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幸福面對父母!

【1】

初次接觸傳統文化。

是參加區教育系統承辦的傳統文化大講堂的學習。後來又舉辦了一次,我還拉上了妻子和孩子一齊去聽課,讓我們受益匪淺。

回家後,我又觀看了大講堂上發的宣傳視頻,看全國幾個地方舉辦的論壇錄像

“認識”了許多在傳統文化方面現身說法的多位老師,他們的事蹟,有的讓人感動,有的讓人警醒,有的讓人大徹大悟,有的讓人“猛回頭”,有的讓人“放下屠刀”......

總之,他們的言傳身教爲我們這個和諧的社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他們有工人,農民,警官,企業家,老師,有“浪子”涉及各行各業的人。

雖然,有的老師說傳統文化能治療癌症這一觀點還有待於商榷,但結合中國傳統的醫學——脈絡學,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

我學習傳統文化之後的最大體會是百善孝爲先的道理。

根據傳統文化的理論: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所謂的好日子,是父、祖輩積德庇佑的結果。

厚德載物,沒有把德積澱厚了,再多的物質也是受用不起的,都會快速失去。

這個德,首先要有祖輩的積善行德,我們這些後代要繼續跟着往上面施水澆肥,添磚加瓦。

如果把你家目前的家業、家傳,比作一顆大樹,我們往往只關注大樹的枝繁葉茂,花果累累。而忽視了大樹的根——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輩。


【3】

所以,要想大樹長得好,我們要更多的往根上施肥澆灌,那就是行孝。而不是往樹枝噴灑,往樹枝噴灑的都是農藥。是本末倒置。

確信吧,一個懂得孝的家庭,這個家的各方面都是順山順水的。

否則,不知道自己的子孫後代在哪個環節就會出現問題。

這又牽涉到傳統文化裏的因果——種種子的原理,也就是傳統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理論。

就是說,現在種下的種子,早晚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開花,結果。就看你種下的什麼種子?


【4】

積德的第一步,首先從孝敬自己的父母開始。

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的心態比以前變得更加溫和。

以前,見父母,認爲他們就是我的爹孃,但心態還不能放到最低處。

父母畢竟受文化、年齡等各方面的影響,比如喜歡嘮叨,說話翻來覆去,那時的我有事就有些不耐煩。

甚至,他們一嘮叨,我就藉故走開一會。

學習了傳統文化後,我心裏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聆聽父母的嘮叨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於是,我再次到父母跟前時,當談話冷場時,我總是提一個以前他們熟悉的事情,作爲話題,引導他們來說。

他們就會來了興致,侃侃而談,談到高興處,父親還會和母親爭論一下某個環節見解不同的地方。

父親就會提高了嗓門,說“不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於是把他掌握的情況,簡單的描述一遍。

此時,母親看父親的嗓門已經提高了八度,就趕緊說,“是的,是的,就你說得對,聽你的,跟你過一輩子,一碰到討論問題就像吵架。”

而我在一旁偶爾插一句。

每當看到這種情況是我最幸福和最愉悅的時候。因爲,孝順,就是順父母之心。


【5】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現在還有父母讓我們去養活,爲時不晚,抓緊吧,我對自己說。

行文快結束時,老覺得少了點什麼,抓耳撓腮一番後,纔想起來一件重要的事情:孝順父母,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讓父母爲我們擔心。

哪怕日子苦一點,生活艱辛些,都要把這些善意地埋在心底,讓幸福去面對爹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