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認知層次,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一、認知層次的差異,塑造了不同的人生

我在豆瓣上看過很多故事,大多數都忘記了,但是有一個卻印象深刻,記到了現在。

網友衰依有兩個大學同學。

一個大學同學是學霸型的,性格好,會照顧人,年年拿國家獎學金,就是有些目光短淺。

每年都拿國家獎學金,卻捨不得買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而是把錢全部用來還債。

大四準備考研,她寧願花一個月時間四處收集資料,也不願意花三百元直接去輔導機構買一套真題,空耗時光。

等到了考研成績出來,本來有幾個好學校可以調劑,卻覺得:“幾百塊的路費太昂貴,萬一考不上,怎麼辦?”

在未來和金錢面前,她最先考慮的就是金錢,此時的她,似乎忘記了一年的挑燈夜戰的代價。

另一個比她貧困很多的同學,學習不如她,家境比她還差,但是他把這些錢全用來投資自己。

那一年,他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很多人說向北影、中戲這種學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這個窮得很徹底的同學,一點都不畏懼。

他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去北影上了很貴的輔導班,坐火車來往於學校和北京十幾次,然後一次考中。

他寫一篇影評的稿費至少一千多,一年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有剩餘的錢補給家裏了。

認知層次的差距,導致了兩個人不同的結局。

同樣是貧窮,前者的認知水平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選擇了固定自封,錯失很多賺錢機會。

後者的認知水平卻能打破當前的束縛,站在時間的維度看問題,選擇了投資未來,實現華麗轉身。

圖片來自網絡

二、認知是指導行動的內在算法

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

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爲的內在邏輯,而行爲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獵豹CEO傅盛總結得很到位: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

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爲了實踐認知,核心是你腦海裏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某種程度上,知比行更重要。

在這個日新月異、全民焦慮的時代,作爲普通人,我們需要一場認知突圍。

打破思維的定勢,縮小與牛人的差距,才能在紛繁複雜的時代中活得更好。

圖片來自網絡

三、突破認知壁壘的六個方向

1、關於金錢:擁有資產性收入,才能實現階層躍升

你有沒發現,即使再努力工作,每個月還是感覺錢不夠花,這時候,需要更新自己對於金錢的認知。

《認知突圍》裏面提到,我們的收入來源有兩種:

一種是資產性收入,即利用現有資本本身帶來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權分紅、版稅收入等等。另一種是勞動性收入,即利用勞動和技術換來的報酬。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實現財務自由,就是因爲他們只有勞動性收入,而沒有資產性收入。

每個月被貸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貨膨脹壓得喘不過氣,一旦停工幾個月,就瀕臨破產。

而我的潮汕朋友阿佳,畢業後去做深圳房地產公司的銷售,底薪只有1000元,但是她堅持做下去,學習了很多客戶的賺錢思維和經營方法,刻意培養自己的商業洞察力。

24歲那年,她利用信用卡貸款,買到了人生中的前2套房。

10年間,房產價值翻了7倍,30歲不到的她,就通過這兩套房產實現了財務自由,同時持有價值幾百萬的股票。

當資產性收入成爲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時,不用工作也能活得很滋潤。

2、關於時間:注意力在哪裏,你的未來就在哪裏

時間就是生命,這並不是什麼修辭,而是事實,蔡壘磊在《認知突圍》中強調這一點。

他認爲佔用他人的時間等於部分消耗他人的生命,會付出代價,操別人的閒心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濫用注意力的隱性成本非常高昂,近似估算時間價值是選擇的關鍵,時間用在哪裏,決定了我們是誰。

胡歌是我很佩服的演員,百忙之中仍然堅持閱讀經典,他用讀書撐起了如今的高度與深度。

“那些不演戲的日子,我會把自己丟進書堆裏,作爲一個讀者,就像做一個演員。”

“分享着故事裏的喜悅,也就領悟了什麼最值得珍惜。”

“繁華世界裏,越讀,越明白自己。”

胡歌把業餘時間投入到讀書之中,是娛樂圈裏有名的愛看書的人,一有時間,總是靜靜地讀書,不去糾纏各種是非。

其涉獵之廣,格調之高大上,在明星裏面特別難得,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西藏生死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都是他在很多訪談裏推薦過的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胡歌讀過的書,都藏在他的涵養中,內化在他的角色中,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他演梅長蘇,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着儒雅之氣質,運籌帷幄中藏着韜略,塑造了難以超越的麒麟才子的經典銀幕形象。

