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是怎麼“死”的?

導語:哈囉逆襲,而ofo,以及摩拜失敗的教訓案例,給資本和互聯網創業者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證明了資本燒錢模式的徹底失敗。

文| 李成東

來源| 東哥解讀電商(ID:dgjdds)


本文摘要:

ofo是怎麼“死”的?拋開情緒的一面,拋開董事會意見不一致決策問題,也拋開融資問題,就業務談業務,ofo是怎麼“死”的?死於薅羊毛黨,死於監管,死於用戶補貼。

1、內部薅羊毛黨,內部供應鏈腐敗;

2、內外勾結,外部薅羊毛黨,運維成本超高;

3、監管成本,大量車輛被報廢;

4、用戶薅羊毛,平臺補貼虧損;

大年三十,寫這個文章,沒有蹭熱點的想法,ofo身上的確暴露了絕大部分C輪死公司經營問題。《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曰: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你以爲ofo這種情況,是少數情況嗎?在互聯網創業圈非常普遍。迷信資本,而不是尊重商業規律。

望引以爲戒!

ofo創始人戴威這個年不好過,因爲不久前列入了老賴名單。公司和戴威本人不得坐飛機、火車軟臥等,不能在星級賓館等場合消費,不能買房買車旅遊等等。

這個標題也許是不太合適,因爲這家公司還沒有正式宣佈“死亡”,或者破產清算。但在公衆,或者投資人眼裏,差不多已經等於死了。

因爲ofo小黃車退押金排隊的人多達1200萬之多。ofo押金有99元、199元不等,折中算就是18億元。

2018年初,ofo通過動產質押的方式向阿里借款17.7億元,質押物是其所擁有的單車。現在ofo能用的自行車,了不起就小幾百萬輛了。負債已經遠高過了資產,屬於嚴重資不抵債的情況了!

►ofo到底是怎麼死的?

ofo有先發優勢;

ofo在2017年中之前拿到了該賽道最多的融資;

ofo拿到了最爲關鍵的阿里和滴滴的戰略投資,抱上了大腿。

ofo已經被太多人寫過了,優勢這麼多,那麼ofo到底是怎麼死的?

pony馬評價說是因爲Veto Right,因爲ofo董事會中,戴威、滴滴、經緯等都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ofo是被其他董事生生耗死的。

但如果不是veto right原因,頂多也就落得一個類似摩拜被賣掉的結局,或15億美金賣給阿里,或20億美金賣給滴滴。當然比起破產清算,於用戶,於投資人,於創業團隊,於員工,都是再好不過的結局了。

但還是沒有回答一個問題,曾經的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的獨角獸何以落得如此困境。

ofo,從2015年獲唯獵資本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獲東方弘道(弘合基金)與唯獵資本900萬元的Pre-A輪融資,到最後2018年3月13日拿到阿里17.7億借款融資。三年時間,融資總額接近150億。期間有老股東套現,至少也是120億以上的融資。ofo運營了4年,促銷補貼損失了大量收入,但也至少是在20億的水平。

再加上挪用的20億以上的用戶押金,ofo在4年多時間裏是如何燒掉了至多160億的資金,尤其是在最瘋狂的2017年?

搞清楚了這160億的去處,基本就知道ofo是怎麼“死”的了。當然如果作爲更加嚴謹的調查文章,還需要更多的調研訪談,最好拿到融資盡調材料應該會更加清楚問題所在。東哥相信投資人會更加清楚一些,本文只做粗略計算,僅供參考!

一部分是直接硬件投入在60-70億;

一部分是運維成本在60億以上;

一部分是技術研發費用20億以上;

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費用10億以上;

一部分是市場公關費用10億以上;

合計160-170億,其中有應當花掉的,而有相當一部分是浪費掉的。

►內部薅羊毛黨,供應鏈損失3-6億

戴威曾告訴路透,2017年底單車的投放規模將達到2000萬輛,而兩次質押車輛向阿里借款,預估抵押車輛在1500萬輛左右。早期的ofo車輛220元,算上密碼鎖差不多300元一輛。戴威自己在2016年10月舉辦的盛景核心學員大會上計算過ofo的折舊成本:一輛小黃車成本不到300元,12個月報廢。這也在朱嘯虎接受媒體採訪中得到印證。

有記者採訪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爲什麼投ofo?”

