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我過得很好,但我不會感謝苦難

今天來聊聊《活着》這本書。

豆瓣評分9.3分,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還有各種各樣的榮譽,這裏不再贅述。


01

《活着》講述了上個世紀,地主家出身的福貴,在經歷了那個世紀政治上一系列的風雲變幻,經歷了自己生活的喜怒哀樂和身邊親人相繼去世,最後與一位老牛相依爲命的故事。

看到最後,感受到的,並不是福貴的堅強,而是全書一種“我經歷了磨難,我是生活的強者”的氛圍。

苦難和我們人生的成功程度不成正比。

福貴悲慘的命運,有多少是因爲當時的社會環境,又有多少是因爲個人的無能?

他出生在民國時期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卻嗜賭成性,最終敗光了家產,導致家裏一貧如洗。他娶到了漂亮的家珍,卻不懂珍惜,整日沉迷在妓院和賭場。

他有一個女兒和兒子,兒子因爲獻血過量而死亡,當得知需要獻血的是他的戰友時,他卻選擇了沉默,讓自己的孩子就這樣死去。死者已逝,而生者卻承受着比死者更巨大的痛苦。

他的苦難,一部分是當時特殊的環境,另一部分,是他自己的選擇。文章通篇都在講述福貴苦難的人生,講述他如何在苦難中掙扎前行,卻不敢直指造成這一切的根源。

02

看到《活着》,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前不久“河北寒門學子感謝貧窮”的新聞。


女孩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考上了北大,卻寫了一篇文章感謝貧窮。

在文章中,她這樣寫道: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和迷惘。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貧窮並不會給她的人生帶來多大的改變,她能考上北大,憑藉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

貧窮給人帶來的不止是物質上的匱乏。如果沒有貧窮,說不定她的人生會比現在更精彩。

人難免有天生自憐的情緒,當長久處在某個環境中無法掙脫時,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去適應環境。

她感謝的,其實是那個默默付出、積極向上的自己;福貴感到無奈的,其實是那個無能和不懂珍惜的自己。

03

福貴步入晚年時,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一人一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坦然面對生活。

面對生活上的一系列變故,無論是因爲環境,還是個人的選擇,福貴都敢於接受,這也讓他變得堅強。


而苦難帶來的,除了讓他變得堅強,表現他人格的偉大之外,並沒有太大的價值。他依然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的生活依然窘迫,他的回憶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苦澀。

中國的一些作者總喜歡用苦難來表現主人公的偉大,似乎他沒有經歷過苦難,他就沒有辦法成功。

可這無法解釋像歌德、泰戈爾這樣順遂的天才,也無法解釋像關曉彤這樣的幸運兒。

苦難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如何面對苦難才更加重要。

對於沒有選擇的苦難,默默忍受是毫無意義的,如何脫離這樣的環境或者做些什麼,比單純地感動自己更爲重要。

看完全書,有的不應只是感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