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默·托爾斯的 《莫斯科紳士》

於細微處見真章

這是小說裏的簡明大歷史。

地域很小而時間跨度很廣。

主人公是個被判終身監禁的前貴族,註定了故事的發生地只能是他的囚禁地,大都會飯店。行有限而思無涯,羅斯托夫伯爵這個半囚徒,可以接觸到來自很多地方的人,不出門卻知天下事。外及英美法,內達西伯利亞,無所不至。時間上,伯爵在這裏反覆咀嚼他的大半生。不談歷史不談政治,但是給讀者展現了蘇聯成立之後各個時期的民生。(看着很眼熟)

就像伯爵對飯店內“廣場餐廳”的描述一樣,它不只是個吃飯的地方,它是城市的延續,向大家展示大革命後莫斯科這個“萬花筒”的形形色色。

什麼是紳士?沒有具體說明,但是書中兩次提到,伯爵把水杯放回桌上,就在一點鐘的位置上。有些習性,無法刻意。

大概完全推翻舊體制會遇到的苦難總是相似的,我之所以說裏面的描述很眼熟,因爲伯爵身邊的人實在太具有代表性。

革命前後社會地位沒有大變化的飯店員工,同時也是伯爵的老朋友們。伯爵是顧客還是囚徒,對他們而言,他就是亞歷山大,這是友情,無可動搖的友情。

伯爵的同學,死黨。出身貧苦,有信仰的老知識分子,米什卡。沒學會沉默,學術過頭的理想主義者,勞解至死。

會喊口號而青雲直上最後掌管整個飯店的“主教”。把“人生而平等”延伸到“酒釀而平等”,酒只能有紅白之分而不能有價格之別,令人印象深刻。這個角色算是笑料添加劑。

長在新社會建設熱情高漲的“知青”尼娜,當然她出發的社會大背景是:勞模“斯達漢諾夫”運動。

認識到自己不足之處而向囚徒伯爵學習外語的泥腿子高官奧希普。伯爵沒有求過奧希普任何事,但是在逃走之前,他們一起看《卡薩布蘭卡》,討論了一會兒“穩住局勢就是幫忙”的行爲。

幾經起落的老藝術家安娜。

生活所迫在酒店當樂隊指揮卻沒有放棄追求的維克托,索菲亞的鋼琴啓蒙老師。

被託付給“前人民”撫養長大的“知青”後代,音樂天才索菲亞。最後在克格勃的眼皮下逃進巴黎的美國使館。

作者是個美國人,我還特意查了一下,以爲至少該是美籍俄裔之類的纔對。不過這樣對結局倒是更好理解,畢竟是美國人寫的,所以最後美國人作爲救世主出現也算可以理解,他們向來喜歡這種角色。

伯爵曾經被美國人理查德拉攏,要求他利用在飯店餐廳當侍者的機會,收集一些“國際性八卦”,但他拒絕了。大革命時期他在法國,大革命後寧願被囚禁也要回到自己的祖國的伯爵,最後卻爲了自己的養女索菲亞,用一個“國際性八卦”,赫魯曉夫等蘇聯高層在飯店慶祝第一個核電廠建成,換來理查德對索菲亞的庇護。

他自己也趁機離開飯店,不至於從臨時工淪爲長期間諜。

這書還有個浪漫主義的結局:幸運的逃犯羅斯托夫,在某個小鎮上,等着他的是頭髮雖已斑白,身姿卻依然像楊柳一樣婀娜的安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