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等於慢性自殺

一、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等於慢性自殺

前段時間看了電影《無問西東》,對吳嶺瀾這個人物印象深刻。

他本身就很熱愛文學,並且有很好的語感,身爲清華學子,國文、外文均爲滿分,但是受到當時世俗眼光的影響,選擇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理科,堅信只有實業才能救國,最好的學生都是學理科的,文學是無用之學。

他拼盡全力學物理,仍然不合格,被要求轉系,自信心受到沉重打擊。

這時,校長梅貽琦啓發了他: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吳嶺瀾的內心似有所動,陷入思索的狀態。

偶然間,吳嶺瀾在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

你知道自己的文化嗎?你們的史冊裏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麼?因此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

吳嶺瀾頓時豁然開朗,何不做真實的自己?本來志趣就在文學,乾脆棄理從文,十幾年後,他成爲西南聯大的一名著名教授。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違背自己的本心,本身就是對生命的浪費。

假設吳嶺瀾當時一意孤行,執意學着自己並不喜歡的理科,相信他後來的成就也極其有限,無法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圖片來自網絡

簡書優秀作者、高校心理課堂講師小宋老師,之前在新東方工作,待遇優厚、培訓機制很完善、競爭力強,但是工作一年後,他卻選擇了離職,因爲他發現,這份工作他提不起興趣。

他所在的部門是新東方VIP學習中心,主要是進行一對一和小班化教學,而他偏偏屬於那種人來瘋型的老師,上課的時候人越多,講課就越有狀態。他說:

在新東方,無法滿足我想要上大課的野心。除此之外,上課內容也讓我無法提起足夠的興趣。

一言以蔽之,他更喜歡和學生去探討人生,而不喜歡而不是一直講解這個題目爲什麼選A,而不是選B。

辭職後,沒有任何心理學資質的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考到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上海市學校心理諮詢師,在高校開設了廣受學生喜歡的幸福課,開通了微信公衆號,所寫的文章不斷被報紙、雜誌以及公衆號中的大號轉發,一切都在慢慢地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個轉型的過程其實並不容易,但是小宋老師心裏很清楚,如果當時他依然守着那個不怎麼熱愛的英語教師職位,可能會痛苦一輩子。

與其做着不喜歡的事情,忍受抱殘守缺的煎熬,不如果斷行動起來,讓生命的能量開始流動。

圖片來自網絡

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

 《奇葩大會》中,選手脫口秀演員石老闆,靠着獨樹一幟的吐槽逗樂了不少觀衆。

凌晨2點鐘,在土耳其的半空中,一個熱氣球裏面,我被上海大媽催婚。

他坦言,自己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電氣工程專業,是個地地道道的理工男,從小鐘愛喜劇表演的他,在2015年離開了三年的金融行業,放棄手握幾個億項目的大好前途,正式成爲一名脫口秀演員。

他很享受現在這樣的生活,經常參加各式各樣的商演和公司年會,用理工科思維來寫段子和鋪墊笑點,然後在舞臺上釋放出真實的自我。看到觀衆被自己逗樂,覺得很有滿足感。

做着喜歡的事情,每天都對生活充滿了期待。

正如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所說:

如果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剛開始沒有錢賺,但越喜歡就越努力,也會期待不久後有經濟上的回報,但經濟上能否有回報,誰也說不準。藝術也一樣,雖然不確定能否有回報,但如果創作是發自內心的,就會感受到內在的動力,創作時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因爲做的是真心喜歡的事情,所以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嚐到甜頭後又付出更多,形成正向循環,更爲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容易產生心流。

在心流發生時,人能夠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甚至忘了時間的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巨大的滿足感,也就是體驗到了我們苦苦追求的幸福感。

很多人看似忙碌,實則迷茫,他們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他們所做的,是隨大流,是按照別人對他們的期許和要求去做事情。

他們甚至可以很成功,三十出頭的年紀,工作穩定、有房有車、家有妻兒,一切行進得很平順。

然而在獨處時,卻時常感到悵然若失,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日常的忙碌,讓他們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心流的體驗。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裏,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有妻子,有兒女,家庭美滿,小日子看上去安穩幸福,可有一天,他突然拋棄一切,去追求繪畫的理想,“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或許這位經紀人是瘋狂的,但卻是快樂的。

他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像他有這般勇氣,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他的快樂,我們也無法體驗到。

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講到:

當人們從事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感到滿意同時避免劣勢的工作時感到最幸福。

幸福,就是持續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絡

三、在工作中修行,在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或許有人會說,我就喜歡無所事事,如果真這麼做,估計你是堅持不下去。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付費給一些大學生,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都不能做。他們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但是被禁止做任何工作。幾個小時之後,這些大學生就開始感到沮喪,儘管參與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觀,但他們寧可放棄參與實驗而選擇那些壓力大、收入沒那麼多的工作。

