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的逆天簡歷:普通父母如何應對家庭環境帶來的育兒焦慮

最近一名五歲孩子的簡歷堪稱完美,爸爸媽媽畢業於復旦大學,在高薪行業的頭部國際公司做高管。性格靈動自信,好奇敢拼,耐挫堅強,友善貼心。上幼兒園的他識字量已經達到1500,中、英文年閱讀量500多本,五年時間裏走過國內外許多地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的網友說:這不是孩子的差距,是家庭的差距,是“我們”的差距;有的說:其實也還是很羨慕的,也很自責,爲什麼自己這麼差勁,給不了孩子那樣的生活;甚至有的說:我都不想要孩子了。


還記得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扎心”言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寒門再難出貴子,不可否認家庭背景的重要性,但家庭背景是人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嗎?

01

上個世界80年代美國曾有一位小學老師,她拒絕了里根和老布什兩任總統讓她擔任聯邦政府教育部長的邀請。她教過的差生,全都上了大學,成爲政治家、商人、律師、醫生、老師......她叫馬文·柯林斯。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優秀的、才華橫溢的內在。她不給任何孩子“貼標籤”,用耐心和鼓勵和愛溫暖每一個孩子。

有一個叫蓋裏的九歲男孩不做作業,總是把老師發的練習扔在桌子底下,馬文老師把它撿起來拿給他,直到馬文老師手上已經攢到5份卷子是,蓋裏氣憤的把一打卷子狠狠地扔到地上,馬文老師還是不生氣,告訴蓋裏,他有權利決定怎麼做,但我不會放棄你!幾個星期以後,蓋裏不再敵對,他開始做作業了,加入課堂討論中,變成了班上踊躍發言的孩子,並且愛好寫作。

她教孩子們懂得停止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而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習和思考上。因爲這纔是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方式。她告訴自己每一個學生:沒有誰的命運是註定的,你們可以選擇成爲什麼樣的人。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毒品,而是你們自我挖掘的才能。

家庭背景差的孩子,只要在有愛的環境中,照樣能激發出內心的力量!

02

紀錄片《零零後》中,一一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不喜歡和小朋友玩,總是獨來獨往,悠然自在的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園長大李老師很擔心她長大後無法融入社會,想盡辦法引導一一交朋友。於是讓一一的媽媽過來陪園。

一一的媽媽和爸爸都是偏安靜型的喜歡獨處,起初並沒有在意一一的不合羣,當大李老師告訴一一大李老師的建議,回家後帶一一串門爲一一創造更多融入羣體的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一終於交到了第一個朋友,她開心極了,炫耀式的告訴大李老師:“我有好朋友了!”

剛交到好朋友的一一依然喜歡自己玩,直到有一天,她把好朋友“弄丟了”,才知道原來好朋友不是用來炫耀的,好朋友也有自己需求,渴望需要與被需要。兩年後上了幼兒園大班的一一再被問及喜歡不喜歡跟朋友玩時,很高興的說:“喜歡。”

一一漸漸長大,再回想童年的時光,她說,自己是比較弱勢的那一類,不喜歡被帶領着玩的感覺。現在已經十幾歲的她既能享受和朋友在一起時的熱鬧,又能享受一個人獨處時的時光。她說,獨處可以給她許多時間去思考。

愛是接納,一一的父母很普通,但是正是他們接納了一一的不同,一一得以茁壯成長,更有主見,一個愛思考有主見的孩子未來的路一定不會太差。

03

今年初,一篇控訴父母的萬字長文出自北大畢業生王猛,12年前便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因爲他的父母控制了他30年。

他沒有選擇衣服的權利,沒有交朋友的權利,沒有選擇工作的權利,只有被控制,被語言暴力所傷害。

他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爲了控制我。”曾經聽過一句話,“父母永遠在等小孩的感謝,而孩子永遠在等父母的道歉,最終誰都不會等到。”

他的父母,以愛的名義,付出了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成功的把他培養成精英,但最後的結果,是讓他陷入到自我懷疑、缺乏思考和反省的能力,不知道生活的目標和方向在哪裏。

斯科特·派克說,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那些沐浴着父母的愛的孩子,心靈卻可以健全發展。他們也可能因父母一時的忽視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對父母的愛感激不盡。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爲人生起點,這有着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可以贏在起跑線卻不一定會贏到終點,學會接納、理解、鼓勵,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勵或者取得成績的時候,爲他們在一旁默默地鼓掌。愛的教育比優越的家庭環境更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