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 | 美食和大秧歌

說起過年,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小時候盼過年,長大後怕過年。但無論盼與怕,時光在流轉,一年又一年,過年總是尋常百姓家喜慶祥和的日子。

-1-

進入臘月,年味漸濃。如今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年代,超市商場裏琳琅滿目的吃穿用品,人們早已司空見慣。新衣和美食再也不是過年的專屬。

記憶深處,母親熬的臘八粥,父親做的燻肉,就是那綿長濃郁的年味。牢牢吸引着我的眼球,牽動着我的味蕾 ,對過年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小時候,對過年的期盼,是從母親做的臘八粥開始的。臘八之前,母親會精心準備臘八粥的食材。也就是蒐羅家中能夠用來煮粥的米和紅豆,從供銷社買來的大棗就算是稀罕之物了。母親將所有東西放在盆子裏,不時用手翻動,挑揀混在米粒和紅豆中的砂子。熬粥以前,先用清水浸泡一宿。

臘八這天,天還未亮,母親就生火熬製年關的第一道美食—臘八粥。因當時物質條件匱乏,臘八粥絕對達不到八種食材,但與日常單調的食物相比,也算是誘人的美味了。

清晨,睡在炕頭上的我,被一陣鏟子在鐵鍋上攪動的聲音喚醒。還未睜眼,就聞到紅豆、大棗與黃米混合的香味。一骨碌爬起來,走向竈臺,只見一鍋熱氣騰騰、濃香四溢的臘八粥已經熬好了。

趁我洗臉的功夫,母親已盛好一碗臘八粥,粥上面灑上一勺白糖,等着我享用。母親自己是捨不得灑白糖的,而是捏上幾粒糖精,和在粥裏吃。

我貪婪地吸溜着甜粥,一碗不夠,再來一碗,品味着紅豆的綿軟,大棗的甘甜、黃米的粘糯。直到粥足肚飽,帶着臘八粥暖暖的餘香向學校衝去。

-2-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過後,我就開始掰着手指頭細數距離過年的日子。

那時候,父親在我的眼裏無所不能,上得了廳堂(父親是家鄉的鄉鎮領導),下得了廚房(家中僅有幾樣上檔次的美味,幾乎都出自父親之手),只要是父親下廚,必有不同尋常的飯菜。

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後,父親開始爲他的拿手絕活—一年一度的“燻肉”忙碌起來。那時能吃到肉已是稀罕,“燻肉”是想想都要流口水的美味,無異於有錢人家的燕窩和人蔘。普通人家,一年到頭,也就過年時能大快朵頤地吃肉。

父親做的燻肉包括豬肉、豬蹄和豬下水(大腸、小腸、豬肝、豬肺)。要先把這些肉類煮熟,然後放在鐵鍋內用穀糠、小米、柏木等材料燒焦的煙氣熏製而成,色澤金黃,香氣誘人。

從解凍、清洗豬下水,到煮熟、熏製,每一個環節,父親都精心把握,既保證乾淨衛生,又保證色香味美。最關鍵的是把握好熏製環節的火候,保證入味的同時,防止燻烤過度。

至今仍清晰的記着,父親身着圍裙,臉戴口罩,忍着嗆人的煙氣在竈臺邊忙碌的情景。

而我也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跑到竈臺邊,探聽燻肉是否做好,什麼時候出鍋,只爲能搶先嚐到那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父親其實早看出了我的小心思,燻肉出鍋後,便會趁熱撕下一塊,放到我的嘴裏讓我嚐鮮。

當天晚上,餐桌上肯定會多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燻肉,那肉香濃郁、外焦裏嫩、肥而不膩的口感,吃上幾口,實在是解饞、過癮。我在想,如果能經常過年,該有多好。

-3-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做炸糕、炸麻花,這大概是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過年食物。

孩子們大多是貪吃的角色,而大人卻忙得團團轉。我偶爾搓一兩根麻花,也是當搓繩子玩。母親生怕浪費掉,趕緊呵斥我不要插手。

油膩的活兒幹完了,就該打掃衛生,粉刷牆壁,貼年畫,迎新年了。等到除夕的前一天晚上,當刷得白白的牆壁上貼上象徵着富貴吉祥、年年有餘的年畫時,就意味着大年在一家人的千呼萬喚中翩翩到來。

我和鄰居家的小夥伴,這家走走,那家串串,評判誰家的年畫買得多,誰家的好看。

“爆竹聲中一歲除”,隨着春節的到來,全家老少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慶歡樂中。這個時候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穿平時穿不到的新衣,吃平時吃不到的美食,家裏家外盡情撒歡兒,哪裏樂呵就往哪裏鑽。

在舉家歡慶的喜悅中,在串親訪友的閒趣中,在一聲聲“過年好”的祝福中,正月十五的到來,把這種新年的喜慶變成了整個村鎮的狂歡。


-4-

“正月十五鬧秧歌”是家鄉的習俗。一支支秧歌隊亮相街頭,踩高蹺,跑旱船,舞獅子,耍龍燈,更有那唐僧師徒、大頭娃娃的呆萌造型。各具特色的激情表演,再點燃煙花爆竹助興,平日裏寧靜的小鎮,被渲染成歡樂的海洋。

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鮮衣綵帶舞起來,老百姓的秧歌扭起來。表演者賣力投入,圍觀者叫好連連,人們盡情釋放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太平盛世的嚮往,享受着祥和節日的盛宴。

也許是日常生活的單調,也許是喜愛熱鬧的性情,秧歌隊的表演總能吸引着男女老少前來觀看。從廣場到街頭,我和夥伴們一直是秧歌隊的追隨者。衣服兜裏裝着花生、瓜子,天女散花般的邊看邊吃,讓歡喜興奮在喜慶的鑼鼓聲中肆意張揚。

最過癮的是,鄉下各個村的秧歌隊走街串巷拜年問好。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各秧歌隊的精彩表演。因父親當年是鄉鎮領導,自然少不了秧歌隊上門拜年。鑼鼓喧天中,村民們臉上打着油彩,身着節日的盛裝,帶着真誠熾熱的問候,在“鏘咚鏘、咚咚鏘”的節奏中,奉上一段歡樂、喜慶、淳樸的大秧歌。

一陣歡騰之後,鑼鼓聲戛然而止,領隊高喊:“某某秧歌隊給李書記全家拜年!!”父親或母親就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幾條香菸,答謝秧歌隊的問候表演。

直到正月十六夜晚,隨着最後一場秧歌和煙花的散去,在留戀和不捨中,我又期待着來年正月十五的大秧歌。

後來隨着父親工作調動,我去外地上學工作,父母搬家到縣城居住,就再也沒回鄉看過那縱情狂歡的大秧歌。

如今隨着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極大提高,慶祝春節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拋開對美食和娛樂的享受,喜慶團圓永遠是那最淳厚、最本真的年味。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羽西X簡書萬元現金紅包徵文|你還記得兒時的年味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