什麼都不用做的狀態,確實讓人難以忍受。

以前上學時我經常期待假期的來臨,真正來到時又覺得空虛,不知道如何安排閒暇時間,又期待着開學。想獲得幸福,最好是做點事情,而且是有挑戰的事。幸福沒那麼容易,纔會特別讓人着迷,做喜歡的事情,必須得付出努力才行。

向阿德勒學習》中有段話總結得很到位:

享受現在的工作不是指輕鬆的工作,而是能讓你認爲自己在以某種形式對他人有所幫助、有所貢獻,並因此感到自己有價值,喜歡這樣的自己。認爲自己的工作對別人有幫助的時候,就會喜歡自己,這樣就能享受工作了。

2017年5月4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熒幕下出現一位年僅30歲的華人姑娘,她就是張萌,集心理學博士、暢銷書作家、時間管理專家頭銜於一身,而且在外交、創業和公益領域都混得風生水起。

這樣一位牛人,堅持了18年每天早上5點起牀,工作17個小時仍然精力充沛,別人可能覺得她活得太辛苦了,但是她並不覺得,始終樂在其中。

在她看來,能不斷提升自己,迭代認知,在工作中精進自己的技能,纔算活出點滋味來,只有擁有目標並把堅持當做一種快樂,才能享受到升級後的滿滿成就感。

她連續4年向50個大咖學習,打造自己的社會資本;

連續五年堅持創業,迎難而上,不斷嘗試新玩法;

堅持了18年每天早上5點起牀,線上線下齊頭並進,教育電商與實物電商相結合,開創了立德領導力、極北咖啡、下班加油站等品牌。

法國作家雨果說:“所謂活着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峯的人。”

張萌就是這類人,在工作中享受到層次躍遷和能力提升的幸福感。

圖片來自網絡

四、在無聊的事情中,找到興趣的支點

有的朋友或許因爲客觀環境的侷限,無法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沒關係,將自己的工作與興趣點盡力結合,不失爲一個好方法。

你肯定聽過貼發票的微博故事。

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爲每天做着貼發票的瑣事,於是想要辭職。

主管沒表態,只是講了自己的經歷。

當年他剛出來工作時,負責公司財務,有一項工作也是每天貼發票,看上去很簡單,他卻通過做好貼發票這件事獲得領導賞識,調到了總經理辦公室。

他並沒有把票據看成一堆白紙,而是當成公司運營的大數據。

他建立了一個EXCEL表格,把公司高層在他這裏報銷的數據按照時間,數額,消費場所,聯繫人,電話等等記錄下來,使財務上有章可循,方便上司隨時詢問。

而且,他是個善於總結規律的人,很快就總結出上級商務活動的慣例。

比如,哪一類的商務活動,經常在什麼樣的場合,費用預算大概是多少,常規公共關係和非常規的處理方式。

很快,領導就發現他做事很妥當,很多時候甚至不用交代什麼,就已經超預期完成工作,加薪升職根本不必說,去到自己想去的核心部門,充分發揮專長。

聽完主管的講述,大學生羞愧地低下來頭。

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把瑣事做好能彰顯自己特質,找到價值感。

瑣事是生活的常態,我們無法擺脫它,就選擇坦然面對,挖掘自己的興趣點,等時機成熟再做自己想要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

五、用嘗試的態度,找到你的興趣

想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一道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嘗試,去細細的品味這道菜的酸甜苦辣,想找到自己的興趣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想是沒有用的,觀察是沒有用的,別人告訴你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自己做選擇,多去嘗試。把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嘗試一遍,不用別人告訴你,你自己一定會有異常清晰的判斷。

喜歡的事情多了,做的選擇多了,你纔有資格談及熱愛。如果不嘗試,甚至連想都懶得想,自然就是迷茫而且慌亂。

我的朋友蔬菜先生是個很酷的人。

身爲90後的他創立了蔬菜心理社,是個諮詢時長過2000的中醫心理諮詢師,是個分析案例過1萬的房樹人分析師,還是生物科技公司總監,前秋葉PPT團隊成員、前Better Me社羣部長。

蔬菜曾經也是個迷茫的大學生,通過不斷地折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所在。大學時他待過八個社團組織,創立一個,拿過獎學金,創業過,談過戀愛,考過研,除了掛科,算圓滿了。

用生命去折騰,用熱情去奮鬥,用思維去創造,就是蔬菜的祕訣所在。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生活就像品嚐不同的菜餚,真正的細細地品嚐過,纔有資格說愛。

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往期文章:

《你的認知層次,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爲什麼說走得太近是場災難?》

《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努力方式》

《你討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