朱嘯虎回答:“因爲,ofo商業模式非常清晰。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裏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了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成本,偷竊、損壞,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三個月能賺回來的商業模式,是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但由於是密碼鎖,在後來的運營中極大的增加了運營難度和成本。到了2017年中大規模投放的自行車,上了智能鎖,差不多500元一輛了。而這個時候的摩拜每輛車1000元,哈囉單車是800元左右。

在2018年營收壓力大的背景下,ofo開始接受廣告投放。據公開刊例顯示,ofo 的廣告資源是“1500 萬輛單車、覆蓋全國 2.5 億用戶”。只是按1500萬輛,都按照300元算就是45億元,如果一半一半算,光自行車硬件成本高達60億元。2017年12月財新報道稱,ofo 挪用押金超 30 億用於供應鏈欠款,賬面僅剩下 3.5 億。所以只是在硬件投入上,肯定是在50億以上。

一名公司股東人士稱,"ofo 的供應鏈回扣一度達到一輛自行車 10 塊錢。‘ 90 後’管理層奢侈品消費成風,一人一輛特斯拉,他們哪裏來的錢?"

供應鏈回扣率2-5%,只是供應鏈這塊內部損失就達到了1-2億,間接供應鏈損失至少在2-4億以上。

當然供應鏈腐敗,ofo不是最誇張的。此前一同事到了某共享單車擔任新的城市運維主管,只是負責組裝一輛自行車就要花掉近200元,他到崗後控制在18元。而早期的單輛自行車的採購成本高達3000元,不是車有多好,而是從創始人所屬的自行車工廠採購,後來被投資人嚴令才得以停止。

最近幾年除了政府反腐,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互聯網反腐了。從BAT,到京東、大疆,太多了。但你以爲就只是這幾家公司有問題嗎?權力尋租,這在互聯網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這是一個內部管理問題,利潤都被腐敗員工吃掉了。

►內外勾結薅羊毛,運維損失30億+

但ofo被內部薅羊毛最嚴重的,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硬件問題帶來的運維薅羊毛。

在2017年中的時候,有ofo前員工爆料稱:“ofo內部管理一團糟,制度混亂,從高層到基層,貪腐現象嚴重。”

一個現任員工爆料:“一個城市經理每月可以貪好幾萬,就連學校運營都可以貪個幾萬十幾萬。”

在2017年中的時候,ofo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調度)成本就約需3-4億元,還不算3000多名員工工資。

這個裏面有因爲硬件問題,帶來的維修和調度成本,也有內部腐敗,內外勾結帶來的外部薅羊毛成本。四年時間,花掉了六十億是有的,其中一半肯定是浪費了。

但去掉一半的運維損失,還有30億就是合理的嗎?由於是密碼鎖,而非智能鎖,帶來了更多的運維成本和壓力。硬件不足,人力來補,最終得不償失。峯值的時候,ofo全國有三四千號員工,個別城市就有好幾百號運維人員。而它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現在遙遙領先的哈囉,全國也不到2000人,而其中近一半都是技術研發。所以ofo的人員和管理成本就非常巨大。

一個月前帶鴻儒私董會學員到哈囉交流,楊磊說:“共享單車行業,是一個起步門檻極低,但規模化門檻極高的行業。因爲剛投放的時候,都是在人流密集的區域,都是新車,使用率都很高,所以起步訂單數據都很好看。但隨着時間推移,自行車破損,以及被騎到小區,郊區,而訂單數據會持續下滑。和大多數人的印象不一樣的是,共享單車,或者自行車分時租賃其實是一個技術門檻極高的行業。”

和其它友商不一樣,哈囉在每個城市只有幾個運維人員,而不是幾十數百個。而且每個運維人員每天每時每刻要做什麼,都是總部的技術系統自動下派的指令,從而避免了任何可能的運維腐敗。 總部有數百個分析師,通過數據分析,提升城市共享單車的運營效率,避免自行車的集中堆放給大衆出行帶來不便。

所以ofo的失敗,不代表共享單車行業的失敗,只是自己沒有做好而已。ofo死了,這個行業活了。準確說,沒有了惡性競爭,共享單車這個行業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行業模式。

►監管損失,30億以上

ofo投放了1500萬+輛自行車,但真正能運行的有多少?除了運行破損的,還有被小學生,農民工,包括騎到社區,郊區,相當一部分都被“私有化”了!

