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

一、前幾個模塊的聯繫
之前三個模塊,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你能夠情緒糾偏、認知糾偏,不再只從原生感受上來看問題。接着我們講的是建設系統的能力。厚積薄發,“厚積”是系統能力,“薄發”是表面的呈現,就是用戶體驗。

很多新的互聯網公司、淘品牌,系統能力不如傳統企業,但是可以從傳統企業那裏搶奪大量用戶,靠的就是用戶體驗。

在體量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用戶體驗能成爲核心競爭力;同維度競爭的時候,用戶體驗更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二、用戶體驗的五層要素
推薦書目:《用戶體驗要素》,講網站設計。

書中觀點--“用戶體驗的要素,來自5個層次的層層選擇與疊加建設。”

這五層分別是:感知層;角色框架層;資源結構層;能力圈範圍層;戰略存在層。

1.最核心的戰略存在層, 就是着手做任何一個產品前,必須明確地定義這兩個問題:

1)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

2)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他們爲什麼會依賴我們?

得到我們各自需要的東西,我們才能繼續做下去。

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戰略能力,講未來,更講現在;講長遠的願景,更講誰需要紅色政權,誰需要持續依賴紅色政權。有人需要纔是紅色政權的存在條件,也

是它的發展基礎和戰略。

2.戰略層的外延是第二層——能力圈層。

能力圈要確定:

1)我們要做到哪些事,具體要提供什麼樣的確定性。

2)我們不做哪些事,對這些事堅決不碰。

能力圈是變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就會朝着戰略的方向變化、拓展;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的變化就是偶發和隨機的。

3.能力圈的外是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建設資源固然和能力有關,但更與戰略相關。

4.資源結構層外是第四層——角色框架層。

以網站來進行舉例說明:框架就是框定每個頁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們的鏈接關係、調用規則分別是什麼。你打開任何一個網頁,你在感知層感知到的一切內容、功能,都是在這個框架內被框定的。

5.角色框架層外就是第五層,也就是最表層的感知層。

產品的設計外觀、操作界面等

對於產品的用戶體驗這部分內容之前沒有了解過,感覺看完還是有點茫然啊,大概是屁股決定腦袋吧。
三、案例:百度和Google之爭
第五層:感知層

雅虎、谷歌、百度的操作界面的好看、操作性優劣;

第四層:框架層

搜索結果有沒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陳列?

在百度上搜“順豐快遞”,搜索結果頁的第一條就是順豐單號查詢框,之下依次是順豐官網、百度貼吧的信息等。

百度框架的意義就是能讓用戶在第二個動作得到他要的信息,絕不讓用戶多點一層。百度能出這樣的搜索結果,是因爲它的爬蟲以毫秒爲單位,在抓取各個網站的動態信息。它不但持續積累資源,而且還不斷優化自己的資源處理能力。

第三層:資源層

百度從2003年開始做百度貼吧,2005年做百度知道,做了大量資源建設的工作。而當時的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競爭還是資源量的競爭。

爲什麼移動場景的搜索競爭百度會輸呢?

因爲在移動場景下,微信幹了當年和百度一樣的事。微信用公衆號的方式,自己培育內容資源。現在你在百度上搜微信公衆號的內容,幾乎是搜不到的。最新的內容都在微信裏了,百度進入移動場景,卻沒有新內容可供搜索,這是在資源層出了問題。

這也是今日頭條爲什麼必須花大力氣建設內容的原因,這是資源層的比拼。

第二層:能力層

百度建設了符合中國市場特色的能力圈,而Google沒有。就中國市場而言,論能力圈,百度贏;論資源層,百度贏。

Yahoo爲什麼輸給Google:界面呈現上,Yahoo顯示的分辨率很大,banner廣告很大,

設計很寬鬆,只看到一兩條結果。而瀏覽Google的搜索結果頁,第一屏能多看幾十條結果。

在資源一致的情況下,Yahoo在表層的框架層就輸了。三個搜索引擎,感知層差別不大,用戶體驗的差別其實是分別在框架層、資源層和能力圈層。

四、看人的五層要素
希望與一個人建立的是深度關係、長期關係、戰略關係,

那麼你需要更深地瞭解一個人角色之內的另外三層:

他的內心是什麼?什麼是他想要的存在感?

他爲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怎樣積蓄、打造他的能力圈?

他在怎樣積累和建設自己的資源,纔會擁有今天的角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