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弹子球》你在追些什么呢?

“某一天有什么俘获我们的心。无所谓什么,什么都可以。玫瑰花蕾、丢失的帽子、儿时中意的毛巾、金-皮多尔的旧唱片......全是早已失去归宿的无谓之物的堆砌,那个什么在我们心中彷徨两三天,而后返回原处......黑暗,我们心中被掘出好几口井,井口有鸟略过。”

                                                                                                                                                                             ——《1973年的弹子球》

                                                                                                                                                            

一、你在追逐什么?

我们这一生都在追逐什么,还在襁褓中追逐母乳,上学时追逐成绩;成人后追逐爱情、金钱、名誉。幸运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不幸的人早早退场。不论是谁,或早或晚,总归在一个节点上:或在淋浴间里给脑袋上挤洗发露时,或饭后在窗前吸烟时,或与爱人结束做爱互相拥抱时,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一直让我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的东西,是我想要的吗?”

其实很难判断吧,起码90后这一代人,大部分人想要的东西仿佛早早就“上帝之手”给安排妥当了。

“你应该把心思放在功课上,这样才能有好成绩。”

“你应该去上一所好大学,这样才能找到好工作。”

“你应该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有稳定生活。”

挺可怕的不是吗,如果穷尽一生追逐的东西,到头来才发现世界尽头的另一边才是自己的归宿,那该如何是好?毕竟人生没有RESTART键,一条路走下去后,前面的路大概都会遁入黑暗,再往回走是不大可能了。不如现在想想吧?如果还来得及的话。


二、这是你想要的吗?

最叫人发怵的事情,是得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的东西,然后才惊觉,

“不对,你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可是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

“不是,你应该是...”

“那是你一厢情愿罢了。”

于是,你的心情一落千丈。

原本期待的心情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和空虚感,开始是在心里,后来随着心脏的每一次迸发,失落感传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随之从身上的毛孔渗出,而后又向周围的世界扩散开来。等到反应过来时,周围已经黑的骇人了,了无生息的黑,粘稠的黑,要试试动一下身体,都会像被中世纪巫女下咒藏进人偶一般,动弹不得。

也有一些人,无所谓自己的期待。面对同样的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不对,你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可是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

“那也成,就这样吧。”

有一些幸运的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在后续的生活中,也从未后悔过。还有些人就稍微壮烈了些,妥协的时候,当做给自己宣判了死刑,诚然不是肉体上的死亡,应当说像是是抽走了灵魂。

如果有人远远看过去,应该像雕塑一样吧,不过是会动的雕塑。



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看过训练有素的家犬,追着球跑吗?我们在寻找目标时,也像这一只狗,呼哧呼哧着,心无旁骛地追着球。等追到之后,又等着另一次球被抛出,不停地循环着,像是证明自己有意义的活着。

我不是很想当追球的狗,傻乎乎的。以至于每次看到圆形状会滚的玩意都会追上去狂吠。

“那当什么好呢?”

当自己吧,周围的人跟我说。

“这可不好办啊,我连自己都不是很懂自己呢。”

要不先当朵云吧,也不去追些什么,等风来就好。它带我去哪,我就去哪,等到我想清楚了,我再跟风说:

“谢谢啊,拜托就在那里停下吧,我不当云了,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它有在呼唤我。”

想想看,你想要的东西,在呼唤你吗?

没有的话,要不要和我一块在上头当朵云呢?

软乎乎的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