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喜愛?

七零後大多被應試教育和獨木橋剝奪了選擇。八零後和九零後的情況理應好轉,但趨勢似乎是孩子們在無所不在的“必須”的興趣班的裹挾下愈發的慘烈。我們由以前的無從有興趣到了被迫具備和精通太多的“興趣”。

在海外居住的我們往往隔洋撫胸,慶幸自己不用在興趣班中拼殺,孩子和大人共同受罪。掂量掂量自己,我完全沒有虎媽的能力,只會在戰役中大敗而導致孩子被剝奪進入好學校以及被老師青睞的權利。

我們決定做開通的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強迫他們做不喜歡做的事。但逐漸地,我發現了問題,或者說難點。孩子的喜愛到底是真是假,孩子的不喜愛到底是真是假,判斷並非一目瞭然,而有太多的干擾因素。

最近我就因爲鋼琴和中文的學習與我家的小朋友頻頻“火拼”。面對小朋友的一句“不喜歡”,我竟不確定該如何回答。

先說鋼琴。幼兒園中班時學校提供幾種音樂興趣班讓小孩選擇報名。小朋友自己告訴我想要學鋼琴。於是,我抱着讓他消磨點時間,接觸接觸音樂的無所謂的心態幫他報了名,完全不指望他真的認真學,家裏也從不要求他練。倒是小朋友自己時常主動要求坐在家裏的電鋼琴前彈所學的曲子。我將這一行爲視爲孩子的短暫熱情,炫耀的心態,仍然非常隨意地對待。

孩子一年級後,我問他是否繼續學鋼琴。小孩興奮地拍手說要繼續學習,於是我正兒八經地給他報了鋼琴學校。孩子學得很快,幾個月後老師說可以到考一級的水平了,問我是否讓孩子嘗試。我很難相信孩子能順暢地將一級曲目彈下來,也好奇地想看看孩子的潛力,就同意一試。

讓幼小的孩子重複練習是件困難的事,不過在我的陪伴和鼓勵下,小朋友堅持下來了。我喜出望外地聽到小朋友從最初破碎的音節彈成十分流暢,甚至輕重緩急都能刻意地按老師的教導做到。孩子的潛力讓我震驚。小朋友很緊張,很害怕,但最終通過了一級考試。小朋友自己都不敢相信,並且倍受鼓勵。

小朋友于是開始學習二級,併爲二級考試做準備。小朋友正兒八經所上的學校根本沒有考試,所以,考試對於小朋友來說不是一件十分習慣的事。隨着小朋友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有了以前沒有的思想包袱,畏難,擔心考不出來,當然,重點仍是小孩還沒有能力集中精力進行反覆練習——也就是俗稱的毅力?我不得不軟硬兼施,纔好歹讓小朋友堅持了下去,並且磕磕絆絆地通過了二級考試。

但已經有更多主見的小朋友向我提出來不學琴了。我問爲什麼,小朋友表示不想考試。於是,我同意學琴但不考試。學習的曲目也由考級曲目變成小孩子自己喜歡的曲子,比如獻給愛麗絲,國歌,聖誕歌等等。這段時間裏,小朋友仍然彈得很高興,並時常即興發揮地自己“作曲”——小孩在音樂上能表現出來的比大人強得多自然得多的樂感讓我震驚,我家小朋友絕對不是音樂天才。

因爲某些原因,小朋友換了一位鋼琴老師。這位老師同時也教授我的鋼琴。我覺得她的方法很好,因此也請她教小朋友。

這位老師很嚴格,這正是我看中的。因爲小朋友雖然已經學了兩年,但很多技巧上以前的老師太寬鬆了,我選擇了這位老師希望小朋友能學得更專業一些。然而,老師的嚴格引起了小朋友的抵觸。

小朋友對我說,他不喜歡鋼琴,不想學了。而在我的眼裏,他不是不喜歡,而是不能接受批評,心態不正,或者畏難。

爲此,我和孩子進行過幾次討論和爭執。我指出小朋友是畏難和抗拒,不是不喜歡。小朋友堅持他是不喜歡,並指出他的朋友們都不學鋼琴。

我思想鬥爭了很久。我是否該同意小朋友放棄鋼琴呢?小朋友到底是真的不喜歡,還是缺乏毅力呢?我擔心如果這樣同意小朋友放棄,會縱容他的“畏難”和“缺乏毅力”。

我想他是喜歡音樂的,因爲他曾經喜歡,並且對唱歌很喜歡。但當然,他對鋼琴絕對不是熱愛。相比足球和國際象棋,他對鋼琴的喜愛程度似乎排在後面。

在具體的選擇面前,我發現自己並不能輕易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原因在於我無法將孩子的“不喜歡”與其他的東西區分開來,比如畏難,比如缺乏毅力。

我也不確定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只選擇做喜愛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那麼,如果孩子某一天說他不喜歡唸書,不喜歡去學校,我們是否就真的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意他輟學?這也許是我這樣的一生習慣於做“必須”的事情的大人的慣性思路,但哪一位對孩子的未來有底限的大人能不眨眼地同意孩子輟學呢?

