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永远在现场

答案永远在现场


   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和外族开战败多胜少,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开来,这也是正常的。无论是契丹突厥,还是满金匈奴,他们的指挥官都是在一线,反应迅速,战略战术调整及时;中原的指挥官都是在庙堂之上,妙算天下,某些王朝末年,还出现要等皇帝老子赐下战阵图摆阵的无厘头时间。两者一对比,一头狼咬一个行动迟缓的胖子,基本这就输定了。

   同样,一群从来没有到客户现场,看过客户是怎么使用我们产品的研发经理,舒服的坐在办公室里,深思熟虑后,忽然一拍脑袋,我们应该加个XX功能/器件,这样就能方便客户怎么,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么让人激动的产品设计啊——这样的产品,估计也好用不到哪里去。

   躲在后方,屏蔽掉一线真实的声音,通过冷冰冰的系统,就会把一线的一个个呼唤和需求,变成一个量化的数字游戏。所以一线明明在呼唤,我们需要XX,需要XXX。但是对于后端,看到的是一张张project表格,这个功能需要三个人月,这个功能需要六个人月,这个功能分分钟的事儿。如果要我四个月出版本,我只能做到XX、XX功能。同样,bug也是。可能一个bug对客户来说,是紧急的致命的。但是流转到后端,就是高中低,难易间的无数bug中的一个而已。

   2009年开年,任正非向华为全体员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本真的全神贯注,没有对答案永远在现场的心领神会,没有对每一个滋生官僚癌细胞的深恶痛绝,没有头拱地不找借口解决问题的地头力,就发不出这么强势的呐喊。借用尼采的话说,这仅仅是力的事业:具有本世纪的一切病态特征,但要以充盈的、弹性的、再造的力来调整。

   从心理的角度:


   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程序员的段子:如果你给程序员说:你的程序有bug!程序员会说:是你丫脑残不会用吧?但是如果你给程序员说:你看来来,我是不是不会用,这个地方老是搞不定?程序员心理就会想:我擦,不会又有bug吧?

   同样,你给一个研发经理说:你设计的产品有问题!研发经理会说:怎么可能,是你不会用吧,我们可是专业的人精心设计的,你知不知道目前主流的交互习惯和工程学?但是如果你让研发经理自己到客户现场,看客户使用产品的场景——研发经理心理就会想:我艹,又傻X了,这个地方回去要改。

   从沟通的角度:

   层层反馈注定会是失真的,各种资讯机构用烂的一张图,再次秀给大家。所以到一线去,听听客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看准目标比盲目努力,更事半功倍。



   此外,专注于研发的研发经理,经常会困扰于市场方向产品经理的一个个需求:我要这么这么做,这个地方加个按钮,一按就有什么什么效果,或者加个功能,实现什么什么功能。这种描述,是产品经理个人的明确要求,我要什么,我告诉你怎么做,你就去研发吧。实际上,客户本身的需求,可能有很多的实现方式。而产品经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选不到最好的方式,甚至选择的实现方式,在框架上会和很多业务逻辑冲突。要相信,研发人员在自己的领域里面都是聪明人,研发经理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只需要把研发经理和客户,放在一起,然后产品经理充当翻译器和买单者就ok了。

   从管理的角度:


   打破山头主义和小圈子,调岗是必须存在的事儿。
   前段时间,业内一个朋友咨询我一个问题,一个业务领域的前后两个团队,大家互相抱怨彼此的交付质量差,要不要建立详细的操作手册,检查表,去规范两个团队的交付件。我回答他说:没有必要——看起来严格的检查和流程,会让大家就事论事,区分责任归属,但实际上会让两个团队的对立情绪越来越重,最后导致厚重的墙。我建议两个做法:针对基层员工,开会宣导合作和互帮互助,并且自己带头不说抱怨的话,只做积极的事儿。如果发现有基层员工有抱怨和推诿,第一次私下谈话,第二次点名批评,依次升级。如果中层管理者有抱怨,则立刻两个人轮岗,既然你说别人做不好,那么你自己过来做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华为的轮值制度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部门墙,所以与其让研发经理一次次的抱怨一线的朝夕变化,还不如让研发经理走到一线去,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说不定一个技术宅,就能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温室里面,培养的不仅仅是娇嫩的花朵,也培养了娇嫩的产品,经受不起市场的风吹雨打。

   所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吧,而答案,永远在现场。



敬请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叁石而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