但更大一部分,是直接被城管給“沒收”拉到郊區給報廢了。說一半,都不算多,所以這個損失在30億以上。

城管沒收共享單車這個事情,在2017年之前各家投放不多的情況下,還比較少見。但在2017年各家大規模投放以後,引發社會輿論之後,城管介入,各城市的“共享單車墳場”新聞也屢見不鮮了。

這也是我對衆多創業公司提出警告的地方,對公關活動千萬要謹慎。做好了自然是好,但做不好,適得其反,引發社會輿論反彈,帶來不必要的政策監管。對ofo來說,是致命的監管成本。因爲導致了車輛被城管收走“報廢”,以及運維成本指數級上升,這個在此前共享單車模式裏面並沒有被考慮到。

當然表面看是因爲共享單車公司的公關處理不力,但本質上還是共享單車瘋狂圈地投放自行車帶來了公共社會問題。爲了達到資本要求的訂單量,而沒有考慮公共交通能夠承載的能力。

►用戶薅羊毛,損失80億

什麼樣的行業是好的行業?

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這五種商業模式最賺錢》,有過以下總結。

“什麼樣的生意最好做最賺錢?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壟斷性”,就是壟斷的生意最好做。不管這種壟斷,來自技術專利壟斷,還是資源壟斷;市場競爭自然壟斷,還是行政政策壟斷。只要是壟斷,就都容易賺錢。”

在2018年之前共享單車絕對不是好的一個行業,不只是充分競爭,而是陷入惡性競爭。從2015年開始起步,到2017年10月達到峯值訂單3200萬。根據公開信息簡單測算,2015年日均算50萬,2016年日均算500萬,2017年日均算1800萬,2018年日均算400萬,總共提供了100.375億次騎行服務。ofo最終一共收到了多少錢呢?

收不了多少錢,因爲在競爭最激烈的2017年,ofo激進的1元包月策略,估計平均一次都收不到一毛錢。

在2018年的6月19日,ofo在遵義召開了一次內部大會,根據會上公佈的業績情況,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超過2017年全年收入,2018年第二季度較第一季度翻倍。

即使是按照1元/次算,2018年一季度的收入,天氣嚴重影響騎行次數,日均算600萬,一季度的營收也就5.4億。所以毛估估ofo運營四年的營收也就20億上下。

而正常1元/次的收費情況下,ofo應該能夠收到多少錢?100.3億元。如果沒有惡性競爭,ofo不會死。即使用最差的車,技術還非常弱,被薅羊毛,商業模式依然還是成立的。

做商業,沒有那麼多複雜的邏輯。最重要的就是開源,其次是節流。ofo除了在節流方面不到位,被內外薅羊毛,還有就是被用戶薅羊毛。這裏說用戶薅ofo羊毛,還不是非常合適。這是ofo主動採取的補貼策略,用戶並沒有賺錢,只是ofo損失了收入。

我現在也服務很多電商獨角獸,做戰略諮詢。我經常向很多創業者談到自己合作的某個電商案例,在上線一年後就盈利了,且每年都規模化的盈利。之所以能夠盈利,就是沒有補貼用戶。在發券,紅包等各方面,都非常謹慎。或許給每個用戶的獎勵都不太多,可能只是幾十元,但用戶規模是千萬級的時候,就是數億元的成本。如果是滿減活動,就是數億元的收入減少。

所以東哥在這裏教電商一條最重要的盈利法則,就是不要搞用戶補貼,避免被用戶薅羊毛。

更好用戶體驗是有成本的,不要輕易承諾,更不要免費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的服務。在電商領域,京東其實帶了一個很壞的榜樣。京東極致免費的“211”用戶體驗,雖然搞垮了競爭對手,贏得了用戶,但也給自己給行業都挖了一個大坑。

►ofo的失敗,也是迷信資本燒錢模式的失敗

哈囉逆襲,而ofo,摩拜失敗的案例,給資本和互聯網創業者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證明了資本燒錢模式的徹底失敗。

即使你拿了最多的錢,也抱了阿里騰訊的大腿加持,如果違背了商業規律,也難免一死。

資本寒冬來了,經緯張穎建議創業者拿出50%以上的時間去融資,我是反對的。創業者應該花50%以上的精力去思考如何省錢和賺錢,沒有自我造血能力,再多的錢也經不起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