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l文件是怎麼來的?Google Maps前傳:在被Google收購之前,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Google Maps前傳:在被Google收購之前,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轉載: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3014931436813232&wfr=spider&for=pc

如今大家都知道Google Maps,但是你知道Google Maps的“前傳”嗎?它並不是Google內部的項目,而是Google收購來的,在那之前,Google並沒做出過什麼地圖相關的成果。而被Google收購來做Google Maps的Keyhole已經成立了5年,經歷波瀾起伏,業務做的有聲有色。

最近,我讀完了Bill Kilday回憶Google Maps前世今生的《Never Lost Again》,覺得這本書相比各種“精益創業”的教材毫不遜色,而且更引人入勝。下面我按關鍵詞的形式,簡單講講Keyhole的故事。

Keyhole

如果你是軍迷,大概聽說過美國軍方的“鎖眼”(Keyhole)偵查衛星。到上世紀90年代末,型號爲KH-11的第五代“鎖眼”,已經能夠監視全球各熱點地區,提供1.3米的分辨率了。

所以,Keyhole的創始人John Hanke決定給自己的公司命名爲Keyhole,但這其實這只是個權宜之計,因爲John真正想要的是Earth.com。Earth.com這個域名,1992年被IBM的一名員工買下,他對John開價100萬美元,對1999年的創業公司來說,這當然無法承受。所以,Keyhole這個名字就被一直用下來,到被Google收購爲止。

Clipmapping

Clipmapping大約可以翻譯爲“片段映射”,是SGI(Specialized Graphical Innnovation)的“副產物”,這項技術能把不同分辨率的圖像合併起來,在用戶進行縮放操作時提供“無縫”的體驗。如今我們在使用電子地圖時,縮放操作看起來那麼自然,那麼符合直覺,背後依靠的就是Clipmapping。

傳統上,Clipmapping技術主要用於電子遊戲,在遊戲裏經常需要用它來渲染大型地圖。至於真實世界的地圖,如果你還記得,“傳統”上它們就是現定於幾個固定比例尺,地圖和無縫縮放似乎天然就是絕緣的。

1999年,SGI的Michael Jones、Chris等人花了一個週末,研發出將Clipmapping應用到地圖上的技術(他們稱其爲CTFLY,City-Fly),讓用戶能夠自如縮放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所有見過這個Demo的人都被震驚了,原來地圖還可以做得這麼炫!有人甚至蓮想到了當時流行的電影《國家的敵人》。

不過,使用Clipmapping來製作地圖並不單純爲了炫酷,還有工程上的考慮:使用Clipmapping,用戶不必下載所有的數據,就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真正實現“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對於地圖這樣涉及到海量數據的項目而言,這項技術再合適也沒有了。要知道,那時候是1999年,採用了Clipmapping技術的CTFLY,也需要價值4000美元的Dell電腦才能跑起來。

大概是CTFLY太好了,所有人都被炫酷界面所吸引,反而忘記了繼續沿着“地圖”的方向走下去。SGI也認爲,這技術如此先進,用來做遊戲能賺大筆的錢,爲什麼要去做地圖那種沒有回報的事情呢。不過,Michael等人業餘仍然在花時間打磨CTFLY,讓它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結果最終被董事會下了終止令:“它的確很酷,不過,別再做了”。

不甘心的Michael等人提出,能不能把CTFLY拿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自己拿投資,自己養活自己?董事會同意了。經過獵頭的推薦,他們找到了John Hanke,雙方對CTFLY都很滿意,都希望在地圖上做一番事業,於是Keyhole成立了。

EarthView與Ersi

因爲買不到Earth.com,John只能給自己的產品取名爲EarthView。但是取名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它的市場在哪裏呢?

當時市面上已經有壟斷級別的數字地圖廠商了,也就是Ersi(讀音ez-ree)。Ersi創立於上世紀70年代,到2000年,它已經擁有幾十萬客戶端,地圖超過一百萬張,營收達到3億美元,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相比之下,Keyhole手裏的Clipmapping技術只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卻不是與Ersi競爭的法寶。那麼Keyhole要怎麼辦?經過仔細分析,Keyhole發現了Ersi的幾個缺點。

第一個缺點是複雜,Ersi是典型的行業軟件,必須由取得GIS專業的學位專業人員經過培訓才能操作,每遇到新客戶,都必須由專家來定製解決方案;第二個缺點是數據不統一,用戶經常要自己導入各種數據,並祈禱這些數據能正確讀取,並且能彼此對齊;第三個缺點是速度很慢,如果沒有預先把數據全部裝載到本地硬盤,大範圍的地圖響應非常慢,幾乎不堪使用。

