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方向大於努力,選擇決定人生


李嘉誠曾這樣說:“懂得‘善擇’纔是打造自己命運的保證。”


善擇是一種取捨得當的人生大智慧。在不同的處境和時機下,一個懂得如何選擇、如何取捨、知道何去何從的人,才能處亂不驚,擁有順其自然的勇氣,並戰勝一切。


“我出生在中國廣東潮州,出生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異象……我成績既不優秀,也不很差,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和其他人沒有什麼異樣。如果沒有戰爭,或許我就留在潮州,不會來香港,那麼我可能度過平庸的一生,也或者死於戰火,或者死於饑荒和疾病。當然,也可能僥倖度過這些劫難,現在在潮州的某一個街道或村莊,悠閒地踱着步伐,沒有被批判,也沒有鮮花和掌聲……因爲日本侵華,我逃到了香港……我留在了香港沒有返回潮州,我的故事因此開啓,人生被徹底改變……這些並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主動選擇的。”李嘉誠如是說。


對於選擇,李嘉誠這樣說:“我早早失學,沒有讀過太多的書……我充分理解失學的痛苦,所以後來援建了汕頭大學。如果我能選擇,我願意坐在汕頭大學的課堂,而不是香港的寫字樓裏。”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寧願不要這些艱難的選擇。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我的同事們,甚至每一箇中國人,都能有主動選擇的餘地,從容安排他們的人生,不像我李嘉誠。”


“有一些東西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能主動選擇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就是我的命運,我的人生。但是我在最艱難的被動選擇裏,選擇了相對較好的結果,這是我的成功之處。”


在面對命運和時勢的流轉之時,李嘉誠不僅表現出了順其自然的勇氣,更表現出了能夠善擇的大智慧。可以說,不管是在早期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之後的艱難創業階段,李嘉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他的善擇。


在“擇”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艱難的“舍”,特別是在經商的過程中,面對利益,作爲商人,誰都不想“舍”,但李嘉誠卻不這樣認爲。


剛開始時,李嘉誠創建的長江實業規模非常小,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其實力也只是具備了中小企業的水平,與“地產巨無霸”——置地的實力相差甚遠。但1977年,長江實業卻在一次競標中打敗了置地。


1976年下半年,媒體發佈了一個消息:香港地鐵公司即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


招標公告還沒有發佈,地產界的商人們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奪得這個絕好的商機。李嘉誠自然也是不願錯失良機。


1977年 1 月 14 日,地鐵工程項目招標開始。此次工程規模巨大,耗資不菲,全程預計需港幣 205 億元,工程長達 8 年之久。一期工程自九龍觀塘到港島中環,共 15 站,全長 15.6 公里,所需資金 56.6 億港元。


地鐵公司的資金來源:一是有政府擔保向銀行貸款;二是可以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三是與地產公司聯合開發車站上蓋物業所獲的利潤。


高額的資金投入令許多房地產商退出競標,李嘉誠對此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中環站、金鐘站是香港客流量最大、最重要的兩個交通樞紐,且這兩個地方又是寸土寸金。建成之後的發展前景、沿線物業的發展勢態必然良好。


面對這樣大的誘惑,李嘉誠決定放手一搏,但是他有十分強勁的對手——置地。


商界曾流行一句話叫:“撼山易,撼置地難!”從這句話中,不難想到當時置地實力的強大,以及李嘉誠所承擔的壓力的巨大。


還未爭取就放棄,這絕非李嘉誠的處世方式。於是,李嘉誠決定與置地一較高下,競標地鐵。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爲了能夠獲得競標的成功,李嘉誠每天都翻閱和研究有關地鐵的材料,期望能在這次競標中一舉拿下地鐵車站上蓋物業的開發權。


通過對地鐵公司各種情況的詳細瞭解和對局勢的縝密分析,李嘉誠很快明白了地鐵公司招標的原因,原來是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香港政府工務局對此地的上蓋工程進行估價後,根據商場的通常法則,要地鐵公司的購地款全部現金支付。


由於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這使得它不堪重負,不得不採用招標的辦法籌集資金,以保證現金迴流以償還貸款,並期望獲得更大的盈利。


得到這一信息後,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籌集4億港元,並在投標文件中註明:長江實業會首先滿足地鐵公司的要求,提供現金作購置費,工程完工之後利益所得地鐵公司佔 51%,長江實業佔 49%,打破對半分享利潤的慣例。


其實,按照長江實業當時的實力來說,其真的不足以與置地相抗衡,而且長江實業又自降分成,細算下來,一切都對李嘉誠以及他的長江實業很不利,但是,李嘉誠決定冒一次險。


李嘉誠想,高高在上的置地一直都是目中無人,過於自負,定不會將利益多分給地鐵公司的。如果自己能夠將利益多分與地鐵公司,那麼自己勝算的可能就會大很多。這樣一想,李嘉誠心中的把握就更大了。果不其然,長江實業在這次地鐵招標中獲得了勝利,一時間,李嘉誠的名聲響徹香港。


1977年 4 月 4 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召開新聞發佈會,對與會記者說:“這座建築物會逐層售予公衆,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共享,地鐵公司佔大份。若干間公司均對與本公司合作甚感興趣,因而競爭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卒爲長江獲得,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地鐵公司召開新聞發佈會,足以表明地鐵公司對與李嘉誠的這次合作十分滿意,並且有繼續合作的意向。這樣的認可,使長江實業在地產界有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上蓋物業帶來的7000萬的鉅額利潤也爲李嘉誠提供了雄厚的財政基礎。李嘉誠通過讓利又一次獲得了巨大的商機。


李嘉誠的這次成功競標與他的善擇有着巨大的關係,首先他謀而後動,審時度勢,分析利弊得失,做出了對雙方都有利的抉擇,才使得他能抓住這次機遇,一鳴驚人;其次,他敢於取捨,大膽讓利,才使得他能打敗強大的競爭對手,取得勝利。


與置地的競爭體現了李嘉誠精明的處世和經商智慧。在這次競標中,李嘉誠看似是吃了虧,投入得多,分得的利潤少,其實不然。李嘉誠獲得的是長期的效益——與地鐵公司進行長期的合作。


李嘉誠說:“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後,仍有來往……你要首先想對方的利益:爲什麼要跟你合作?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有錢賺。”


所謂捨得,就是有舍纔有得,捨得讓利,才能得利。李嘉誠做生意秉承的商道就是,寧可自己吃虧,也要換來別人的信任和再次合作的機會,其實最終得利最大的還是自己。


李嘉誠曾對自己的次子李澤楷說:“如果可以得十分利,我只取九分,把一分讓給對方,這樣皆大歡喜,生意越做越順利,越做越長久。”


李嘉誠第一次大規模投資海外時,曾付出7700萬美元收購英國皮爾遜公司股權,當遇到皮爾遜管理層提出抗議時,李嘉誠就趁機獲利 1300 萬美元並聰明引退。這一次的收購與獲利,也再次證明了李嘉誠順其自然、能得能捨的勇氣和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犧牲了一時的利益,其實卻能獲得長遠的利益。


在面對利益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懂得取捨,願意讓利的人才是大智慧的人,纔是真正的商業天才,而李嘉誠正是這樣的一個商業天才。做生意不以利益爲上,而是能爲對方着想,這種智慧和勇氣非一般人能有。




作者簡介:劉志則,知名傳媒人、出版人,博文書友會“社羣裂變”發起人。

胡海豔,北京我心飛揚教育諮詢創始人,飛揚教育首席親子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本文爲獨家內容,摘自圖書《李嘉誠商業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標題爲編者所加,匯智博達出品,轉載請私信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