興趣和喜愛也許只是一株脆弱的小苗,它的生存和成長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內在因素——也許是遺傳基因,更多的是外在因素,比如大人的鼓勵和引導,羣體效應(朋友都學),模範的作用,適合的老師,這項興趣本身的特性等等。

比如小朋友對足球的喜愛,絕對沒有我們的遺傳基因,而更多出自於學校裏其他男孩子的影響,好朋友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今年夏天的世界盃造就了一批小球迷都懷揣着長大後去踢世界盃的夢想,當然,足球本身的玩樂性也更符合小男孩的特性,而且一般的興趣班也不會對小孩的動作姿勢踢的好壞做過於嚴苛的要求,且都以鼓勵和誇獎爲主,讓小孩有充分的成就感。

鋼琴輸在這項興趣本身,相比運動甚至繪畫,鋼琴的問題在於若彈不好,就沒有樂趣可言。我自己學的過程深有體會。每次加大難度,學習一首新曲子,瞅着樂譜眼珠子都要掉下來,大腦也仍然是不聽使喚,手也不聽使喚,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只能彈出破碎的音節,還會彈錯,實在是無從炫耀也沒有美感。不經過反覆單調的痛苦練習,根本無法讓一首曲子變成讓人有絲毫舒心感覺的音樂。

換句話說,假如今天小朋友被送去了正經的足球學校,要求每天晨跑半小時,任何一個動作不合格都會被教練嚴厲責罰,小朋友能否繼續說喜歡足球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話說回來了,我又爲何如此執着地要孩子堅持學習鋼琴呢?我想一是希望孩子開始了一件事最好能堅持下去,這是我們所謂的毅力,二是相信音樂是一個人受益終身的事,希望孩子能一生擁有音樂。這聽起來是我的一廂情願強加於孩子。

可是,若鋼琴是可有可無的興趣,那麼學習呢?語言呢?孩子的喜愛和不喜愛是否可以沒有任何邊界,包括對是否學習是否去學校?我想大部分大人都會答No。興趣應該是在大人理性的框架下。孩子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孩子的喜愛與否並不完全可靠,而大人的任務在於如何將必須的事物變成孩子喜愛的事物。

我的一位朋友給我舉了她女兒學習芭蕾的例子。小姑娘最初學習時遇到的老師時常批評她,於是她告訴媽媽不喜歡芭蕾,不想學了。朋友換了個學校,新老師教學方法不一樣,小姑娘立刻改變了態度,在家主動練習,爲的是從現在飾演的小草能升級爲飾演花朵。小姑娘對芭蕾由不喜歡變成了喜歡。

我家小朋友所在學校中文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於是我請家教加上自己教,希望幫助小朋友將中文學到足夠好。在難度加大後,小朋友開始排斥了。但對於中文學習,我怎麼着也無法說服自己聽之任之,我想大概世界上每一個大人都會同意只要有一線可能,就算綁也要將孩子綁着將語言學好。我更換了教材,小朋友興趣高了一點。上個星期,我購買了一套網絡教程,給孩子試了一次後,小孩竟主動要求上課,到目前爲止連上了三天,孩子興趣仍很濃。原因是這套教程互動性很強,並且有遊戲的方式進行練習,實在是適合幼小孩子的學習。當然,新教程的嘗試剛剛開始,一段時間後孩子是否會膩味不好說,但至少,學習方式的改變對孩子對一件事情的喜好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所以,一個人天然對某件事情有莫大的雷打不動的熱愛是很少見的,更多的喜愛是需要培育的。一個人可以對很多東西產生一點點的興趣,若要讓興趣持續並且發展,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這對於小孩一定如此,對於大人,也同樣。

但當然,以上思考的目的在於讓大人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並非鼓勵我們以此手段將太多的興趣強加於孩子,且完全不理會孩子的意願。尤其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興趣班完全成了沒有任何選擇的”必修課”,入學的前提,很難想象它對於孩子性情的深遠的負面影響。

再回到我孩子的具體問題,我尊重孩子對足球和象棋的喜愛,並且支持他的努力。對於我希望他學習的中文和鋼琴,中文是必須的,我得盡所有的努力讓他們喜歡並堅持;而鋼琴,我或許還會繼續進行嘗試,但也許不遠的某一天,我確實該忍痛割愛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