針對於此,Keyhole雖然很小,但仍然明確了與“巨無霸”Ersi競爭的策略:EarthView必須做到普通人就能使用,必須提供完整統一的數據,必須提供流暢的操作體驗。而Clipmapping技術讓操作界面符合了普通人的直覺,同時,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讓當然能夠在中心節點保存海量數據,在客戶端按需進行讀取和計算,這樣就同時保證了數據完整性和操作速度。

讓我佩服的是John的眼光,他的願景相當明確,就是提供普通人能用的地圖產品,所以他根本不畏懼客觀條件的限制。按照John的說法:我們不是爲現在的硬件做開發,而是朝着硬件發展的方向去開發。未來的設備計算能力會越來越強,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設備提供GPS信息(雖然他當時沒想到手機也會有GPS)……

當然John也會客觀考慮現實情況,早就有人向他建議採用BS架構而不是CS架構,方便用戶使用。但是John考慮到當時的硬件處理能力和前端技術,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要知道,當時連Firefox都沒有出頭,IE仍然佔據着瀏覽器市場的最大份額,更重要的是,Ajax沒誕生,流行更是六年之後的事情了。

看到這裏,大家基本可以想象Ersi的未來了。老實說,看到後來我有點爲Ersi惋惜,“船大難調頭”的悲劇又一次上演。EarthView大獲成功之後,Ersi也嘗試做同樣的產品,提供了同樣炫酷的效果,一度把Keyhole的人嚇了一跳。但他們迅速發現,Ersi的產品在演示時竟然沒有聯網線,也沒有接Wifi,瞬間Keyhole的傢伙們就放心了:Ersi的界面再炫酷,卻無非是新瓶裝舊酒。後來Ersi想過和Keyhole合併,但John沒有同意。

Blue Marble

Blue Marble(藍寶石)是NASA網站上的公開項目,包含了各種地圖數據(到今天仍然在更新),EarthView 1.0的數據就來自這裏。但對於真正的生意來說,這樣的數據顯然不夠,所以John等人開始四處蒐羅數據。當時,他們主要找到三種數據來源。

第一是衛星地圖,受益於美國國會1992年通過的法案,之前軍方壟斷的衛星地圖技術也可以用於商用。Keyhole的人接觸了兩家很大的商用衛星地圖提供商:Space Imaging和Digital Globe。Digital Globe已經可以提供亞米級的衛星照片,足夠當時的使用。Digital Globe的數據對Keyhole的發展至關重要,後面還會提到。

第二是各地政府部門,各地政府部門大都保存有本地的航空地圖。Keyhole的生意模式很簡單:你給我數據,我給你訪問賬號。有意思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願意主動提供數據給Keyhole,因爲它們之前的數字地圖“實在是太難用了”。而且,地圖數據都處在割裂狀態,兩個城市、兩個政府部門之間共享地圖都極難獲得,也就無法參照、協同。

第三是掌握大量地圖信息的商業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是Airphoto USA,老闆J.R.Robertson自己有十四架裝載有專門航拍設備的飛機,手中擁有大量地圖。Robertson給John的開價是,每個城市的題圖40萬美元。初創公司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但John的給了另外一個選擇:EarthView每賣出一份拷貝,Robertson可以拿到25%的收入。Robertson同意了。

Nvidia

2002年左右,Keyhole的第一筆來自Sony的投資快用光了,John必須去尋找新的投資商,他想到了Nvidia。當時Nvidia已經打敗3dfx(一個古老的名字),成爲圖形加速卡的霸主,蓬勃發展的遊戲行業對圖形加速卡提出了旺盛的需求,Nvidia的市值高達100億美元,有實力投資。更重要的是,John真正想做的是全3D的地圖,他需要類似Nvidia這樣廠商的支持。

Keyhole給出的條件是:Keyhole爲Nvidia獨家定製優化版本,換取Nvidia的投資,並把EarthView客戶端包含在Nvidia的顯卡附贈光盤中。但是Nvidia的團隊對此置之不理:和家大業大的Nvidia比起來,Keyhole實在太小了,根本不懂什麼是規模。

John沒有放棄,他設法直接聯繫到了Nvidia的創始人黃仁勳。最終結果是,黃仁勳同意給Keyhole提供50萬美元,定製Nvidia專屬版本EarthView NV。John答應了,因爲有了這50萬美元,公司還可以多撐兩三個月,而開發專門版本只需要幾周的時間。

在雙方的會談中,黃仁勳還提到,EarthView有沒有考慮過,在展示街道級別的地圖時,同時提供“實景”呢?John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相當於收錄幾十萬英里長的實景圖片”,他停了好一會兒才說,“做到這一點,大概要20年後”。

