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责任担当,因爱而自然发生

我家的老一辈人,寿命都比较短。

爷爷奶奶只有四十来岁就撒手人寰。外公活了五十多岁。外婆活了六十二岁,是四位老人中,寿命最长,也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老人。

外公曾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能人,最早在镇上开金货铺,赚了钱就买地,置办家业,所以外公外婆家境一直不错。我家的兄弟姐妹多,爷爷奶奶过世早,外公外婆为了帮我父母减轻负担,让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在外公外婆家生活一段时间,等长大了再回家。

人生有时真的像一出戏剧,祸兮福兮,风云变幻。解放初期那些年,时代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公外婆家的土地、金银财宝等财产均已收归劳动人民所有。由于外公原先置办的家产比较多,土改划定成份时,家里还被划成了“富农”,幸好还不是“地主”。村里开始实行按照劳动力及出工日计工分,每家每户按总工分分配生活资料。

我出生的那年,外公先行了一步,撇下外婆一个人,这富农分子的帽子就落在了唯一在世的外婆头上。外婆一个孤寡老人,顶着个富农的帽子,变成了五保户,生活骤然凄凉。而这时候,我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多,贫下中农成份好,反而变成了极大优势。

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妈妈就把我送到了外婆家,让外婆照顾我,同时也给外婆作作伴。许是我遗传了妈妈的诸多优点,从小就讨外婆特别喜爱。每天和外婆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直到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永远离开。

我和外婆一老一小,是妈妈心中最爱。她最不愿意也见不得我们受苦受累。

家里分到了粮食,妈妈总是把分到的白面,一部分换成份量更多的黑面,保证大家庭成员不挨饿;把另一部分白面省下来,分给我和外婆吃。这样,我和外婆两人受到特殊照顾,居然可以吃上由一层黑红薯面、一层白小麦面做成的“花卷”馍。其他人家用于抵抗饥饿的长期食粮,全都是用纯黑的红薯面做成的窝窝头。我们现在用纯白面做成的花卷,那时候被我们称作“油卷”,是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奢侈消费品。

规则虽然不断改变,外婆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她不仅生性好强,不屈不挠,而且做事极有章法。为了适应新时代生活,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外婆开始琢磨如何扬长避短,实现自给自足。

她知道,下苦力挣工分不是我们一老一小的强项,就让妈妈在街上给我们买了一只奶羊,同时孵养了几只母鸡。我每天跟着外婆,到地里割点草养羊,撒把稻谷草粒喂鸡,这样的活完全不在我俩话下,可以轻轻松松完成。

母鸡喂大了,到了下蛋的时节。外婆给它们铺了一个舒舒服服的窝。盼着、看着鸡在窝里下蛋,然后去鸡窝收蛋,握着还留着母鸡体温的鸡蛋,是我最开心最乐意干的事情。

奶羊也渐渐长肥了,奶水充足。

每天早上,外婆让我和她一起早早起床。一个人拉着羊,边抚摸羊背边说着话;另一个人蹲在羊身边,一下一下把鲜奶挤在茶缸里。

挤完羊奶后,外婆让我烧火,她把两个鸡蛋放入水里,水上面架上篦子,把盛着羊奶的茶缸放在篦子上面炖,再把花卷馍放在旁边一起蒸。

十来分钟下来,两份美味可口的自制营养早餐就呈现在眼前。我和外婆每人每天一个自家鸡产的鸡蛋,每人半个花卷,一人一半新鲜出炉的自家羊奶。那样的生活,看似很艰难,却好像又是那么惬意,在今天看来,倒像是求之不得的奢侈生活了。

生活中最麻烦的事情,就是外婆的富农成份。隔三差五,生产队里要集中地主和富农们学习或者召集群众开诉苦会,即斗地主。一般是群众代表诉苦,地主富农们做自我检讨。为了提升教育效果,学习活动一般在人们上完工天黑后才进行,经常要黑灯瞎火地赶往某个灯光昏暗的会场。

外婆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但是又必须准时参加活动。每逢学习的日子,我就搀着外婆,早早出门,深一脚浅一脚赶往会场。外婆找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老老实实蹲下来。我也挨着外婆老老实实地蹲着,不明所以。

在学习活动中,外婆不是迫不得已,几乎不发言,一定要每个人表态时,她才说几句。好在外公外婆风光的时候,没有得意忘形,做事讲诚信,也喜欢帮助邻里,喜欢扶弱济贫,在十里八乡攒下了极好的口碑。负责组织学习的人员见她年纪那么大,每次还准时到场,倒也不难为她,只要表面上符合要求就行了。这样的奇幻经历虽然麻烦揪心,结果总算平稳,没有给外婆和我的精神带来什么特别的影响和阴影。

后来外婆生病,经常肝痛,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如今想来可能是肝癌。妈妈非常担心和着急,但自己又分身乏术,顾不过来。只能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教我要勤快,多操心,不能让要强的外婆逞强。照顾外婆的责任和义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那时我已经六七岁,从小和外婆一起干活,耳濡目染。挤羊奶,炖鸡蛋糕,已经熟门熟路了,做好后端给外婆吃。有时候需要熬中药,就按照外婆的指导,把药煎好,放边上凉一凉,然后看着她喝下去。

一切生活都是顺其自然,没有人刻意要承受什么。我小的时候,外婆做得多一些;外婆病了,我也长大些了,我就干得多一些。角色转换,责任担当,因爱而自然发生,并各自接受,彷佛天生就是这样。我和外婆都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就从外婆家附近的学校,转回到我家镇上的学校上学,我也从外婆身边回到了妈妈身边。

按理说,我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对妈妈的情感应该有些疏离。但我对外婆的思念,竞一点没有影响我和妈妈之间的母女情深。

细细想来,在我和外婆生活的那些年,妈妈虽然没有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她的心却分分秒秒和我们在一起,总是为我们着想。而外婆也不像其他人的外婆,不会因为养大外孙女就居功自傲,争夺情感,而是常常告诉我,父母有多艰难,又是多么照顾我俩。拥有这样明智的外婆和妈妈,我哪有可能产生不适和困惑呢。

真的是什么样的家风,就滋养出什么样的人。我的女儿从小也由她的外婆、我的妈妈带大,也是一老一小生活在一起,和外婆感情很深。妈妈带女儿时,从来不说自己辛苦,而是经常念叨,我为了大家生活更好,多么努力,多么辛苦,多么操心等,所以女儿和我的情感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折损。

随着经历日渐丰富,越来越能够明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从小若能在原生家庭遇见一段健康的爱的关系,长大以后才能拥有更成熟健全的人格,最终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而原生家庭不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

实在忍不住,拉下仇恨吧。能够遇上这样的外婆,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家庭,是我之所幸,除了说幸运,还是只能说幸运。

感恩遇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