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風格與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異同

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在17世紀隨着新教和天主教的鬥爭走向鼎盛。“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爲“不合常規”,特指形狀不規則的、變形的珍珠,專指珠寶表面的不平整感,用於貶義泛指各種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以及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

巴洛克的產生與羅馬天主教會發動的反宗教改革運動有密切聯繫。公元1517年,馬丁路德發佈《九十五條論綱》掀起了歐洲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運動,該運動奠基了新教的基礎,併爲後來羅馬政教體系的崩塌埋下了伏筆。十六世紀的意大利,社會混亂動盪,宗教之爭如火如荼。新教與天主教分庭抗禮,羅馬國教的天主教會爲了吸引異教徒重回天主教的懷抱不惜重金大肆整修教堂和祭壇,企圖通過大量造型獨特新穎的教堂,以及實施羅馬城再造工程,傳遞強烈的宗教情感,鼓舞教民的信心,增強天主教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極具韻律感和運動感,空間層疊交重,裝飾華麗絢爛的巴洛克風格成爲天主教的不二之選。巴洛克風格豪華高貴的氣韻透露着自由奔放的氣息,再加上其中躍動的宗教的神祕與熱情與文藝復興全盛時期藝術中所包含的典雅肅穆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誇張浪漫的巴洛克風格以風捲殘雲之勢迅速顛覆當時人們的審美風格,迅速在思想空泛雜糅的文藝復興晚期紮根並在歐洲各國的各個藝術領域傳播開來。

巴洛克藝術家們浪漫不羈的心理在繪畫作品上表現爲色調明快,生動活潑,典型畫家有英國的凡戴克、比利時的魯本斯以及荷蘭的倫勃朗等人。在建築上巴洛克更是將其宏大華麗、賦予雕飾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衆多穹頂和攢尖、目不暇接的繪畫、精妙絕倫的雕塑,處處體現着教會的奢華、國王的權威、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拉斐特城堡和羅馬耶穌會教堂是其典型代表。

認爲巴洛克風格是人們墮落瓦解而產生的藝術的古典主義傾向於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高度發展的古典時代的品味作爲標杆,並試圖模仿其風格。作爲17世紀的重要文藝思潮,古典主義的繁榮同彼時的社會政治有着不可分離的關係17世紀意大利、葡萄牙等國先後衰落,法國和英國憑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開始引領着歐洲的其他國家。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這位在法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王,掌權後宣稱“君權神授”“朕即國家”,集國家權力於一身,造就了王權空前強大的“太陽王”時代。出於政治需要,王權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併力圖將正統思想定於一尊。法國王室爲此建立了法蘭西學院、制定了書報檢查制度、年金制度以及各種文化獎懲機制。而笛卡爾等人的唯理主義哲學則爲其提供了思想基礎,再加上當時王權集中,社會穩定,大批莊園主聚集到巴黎居住且頻繁的參加宮廷的沙龍爲古典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由於古典主義的繁榮和政治和王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古典主義文學作品很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擁護王權,頌揚專制君主,維護等級秩序是其基本立場,當然古典主義作家也並不只會一昧的歌功頌德,他們對於天主教會的僞善以及君主的昏庸也會給予一定的批判和諷刺。另外古典主義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爲典範,因此對於遵從規範的文學形式有着嚴格的要求,這一點在戲劇上最爲明顯,古典主義不需要太多的創新和別具一格,但它有着明確的規則紀律要作家遵守,要求悲劇恪守“三一律”是其典型。基於唯理主義哲學的影響,古典主義文學尊崇理性,在文學作品中要節制情感,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情動人,他們認爲的理性是一種對情感和慾望的自我剋制能力,這在當時被認爲是對於文藝復興晚期人文主義導致的過度追求個性解放而造成的道德淪喪、物慾橫流等局面的一種反駁。

總的來說巴洛克是放肆隨意,紙醉金迷的帶着中國盛唐的氣息,而古典主義是矜持莊重、理性克欲的頗有大宋王朝的氣質。

但是不論是古典主義還是巴洛克風格都是特定的歷史時期服務於特定的歷史人們而產生一種藝術風格,他們同樣璀璨同樣出色同樣承載着一段歷史時期人們的對生活的渴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