EarthView NV發售之後廣受歡迎,Keyhole的人收到各種用戶的留言,典型的是“天吶…天吶…老天吶…”。EarthView NV每份要賣79.95美元。按照之前的合同,Airphoto USA的老闆Robertson可以分得20美元……

QuickBird

在EarthView NV發售後不久,EarthView開始接觸到Nvidia顯卡在全球的用戶。顯然,EarthView需要給全球各地的用戶提供地圖服務。這時候,John找到了Digital Globe。

Digital Globe在2001年發射了QuickBird(快鳥)商業衛星,提供0.6米級別的分辨率,在全世界名列第四。QuickBird衛星可以每天工作24小事,一週工作7天,全年無休地掃描地面,並且不斷提供最新的數據。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是沒有國界的。

Digital Globe掌握了大量的數據,也明白用戶需要這些數據,但它沒有合適的處理和展現形式,而這正是Keyhole所擅長的,堪稱天作之合。於是在EarthView NV之後,雙方進一步達成了合作:Digital Globe負責向Keyhole提供數據,而Keyhole容許Digital Globe直接訪問全球主要大城市的地圖數據。

爲此,Keyhole的工程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能存儲海量的歷史數據,而且打通了前後端,能展現同一區域在不同時間的地圖。從此,EarthView提供了兩個版本,一個使用Digital Globe的數據,一個使用Airphoto USA的數據,用戶可以自由切換。

CNN

在EarthView的早期,重要的客戶是房地產經紀人。因爲有了EarthView,它們不必再親自跑來跑去看各種房子了,只要在軟件上點幾下,就可以看到房屋所在的地方,周圍的環境。這種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它還太小衆。

從2002年開始,EarthView開始挖掘更多行業的用戶。它的銷售Dave Lorenzini屬於創業公司最喜歡的那種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管得越少,結果越好。Dave Lorenzini開拓了各行各業的用戶,並努力達成了不少長期合同。不過,Lorenzini花了很長的時間和CNN談,卻一直沒有好的成效,到2003年初仍然沒有談成,合同金額從40萬美元大幅下降到7萬5千美元,達成可能性也從九成下降到五成。

當時Keyhole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00萬美元,但仍然不能覆蓋支出,Nvidia的50萬美元也已經用完。Keyhole當時接觸的一家投資機構是In-Q-Tel,但這家機構的速度也很慢,遲遲不能決定。Keyhole的人不知道的是,In-Q-Tel是中情局的投資機構……

2003年3月27日早上,CNN終於給Keyhole發來了合同,確認價格是7萬5千美元。雖然金額很低,但John達成了一個了不起的成就:CNN同意在用到EarthView的時候,在電視畫面上顯示EarthView.com的URL。

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爲首的聯軍開始攻打伊拉克,各大電視臺也開始了連篇累牘的報道。最早,Keyhole的人以爲,CNN只會用EarthView事先錄製一些動畫,作爲報道的補充。不過這一次,CNN的記者Miles O'Brien突發奇想,他不再想用事先錄製的動畫,而打算在演播室打開EarthView軟件,從地球全貌出發,逐步定位到巴格達,“親臨”戰場。於是電視觀衆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

“現在是格林威治時間早上7:30分。我們通過在地球上空幾百英里的衛星來看看巴格達,這些照片比人工報道更能說明情況。我們使用EarthView的軟件來放大地面,看看轟炸的成果……”

此時此刻,屏幕的右上角還醒目地飄着EarthView.com的文字鏈接……

大概程序員都不太喜歡看電視,所以Keyhole的人還在照常工作。然而那個下午,爆發的流量涌入EarthView的網站,瞬間打垮了所有的服務(值得慶幸的是,有一組獨立的服務器專門爲CNN服務,所以CNN不受影響)。大家正在面面相覷,忽然有人收到了朋友的短信:嘿,老兄,我在CNN上看到你們公司了!

