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知覺與歸因

一、什麼是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羣體及對自己的知覺,
包括人際知覺、自我知覺和對行爲原因的知覺。
二、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認知者的經驗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
3.認知者的情緒
圖式作用
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
影響記憶
影響自我知覺
影響個體對他人知覺
一、印象與印象形成
印象:個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第一印象:素不相識的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時形成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幾種效應
(一)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近因效應 最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熟悉的人,易出現近因效應;不熟悉的人,易出現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作用的機制
(二)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
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着這種傾向去評價認
知對象的其他品質。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
(三)刻板印象
個體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物較爲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會適應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
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
性質,會使人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三、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總體印象:把各個具體信息綜合後,按照保持邏
輯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則,形成一個總體印象。
更接近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過程的實際情況。
加法模式:人們形成總體印象參考各種品質評分值總和。
平均模式:將各個特徵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後根據平均
值的高低來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
加權平均模式:根據重要性確定各種特徵的權重,然
後將權重與每種特徵的強度相乘,最後加以平均。
中心品質模式:根據幾個重要、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徵來
形成總體印象。
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義
印象管理(印象整飾)或叫印象控制,個體以一定方
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過程施加影響,重點是
信息輸出。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個體要爲他人、公衆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爲表現必須
符合社會對他角色的期待。
(三)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 2.隱藏自我和自我擡高
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
變化的預測
準確的預測
一、歸因的定義
歸因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
行爲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二、行爲原因的分類
1.內因與外因
2.穩定性原因和易變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制性原因
三、控制點理美國心理學家羅特發現,內控者和外控者對自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內控者:認爲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的努力程度,並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行控制。外控者:認爲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控制的外部力量造成的,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決了自己的狀況,認爲個人努力無濟於事。四、歸因原則海德 不變性原則凱利 折扣原則凱利 協變原則歸因的三維
歸因的三維理論
歸因時同時要考慮的三種信息:
歸因結果
特異性信息 行爲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具有特異性。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爲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 行爲主體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
三種信息
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
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
高特異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
歸因結果
刺激客體
行爲主體
背景
五、影響歸因的因素
1.社會視角
行動者(當事人)和觀察者(局外人)對行動
者行爲的原因的看法會有差別。
2.自我價值保護
在競爭的條件下,個體傾向於把他人的成功外
歸因,如果他人失敗了,則傾向於內歸因。
3.觀察位置
4.時間因素 過去很久的事件解釋爲背景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