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到2.0:比我是誰更重要的是,我將要成爲誰

文/千載悠悠

昨天和朋友聊起我目前的副業個人發展諮詢師。他問我:“哦,就是做職業測評吧?對了,你之前在測評公司工作過。”

哈哈哈,看來大家對我的副業還不太瞭解。先說下,個人發展諮詢師是我給自己的定位,目的是幫助在個人發展、職業生涯中有困惑的人解決問題,促進成長和行動,達到理想狀態。

在職業規劃和諮詢中,有時候會用到測評工具作爲輔助,尤其是在探索自身的模塊上。但很多人做了測評後,沒有把它當作認識自己的工具,反而變成了不努力的藉口。

比如作了MBTI職業性格測試,測評出做事方式維度上是P(知覺)傾向,看到分析報告上說這個類型的特點有“喜歡觀望,喜歡開始許多新的項目,但不完成;優柔寡斷、易分散注意力等”。回到實際中,每做一件喜歡的事,遇到小小的挫折就說“我就是這樣的性格,不強求”,然後就心安理得地放棄了。這樣,真的好嗎?

這就說到今天悠悠想談的話題——從1.0到2.0:比我是誰更重要的是我將要成爲誰。

探索“我是誰”很重要,瞭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優劣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生選擇。但是,千萬不要輕易的給自己貼上負向的標籤。很多時候,限制我們的最大敵人不是測評出來的“劣勢”,而是我們的負向思維“給人生設限”。

遇到某方面的挑戰就覺得自己不行,周圍人也都持否定態度,相當於一遍遍給自己“洗腦”、負向反饋,久而久之,自己這方面真的變成了“無法改變”的弱勢(自我實現預言可以去了解一下)。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想擁有自己的公司,但有誰是生來完美,恰好擁有成爲老闆的所有特質(前瞻性,勇於擔當,果斷,超強的行動力、抗壓力、學習力、社交能力等等)。如果有一點是弱項,就完全放棄,那這世界上,恐怕沒有能當老闆的人了。

拿我自己來說,我之前雖然也喜歡寫作,但總覺得寫書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寫書是非常優秀的人才能辦得到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有一天,我受“願望清單”的啓發,也寫了一張自己的“願望清單”,其中就有一項——出版一本書。

接下來,我開始時不時地寫。有一天,我嘗試着向一家專業雜誌投稿,結果竟然被接收了。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兩年的時間,陸陸續續發表了二十餘篇專業文章。這吸引了出書公司的編輯,在經過一系列流程和艱苦地寫作之後,我的新書,就快要出版了。

所以,別輕易地說“不可能”。

好了,雞湯喝了不少,作爲一個實戰派的諮詢師,我總結一下該怎麼做。

方法很簡單——問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努力去做。

如果一時很難想出人生使命這樣大的方向,也沒問題。先想想5年後,或者3年後、1年後,自己想要達到的狀態。如果把現在的自己叫作1.0的我,那就把將要達到的狀態叫作2.0的我。從1.0到2.0需要做什麼?想好後,就去做。

最後來說說我做個人發展諮詢的想法。

自從我做個人發展諮詢師後,很多朋友、以前同事會來詢問。其實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別人因爲我的幫助變得更好,多有意義,何況做這件事我能從中快速成長,還能掙錢,真是太幸福了。

但我做個人發展諮詢和傳統職業發展規劃不大一樣。我個人感覺做做測評,幫着分析分析出個方向,幫助不大。我之前做管理諮詢時,發現企業做諮詢也有同樣的問題。企業花不少錢請諮詢公司做診斷,做諮詢,出解決方案,一切看起來很完美。但真到落地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方案就擱置一邊了,以前啥樣還啥樣。

我不想做那樣的諮詢,我想真的幫助到需要的人,真的能幫助到他人達到理想狀態。所以,諮詢只是我做這件事的一種形式。除了諮詢外,我還會免費持續跟蹤指導,確保出結果。後續還會組織線上社羣、訓練營等形式,給堅持成長的小夥伴們一個持續學習、發展的平臺,也鏈接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讓大家的人生路上,助力更多。

如果你還想看我其他的文章,想多瞭解一些有關個人發展的知識,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悠悠談個人發展。如果你需要個人發展方面的諮詢,可以加我的微信號:710553087(備註簡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