更奇妙的是,因爲之前購買了Digital Globe的服務,EarthView可以不斷獲得最新的數據,所以在直播時,嘉賓可以方便地比較伊拉克的歷史圖片,發現最新的進展。在電視直播的歷史上,在戰爭報道的歷史上,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甚至軍方也受到了影響。美軍內部從上到下,無數的指揮官都在問:CNN用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竟然還用不上這個該死的玩意兒?甚至有不少美軍士兵自費訂閱了EarthView,以便在執行任務時更有把握。

後面的事情就不難理解了,《新聞週刊》、《時代》、《紐約時報》等媒體紛紛跟進報道EarthView,Keyhole瞬間名聲大噪,各大新聞機構紛紛簽約,久拖不決的In-Q-Tel的投資也接踵而至……

KML

本來寫到CNN,Keyhole後面的故事就可以想見了。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談一下KML。KML,指的是Keyhole Markup Language,也就是“Keyhole可標記語言”。雖然這項技術不復雜,但意義非凡。

在KML誕生以前,地圖和用戶之間是沒有多少互動的。地圖上的信息是製作地圖時預先標註好的,用戶只能瀏覽“現成”的地圖,所以用戶之間也是互相隔離的。但是,KML改變了這一切。

最早的KML非常簡單,就是經緯度和時間戳的組合,用來標註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位置。有了KML,用戶之間就可以互相交流信息,甲用戶的活動軌跡可以用KML描述,發送給乙用戶之後,就可以在乙用戶那裏原樣重放出來。這樣,EarthView的使用方式就從單一用戶專用,搖身一變成了多用戶協同參與,打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等到新版本KML誕生之後,更支持用戶自己標註地點,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生成“專屬於自己”的地圖。

在KML的推廣過程中,有一個案例特別典型。聖克拉拉的地區檢察官相信,犯罪嫌疑人Scott Peterson殺害了自己的妻子Laci,但是苦於找不到證據。檢察官給Scott的車保險槓下安裝了GPS定位儀,記錄了他的行蹤,但是一堆原始數據並不能說明什麼。所幸,檢察官是EarthView的用戶,他向EarthView求助,能否分析Scott的行蹤。

在得到John的首肯之後,Keyhole的工程師把GPS數據轉換爲KML格式導入了系統,復原了Scott的行蹤。大家驚奇地發現:因爲有經緯度,有時間,所以能復原當時的速度。按照Scott的說法,Laci失蹤的當晚他去釣魚了。但是根據EarthView恢復的數據,那天晚上他開着車,在海邊以極慢極慢的速度行駛。不管他在幹什麼,至少,這肯定不是在釣魚。

幾周之後,Laci的遺體被海水衝上陸地,地點正是在Scott當晚以慢得不正常的速度開車的海灘。在EarthView復原的行蹤面前,法官、陪審團得到了一致的結論。也因此,KML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價值被越來越多的的人認識到。

如今KML已經成爲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的標準語言,被Google Maps等衆多產品使用,最新版本爲2015年發佈的KML 2.3。

我的評價

如今國內有許多熱鬧的“精益創業”的故事,但我好奇的是,爲何Keyhole的故事如此精彩,卻鮮有報道?我搜到靠前的一條新聞,還是2004年新浪發佈的《Google宣佈收購數字地圖測繪公司Keyhole》——其實Google早就注意到Keyhole了,在Google還沒有上市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收購Keyhole了,而且志在必得,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讓Keyhole放棄了另一家知名VC的TS。

總的來說,Keyhole的創業故事相當有意思,也很真實(尤其是寫到在Google遇到的公司政治,那些傾軋和爭鬥,基本可以說赤裸裸、毫無掩飾),熱衷報道“科技”,討論“創業”的中文媒體卻視若無物,實在有點可惜。作爲普通讀者,堅持多閱讀英文資料,絕對是認識大千世界的不二法門。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Google Maps似乎就是個“起點”。雖然初次接觸時很震撼,但那些讓人驚異的特性,其實大多是之前Keyhole持續積累的成果:簡單通過瀏覽器完成的操作,無縫平滑放大的感受,歷史圖片的對比,個人數據的標註…… 每一點今天視爲“理所當然”的特性,都需要經歷萌發-驗證-發展-完善的過程。創業絕不是某些報道描述的那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時間、運氣、眼光、決斷,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當然大環境也很重要。Keyhole的成功,兩個背景條件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是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容許商業公司使用衛星地圖數據,根據報道,Digital Globe現在已經開放了0.4米甚至0.3米分辨率的地圖數據;一個是1996年克林頓主導的國家GPS政策(PDD),旨在增強美國民用GPS導航系統的競爭力,目前民用GPS精度可以達到米級別甚至亞米級別。沒有這兩項政策,Keyhole乃至今天的手機地圖都是不可想像的。

對比之前我翻譯的《Wired長文:冷戰蘇聯地圖的祕密世界》,蘇聯政府雄心勃勃的地圖計劃也是要測繪全世界,但高精度地圖只給“自己人”用,給蘇聯老百姓的地圖都要刻意做偏移,簡直不堪使用。一句話,社會的管理者沒有開放的眼光和胸懷,許多創業根本無從談起,許多智慧根本無從釋放。說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哈耶克說過的:那種明知道一切後果才賦予的“自由”,其實算不得自由。

