做產品,等到了那個階段時,我們再聊聊。

產品不成熟時,務必保證有用戶溝通的渠道

之前在看《增長的黑客》這本書中,說了一個案例和觀點:要是在第一個產品版本中,只能有3個功能,你要選哪一個?書中給出的建議是,一定要有用戶反饋和留言功能。因爲,在一個產品的驗證階段和不成熟期時,用戶的反饋永遠是讓產品朝正確方向迭代的重要決策依據。

還是回到,我最近在跟的那個新項目中,我在1個月前,推動運營人員,在用戶的最後一天的作業中,添加了一個“是否願意留下聯繫方式,接受我們的回訪”的選項。正是這個小改動,讓我們在當前產品後續策略上比較糾結時,擁有了一波可隨時進行回訪的用戶。

idea和execution同樣值錢

我在工作之餘,一直在折騰自己的業餘小程序項目,這一過程中其實也想到了一些其他的idea,但想想不能同時搞那麼多,於是就把idea的思路放在印象筆記中了。

本週五,在看到一篇關於優質小程序的推薦文章中,我驚異的發現到,有一個小程序,和我之前的想法,甚至包括名字都是一模一樣……這不得不再次驗證了那句話

當你想到一個idea時,可能1000人也想到了,100個人開始行動了,10個人做出來了,只有1個人可能會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