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參加奇葩大會: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一、聽話,竟然是一種騙局

最近,著名心理諮詢師、暢銷書作家武志紅參加《奇葩大會》,在臺上分享了關於“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的一篇演講。

他講到一個傷感的故事。

當時在廣州日報工作時,他收到了一個女孩的郵件:她和男友談了三年戀愛,很恩愛。

但她的媽媽死活都不同意,最後真是以死相逼,她很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

武志紅被這封信所觸動,他約見了她們一家人,在一家安靜的西餐廳聊天。

他問女孩的媽媽:“你爲什麼反對女兒的愛情呢?”

這位媽媽最初給出的理由是:“我女兒長得很好看,她男朋友配不上。”

“說實話,你女兒稱不上多好看,最多隻能說長得端正”,他非常直接地給出了這個迴應

女孩的媽媽接着給出了新的理由:“我女兒學歷高,他學歷低。”

事實是,女孩是本科學歷,男孩是大專學歷,相差並不大。

並且,男孩的收入是女孩三倍,於是,這位媽媽的第二個理由又被駁倒了。

突然間,女孩媽媽陷入了一種歇斯底里狀態,大喊說:

她之前跟我說過,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

她以前對我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她騙我!她背叛了我!

後來這個女孩就問武志紅該怎麼辦,因爲他當時還沒有做諮詢師,就跟她說:“看來你媽是認真的,你覺得怎麼辦?”

這個女孩的選擇是跟她心愛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她接着遠走高飛,離開了她的媽媽

一個聽話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10多年後這個女孩在武志紅老師的公衆號回覆,還是有萬箭穿心的感覺。

多少聽話的孩子,習慣了以長輩的觀點來約束自己的行爲,與幸福漸行漸遠。

從這個角度看,聽話確實是代代相傳的騙局。

圖片來自網絡

二、聽話的背後,是父母的控制慾在作祟

聽話這兩個字像緊箍咒一樣,限制了孩子的生命力。

太多的父母打着聽話的旗號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他們會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監聽一舉一動。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我想起心理學大師榮格的一句話:“當愛支配一切,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支配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爲對方的影子。” 

心理學經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對愛的定義是:爲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控制是一種常見的投射性認同,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或工具

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我喜歡的東西你也應該喜歡,我們之間不應該有任何界限。

愛與控制有很大的區別。

愛在意的是對方,控制在意的是自己。

父母一味滿足自己的控制慾,要求孩子必須聽話,甚至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將會衍生出恨、憤怒、抑鬱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矜的父母都是區領導,她的一生按着父母的劇本演繹

高考時,她想報音樂學院,她媽命令她必須報復旦。

上了復旦大學,每天跟媽媽視頻聊天,彙報工作學習情況。

隔三差五,父母還會來學校“突擊檢查”。

大學畢業,她放棄藝術設計工作,進了毫無興趣的石化企業。

後來,她愛上了一個老師,無奈過不了父母關,只好接受安排,嫁給一個富商的兒子。

哪知丈夫是花花公子,經常夜不歸宿。

2014年小矜跳樓自殺身亡。

小矜這一跳,對她來說,或許是種解脫,在天堂,再沒人控制她

我聯想到作家午媽說的:

“父母皆禍害,這話也許極端了一些。但有些時候,是這樣的,父母的壓制,的確殺了很多孩子的本應該精彩更多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

三、聽話的孩子,心有千千結

我們的文化中,常常認爲聽話是好事,殊不知,聽話的孩子看上去很懂事,實際上隱藏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遇事沒主見,同時不斷地向自我攻擊,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是極大的傷害。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我印象很深: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那些聽話、懂事的孩子承載了他們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成熟,失去了本該有的童真和任性。

朋友小娟在家裏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

既沒有老大帶給父母的喜悅,也沒有弟弟作爲小兒子的疼愛。

想要獲取父母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就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懂事聽話。

她從小養成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業之外的事物興趣不大,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因爲父母不同意而放棄。

而她的哥哥截然不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小時候買各種玩具,打打架,追求新鮮事物,青春期還燒錢玩搖滾兩年。

她內心是羨慕哥哥的,她的聽話只能換來父母更多的表揚,但是哥哥卻活得灑脫和快樂,作爲妹妹,她只能委屈得掉眼淚。

聽話的孩子讓人心疼,內心敏感脆弱,怯生生的眼神露出的是恐懼

長大後,依然難以突破內心的樊籠,束手束腳。

作者阿卡講過一個故事:

昕從小是人人眼中的乖孩子,性格文靜,從未違抗過父母。

在大部分孩子處於叛逆期,她還是沒主見地繼續聽父母的話。  

大學畢業工作,接觸社會卻屢屢碰壁,痛哭後才跳出來看自己:依附性強,怯于思考,自主性差……她想有所突破,卻因爲恐懼而卻步。  

任何新事業的開創,都要受到一些“除此之外無路可走”的逼迫,也需要許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

然而,乖孩子由於從小處於被人操控的地位,未學會依靠自身的力量與優勢,也就往往缺乏這種精神。

聽話,就像埋得很深的線索,始終貫穿乖孩子的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

四、順其自然,爲所當爲

習慣了聽話的乖孩子會發現,他們很難與原生家庭和解,更難改變父母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

與其被痛苦淹沒,不如嘗試森田療法,簡單地說,就是順其自然,爲所當爲。

坦然接受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然後靠自身的力量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這段時間,張韶涵在《歌手》的舞臺上大放異彩,《追夢赤子心》、《漫步雲端》等空靈的歌曲刷爆朋友圈。

熟悉她的粉絲會知道,她經歷過很多原生家庭的創傷:

從小家境不好,父親酗酒,自己打工養起了全家。

成名之後沒日沒夜地打拼事業,而她的母親,在她心臟病手術之前,拿走了所有的錢,之後還聯合父親、舅舅等人,公開造謠她不養家、吸毒酗酒。

一時媒體紛紛報道,她不斷澄清,但最後還是人氣減退,事業走向低谷。

現在她重新能站在舞臺上,真的太不容易了,背後付出很多不爲人知的努力。

她從沒想過要改變家人,或者被家人所改變,而是堅定走音樂之路,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像《阿刁》裏唱的那樣,“可我還不會,因爲痛就放棄希望。受過的傷長成疤,開出無比美麗的花。”

心理學巨匠阿德勒說,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有些痛,就讓它隨風而逝吧。

像壹心理所說的,我們要清楚地分辨,無法拯救父母的無力感,無法讓家庭變好的沮喪感,無法獲得父母認同的絕望感,並不是自己的原因。

世間很多事,本來就身不由己。

我們能做到是努力活出人生的精彩,同時把原生家庭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小。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成冬青兩次高考都沒考上,父母讓他留在農村種田:“你啊,這輩子就是這個命。”

他不信命,跪着磕頭,求遍家鄉父老,籌得一點錢。

第三次高考,終於一舉考進北京大學。

成冬青的真實故事原型就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特別勵志。

順其自然,爲所當爲,告別過往,揭開新的篇章。

本文首發爸媽精讀。

《爲什麼走得太近是場災難》

《你的認知層次,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等於慢性自殺》

《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努力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