回到起點,Keyhole的發展歷程也很像國內的許多創業公司,從一個技術亮點(Clipmapping)發源的。但是技術絕不是創業成功的充分條件,SGI的幾個工程師願意把Keyhole拿出來做,但非常清楚要找合適的CEO,而且他們也的確找到了,John Hanke恐怕是最適合Keyhole的CEO了。

2016年,John Hanke在Comic-Con International。圖片來源:Wikipedia

John Hanke很堅持自己的願景,非常清楚要做面向大衆的產品,也非常清楚不能受已有技術的限制。在幾個關鍵的節點上,他的談判能力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Airphoto USA談合作,以“分成”方式降低要價;與Nvidia的投資團隊談不攏,則直接找黃仁勳談,勇於接受50萬美元定製版本的任務;與CNN的合作雖然要價很低,但談成了關鍵條件,在屏幕上顯示EarthView的鏈接。

難能可貴的是,即便EarthView已經逐漸走上正軌,John仍然沒有架子,而是深入一線瞭解問題。2003年,Ersi推出了ArcGlobe作爲反擊,消息一度讓Keyhole的人非常緊張。這時候John叫上作者Bill Kilday,隻身潛入ArcGlobe的展示現場,一開始被炫酷效果所震驚,偶然發現演示電腦竟然沒有聯網,他們才如釋重負(這種做事風格倒是和美劇《硅谷》的描述非常相似)。相比之下,一些公司剛剛走上正軌,CEO就醉心於“開會聽報告”的待遇,真是讓人無語。

John也很講義氣。在與Google談判收購事宜時,John一開始就把“Keyhole的29個人必須全部保留”作爲前提,而沒有理會“收購時讓一些員工拿錢走人”的慣例,此舉得到了團隊成員的一致認可。在加入Google初期,John想了很多辦法保持團隊完整,提醒大家多看多想,避免被按照Google的職能架構分配拆散(實際上,按照作者的回憶,Keyhole在加入Google後馬上面臨着堪稱“險惡”的局面,幺蛾子層出不窮,但Keyhole一直能保持團隊的完整,John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個細節也很能說明John的人品:Keyhole被收購以後,之前爲Keyhole提供辦公場所的房東也分到了1萬股的Google股票,他之前心臟不太好正在住院,這個消息對他來說無異於另一次打擊……

我見過很多技術創業的團隊,技術和產品都不錯,最後卻沒做成,其中不少正是缺乏John Hanke這樣的人。要知道,計算機雖然遵守規則和邏輯,但現實世界的規則合邏輯往往比計算機的更加複雜,有全然不同的玩法,只有真正有能力有經驗的人才能玩得轉(當然限於國內的環境,有這種本領的人,職業操守又往往不讓人信任)。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Keyhole的工程師團隊相當給力。在被Google收購之前,2002年左右,他們就需要以一己之力處理容量GB、TB級別的地圖數據,並且通過互聯網提供在線服務,技術上的挑戰是相當大的。他們的預算並不多,所以只能購買廉價的設備來提供服務。工程師團隊的主力之一是生物化學博士,日裔程序員Chikai Ohazama。

Chikai Ohazama 來源:Linked-In

作者非常欣賞他的努力,因爲無論業務量如何增長,他總是能讓那些廉價Linux組成的系統比需求“提前一步”,既不因爲過度超前而浪費,也不因爲沒做準備而狼狽。這些看起來不“高大上”的成就,都需要極精湛的技術素養才能做到。這樣的工程師,也是所有創業團隊都歡迎的,所以即便被Google收購之後,Chikai仍然是非常核心的工程師。

結尾放個彩蛋,你知道Keyhole的團隊在Google的結局嗎?這個團隊後來離開了Google,做了另一個大放異彩的產品:Pokémon Go。如果你懶得讀書,又希望瞭解Keyhole團隊後面的故事,歡迎用讚賞來督促我繼續寫作。

P.S. 能讀到Never Lost Again純屬意外。之前我翻譯了《Wired長文:冷戰蘇聯地圖的祕密世界》,講了蘇聯地圖的故事。讀者“趙剛”給我留言說“有本書Never Lost Again講谷歌地圖的,覺得不錯”,我纔買到的(亞馬遜中國有售),在此表示感謝。我曾寫過《寫作是種高質量的社交》,至今我仍然深信不疑。

“餘晟以爲”雖是個人號,但只用心做原創,不虛張聲勢,不故弄玄虛,不帶節奏,力求定期更新,只爲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觀點。

來源:餘晟以爲 作者:餘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