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永遠在現場

答案永遠在現場


   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和外族開戰敗多勝少,僅僅從軍事的角度開來,這也是正常的。無論是契丹突厥,還是滿金匈奴,他們的指揮官都是在一線,反應迅速,戰略戰術調整及時;中原的指揮官都是在廟堂之上,妙算天下,某些王朝末年,還出現要等皇帝老子賜下戰陣圖擺陣的無厘頭時間。兩者一對比,一頭狼咬一個行動遲緩的胖子,基本這就輸定了。

   同樣,一羣從來沒有到客戶現場,看過客戶是怎麼使用我們產品的研發經理,舒服的坐在辦公室裏,深思熟慮後,忽然一拍腦袋,我們應該加個XX功能/器件,這樣就能方便客戶怎麼,怎麼使用我們的產品,多麼讓人激動的產品設計啊——這樣的產品,估計也好用不到哪裏去。

   躲在後方,屏蔽掉一線真實的聲音,通過冷冰冰的系統,就會把一線的一個個呼喚和需求,變成一個量化的數字遊戲。所以一線明明在呼喚,我們需要XX,需要XXX。但是對於後端,看到的是一張張project表格,這個功能需要三個人月,這個功能需要六個人月,這個功能分分鐘的事兒。如果要我四個月出版本,我只能做到XX、XX功能。同樣,bug也是。可能一個bug對客戶來說,是緊急的致命的。但是流轉到後端,就是高中低,難易間的無數bug中的一個而已。

   2009年開年,任正非向華爲全體員工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線直接決策!沒有對企業經營管理本真的全神貫注,沒有對答案永遠在現場的心領神會,沒有對每一個滋生官僚癌細胞的深惡痛絕,沒有頭拱地不找藉口解決問題的地頭力,就發不出這麼強勢的吶喊。借用尼采的話說,這僅僅是力的事業:具有本世紀的一切病態特徵,但要以充盈的、彈性的、再造的力來調整。

   從心理的角度:


   網上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程序員的段子:如果你給程序員說:你的程序有bug!程序員會說:是你丫腦殘不會用吧?但是如果你給程序員說:你看來來,我是不是不會用,這個地方老是搞不定?程序員心理就會想:我擦,不會又有bug吧?

   同樣,你給一個研發經理說:你設計的產品有問題!研發經理會說:怎麼可能,是你不會用吧,我們可是專業的人精心設計的,你知不知道目前主流的交互習慣和工程學?但是如果你讓研發經理自己到客戶現場,看客戶使用產品的場景——研發經理心理就會想:我艹,又傻X了,這個地方回去要改。

   從溝通的角度:

   層層反饋註定會是失真的,各種資訊機構用爛的一張圖,再次秀給大家。所以到一線去,聽聽客戶真實的需求是什麼,看準目標比盲目努力,更事半功倍。



   此外,專注於研發的研發經理,經常會困擾於市場方向產品經理的一個個需求:我要這麼這麼做,這個地方加個按鈕,一按就有什麼什麼效果,或者加個功能,實現什麼什麼功能。這種描述,是產品經理個人的明確要求,我要什麼,我告訴你怎麼做,你就去研發吧。實際上,客戶本身的需求,可能有很多的實現方式。而產品經理,往往因爲種種原因,選不到最好的方式,甚至選擇的實現方式,在框架上會和很多業務邏輯衝突。要相信,研發人員在自己的領域裏面都是聰明人,研發經理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只需要把研發經理和客戶,放在一起,然後產品經理充當翻譯器和買單者就ok了。

   從管理的角度:


   打破山頭主義和小圈子,調崗是必須存在的事兒。
   前段時間,業內一個朋友諮詢我一個問題,一個業務領域的前後兩個團隊,大家互相抱怨彼此的交付質量差,要不要建立詳細的操作手冊,檢查表,去規範兩個團隊的交付件。我回答他說:沒有必要——看起來嚴格的檢查和流程,會讓大家就事論事,區分責任歸屬,但實際上會讓兩個團隊的對立情緒越來越重,最後導致厚重的牆。我建議兩個做法:針對基層員工,開會宣導合作和互幫互助,並且自己帶頭不說抱怨的話,只做積極的事兒。如果發現有基層員工有抱怨和推諉,第一次私下談話,第二次點名批評,依次升級。如果中層管理者有抱怨,則立刻兩個人輪崗,既然你說別人做不好,那麼你自己過來做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華爲的輪值制度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部門牆,所以與其讓研發經理一次次的抱怨一線的朝夕變化,還不如讓研發經理走到一線去,看看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說不定一個技術宅,就能更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呢?

   溫室裏面,培養的不僅僅是嬌嫩的花朵,也培養了嬌嫩的產品,經受不起市場的風吹雨打。

   所以,尋找解決問題的真正答案吧,而答案,永遠在現場。



敬請關注我的新浪微博@叄石而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