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動筆寫你的第一篇論文

又是一天過去了,你今天可能做了新的研究,有了新的數據,或是新的發現,但你遲遲沒有開始寫你的論文。你或許覺得,只要你手上有了數據,想清楚了,有一天自然能揮筆即就。日子一天天過去,你發現自己還是沒有寫下一個字,何談publication。

事實就是,論文並不是想好才能寫的。一直不開始寫自然永遠都不會寫完。

耶魯大學研究生寫作中心的Elena D. Kallestinova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極爲實用的7條建議:

設定寫作時間
在日程表上撥出固定的寫作時間並持之以恆。

作者注意到:一個耶魯博士生,每天早上8點,到實驗室寫作一到兩個小時。

因爲早上8點實驗室一般還沒有其他人,很適合專心寫作,而且在早上的效率比較高,完成這件事會讓你在之後的一整天都覺得精神百倍。

不論如何,寫作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天鍛鍊。

列出一個提綱
到底要寫些什麼?

動筆之前你需要一個提綱,讓你的思路變得清晰。

首先,在一張紙上寫下任何你想到的這個論文需要涉及的點,然後將它們按照論文的結構組織起來:哪些是放在方法部分的?哪些是放在引言和討論部分的?

列好提綱後,不妨和你的同事還有導師討論一下,按照他們的意見做出適當的調整。

另外,在這個階段也可以列下你想投稿的雜誌。

草稿,放開了寫
接下來你可以開始寫草稿了,你的提綱就是你下筆的依據。

在這個階段,你無須考慮用詞是否得當,句式是否連貫。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把你的提綱裏的idea都寫出來,不要邊寫邊修改。

從方法和結果着筆
應該從哪一部分着筆呢?

作者的建議,應該先從方法部分(materials and methods)和結果(results)着筆,這些也無疑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

方法描述,應當儘量仔細和準確,每個段落的視角儘量保持一致(比如不要將實驗者視角“we”和實驗視角“the experiment”混用做主語)。結果部分的描述也要簡潔明瞭,儘量客觀,避免使用動詞的名詞化(比如用disruption代替disrupt),也要避免主觀描述詞比如obvious,apparent之類。

接着寫Introduction
接下來該寫introduction了。introduction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你的研究在學界的位置,和其他理論的聯繫,爲什麼你的研究問題很重要;然後界定你的研究範圍,哪些文獻爲你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線索;最後簡述自己的研究,簡單概括研究的發現。永遠不要自以爲人人都能看出你研究的重要性,要寫下來,吸引你的讀者讀下去。

最後到Discussion部分
最後是討論的部分(discussion)。總結你的發現,你的發現爲什麼重要?這些發現是否和你的假設一致?它們對現存的理論有何貢獻?同時,可以在討論的部分反駁可能遭到的質疑。最後考慮研究的限制和可能造成的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辦法。

反覆的修改
現在的論文草稿已經完成,但它需要反覆的修改纔可能被髮表。修改可以分爲兩個層次,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宏觀的修改是指結構上連貫改。對照你的提綱,你可以發現哪些點沒有在論文中被提及,或者錯位顛倒,不夠練過。按照提綱改完後,再通讀文章,檢查行文邏輯是否清晰。宏觀修改之後,你可以開始微觀上的修改,即對遣詞造句的修改。除了基本的語法錯誤以外,主觀詞彙是否太多?句子是否太冗長?段落排布是否合理?嘗試從文章的中間或是結尾開始修改,這樣會讓你發現更多的錯誤和不當。你自己找不到問題後,再把論文發給其他人,獲取他們的反饋,從而進一步修改。

修改沒有訣竅,就是反覆,反覆,反覆。當你把文論提交給雜誌後,你很有可能會收到更多的修改意見,進行進一步修改。

發表無疑是個磨人的過程。但回到開頭的建議,在真正的實驗、申基金、閱讀之外,每天寫上一兩個小時,你大概會漸漸變成實驗室裏發paper最快的人。
--------------------- 
作者:該暱稱已經被佔用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u011414200/article/details/48916829 
版權聲明:本文爲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鏈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