3、關於人脈:經營人脈是僞命題,價值決定社交砝碼

相信看過《認知突圍》的朋友們,都會記住兩個概念:勞動性人脈和資產性人脈。

勞動性人脈就是通過給別人提供即時性的反饋來獲得好人緣,必須時刻維持在勞動狀態。

假如他從某一刻開始拒絕別人的請求,那麼前期的積累就趨向於零。

資產性人脈則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力,人人都想跟你建立關係、交換資源。

你是有價值的,有資源的人,哪怕你什麼恩惠都不施,只要有潛在的收益期望存在,大家都會圍繞着你轉。

書中用一句畫龍點睛的話:

勢利,是刻進人類基因裏的,它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勢利貫穿了人類各種行爲的始終。

這道理連幼兒園小朋友都懂。

前兩天,我問鄰居家的小朋友皓皓:“你最喜歡和誰做朋友呀?”

他回答我:“是我們大班的文泉。”

“爲什麼呀?”我又接着問。

“因爲他玩具最多,我給他2塊小豬佩齊的餅乾,他就會借我小車車玩一天。小胖墩只會過來搶我的餅乾,我討厭他。”

童言無忌,道出了社交的實質。

社會交往中,我們在內心深處都渴望着和高價值的人交朋友,至少也是旗鼓相當的,人情社交,長期來看肯定會達到平等相交的納什均衡。

你的價值,決定了人脈的質量。

4、關於知識:主動分享知識,倒逼自己學習

電影《後會有期》中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德很簡單,我們從來沒有實踐過,即使學過,因爲使用頻率低,慢慢也就遺忘了。

想要記住這些道理與知識,分享是個不錯的方法。

正如《認知突圍》所說,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

對於自己,是強化記憶的過程。

在分享的過程中,會倒逼你完善知識體系,查漏補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按照學習金字塔的理論,你教給別人知識的過程,能吸收90%的知識。

分享的途徑很多,能說會道的朋友,可以錄製喜馬拉雅音頻或者開微課,喜歡寫作,微博、知乎、豆瓣、簡書、今日頭條、微信公衆號等平臺都是你的舞臺。

簡書紅人彭小六曾經是朝五晚九的普通程序員,卻通過主動分享自我成長的乾貨知識,積累了大量粉絲。

短短三年間,利用寫作產生的影響力,出版兩本個人圖書,開設知識管理和快速閱讀主題課程,爲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定製服務,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

全民分享的時代已經到來,主動分享對別人有用的知識,會獲得源源不斷的驚喜。

5、關於努力:方向對了纔是努力,否則就是瞎轉悠

在網上上認識一個寫友,去年寫了40萬字,200篇文章,點擊量寥寥無幾。

仔細讀她的文章,發現有數量沒質量,定位模糊,不注重素材的積累,寫得很隨性。

必須得承認她很努力,但是方向卻跑偏了,一味埋頭苦幹,沒有效率,沒有目標。

那正確的努力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認知突圍》這本書爲我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多些精準努力,少些盲目努力。

精準努力有三個特點:

其一,努力要有目標,

其二,努力是一種內生性的事情,自己渴望去做的,不是被外界逼迫的;

其三,講效率,精準努力是在戰略上深思熟慮的結果,是認知能力高的體現。

盲目努力的特點是沒有目標,不注重效率,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暴露出來的是認知不足的問題。 

努力,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義無反顧的決定。

6、關於格局:你的認知到哪裏,格局就到什麼層次

《認知突圍》中有個重要的觀點: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們本質上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格局是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下層沒法看清上層的世界。

當我們說某個人格局很大時,通俗化的解釋是他的認知層次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每提高一層,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風景。

我很喜歡《大空頭》這部電影,性格古怪的獨眼基金經理邁克爾·布瑞,看出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極不穩定,這種高風險並且回報越來越少的次級房貸是不可能持續的。

他預測房地產市場就會在2007年的第二個季度崩潰,並且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創造一個信用違約互換的貸款違約保險市場,一旦房地產市場崩潰,他就會獲得鉅額回報。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邁克爾·布瑞勝利了。

當時大部分美國人都在瘋狂地買次級房貸的金融衍生品,包括很多著名投資銀行的高管,只有他反其道而行之。

格局高的他,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險與機遇,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說的:“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這一切都有賴於他平時的積累,邁克爾·布瑞在基金領域精耕細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金融知識,專注提升自己的認知。

無論是學習還是職場,長期來看,都是專注自身最划算,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不斷提升自我格局的過程。

擁有大格局的人,都善於打破常規,用更宏觀的眼光看待問題。

最後,以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作爲結尾:

“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往期文章:

《爲什麼說走得太近是場災難》

《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努力方式》

《做不喜歡的事情,等於慢性自殺》

《你討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