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的療程或治療次數

來訪者在面對心理治療師時,總是帶着一個問題,即他或她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要多長時間能治好。這與醫生使用藥物治療心理障礙的情況類似,比如,病人想知道服藥後多長時間能有效果,多長時間可以治癒,整個療程要多久。


藥物從服用、吸收、代謝、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及產生效果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比如SSRI類抗抑鬱劑,大概服用後10天到二週後產生作用,至少服用1-3個月或以上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如果再加上減藥停藥過程,療程至少要3-6個月,如果涉及降低復發的目的,服用時間則更長,如2年。


總之,不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療程或治療次數與療效是密切關聯的。想要獲得療效,必須有一定的療程或治療次數。心理治療的方式與藥物治療不同,但取得治療效果同樣需要時間。心理治療的種類有多種,各種治療的療程安排有不同,這裏我們主要討論精神分析的療程。


精神分析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主要通過談話取得療效。


自然來訪者會問那究竟要談多上時間?精神分析通常的安排是每次談話或治療50-60分鐘,每週一次或以上,短程治療20次,長程治療上百次或上千次,有的治療延續幾年,甚至十幾年。


精神分析療程的長短或治療的次數與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複雜性和治療的目的有關。通常,問題越輕,治療次數越少,問題越重或越複雜,療程就越長。此外,治療目的與談話的次數也關係密切。


經典或傳統的精神分析,其治療目的主要針對症狀或行爲背後的無意識探索和人格的改變


瞭解一個人的無意識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由此帶來症狀、行爲和人格的改變則更爲艱鉅,因此費時耗力就不足爲怪,療程自然就比較漫長。當年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就將治療安排爲一週五次,持續數年。


傳統精神分析漫長的療程,第一耗時,第二費錢,因此只有那些有時間又不缺錢的人才能完成這樣的治療。


有鑑於此,弗洛伊德的後繼人開始改變這種療程安排,首先是降低治療頻率,比如每週三次。目前業內專家大致能夠較接受的是:如果進行經典的精神分析,治療的頻率不應低於每週三次。不過,對這樣的頻率,還是有不少人認爲偏高了,所以他們提出減少到每週一次。對此,反對者不認可,說頻率降低到每週一次,便不能達到經典精神分析的治療目的,甚至指出這樣的治療不能稱之爲精神分析。


面對這樣的非難,支持一週一次的人乾脆就不把這樣設置的治療稱爲精神分析,而是換另一個名,叫精神動力學治療,或精神分析導向的心理治療,以此區別於經典精神分析。


這一名稱的提出不僅僅是因爲治療頻率改變了,更重要的是治療目的也改變了。比如精神動力短程治療,治療頻率降低,每週一次,治療總的次數限定在20次左右,治療的目的或目標限定在某個局部問題,聚焦於1-2個具體的問題,以獲得對此問題的某種療效。


來訪者尋求治療,所期望的千差萬別:有的就是要實現瞭解無意識、改變人格;有的可能只是相當限定的目的;有的可能就是問幾個問題,原本人家也沒什麼大問題;有的受時間和費用的限制,不得不放棄選擇;有的問題嚴重,不適合做分析;如此種種,不一列舉。


可以說,從經典的精神分析,到精神動力學治療的出現,不僅僅是理論和技術的進步的結果,應該與來訪者種種不同的需要有關。所以,你可以看到,目前又有新說法,比如有精神分析導向的支持治療,精神分析導向的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大致就相當支持性心理治療,提供信息、知識,給予建議、鼓勵、支持和保證等。以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視角理解來訪者,進行支持治療,恐怕更難支持到點子上。


任何心理治療,都離不開對來訪者的理解認識,當然精神分析對人的理解應該是所有治療技術流派中最深刻的


自然精神分析導向的支持治療或諮詢,在療程或次數的限制便更寬鬆,不定時約定,可多次,也可少幾次,偶然一次都沒問題。


之所以如此,從以治療師爲中心,到以來訪者爲中心,這個變化根本源於來訪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一種治療理論和方法,應不斷髮展自身,以滿足來訪者日益增長的的需要。


作者:孟憲璋

-------------------------------------------------------------------------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