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與堆排序

堆排序與快速排序歸併排序一樣都是時間複雜度爲O(N*logN)的幾種常見排序方法。學習堆排序前,先講解下什麼是數據結構中的二叉堆。

二叉堆的定義

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樹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叉樹。

二叉堆滿足二個特性:

1.父結點的鍵值總是大於或等於(小於或等於)任何一個子節點的鍵值。

2.每個結點的左子樹和右子樹都是一個二叉堆(都是最大堆或最小堆)。

當父結點的鍵值總是大於或等於任何一個子節點的鍵值時爲最大堆。當父結點的鍵值總是小於或等於任何一個子節點的鍵值時爲最小堆。下圖展示一個最小堆:


由於其它幾種堆(二項式堆,斐波納契堆等)用的較少,一般將二叉堆就簡稱爲堆。


堆的存儲

一般都用數組來表示堆,i結點的父結點下標就爲(i – 1) / 2。它的左右子結點下標分別爲2 * i + 1和2 * i + 2。如第0個結點左右子結點下標分別爲1和2。



堆的操作——插入刪除

下面先給出《數據結構C++語言描述》中最小堆的建立插入刪除的圖解,再給出本人的實現代碼,最好是先看明白圖後再去看代碼。

堆的插入

每次插入都是將新數據放在數組最後。可以發現從這個新數據的父結點到根結點必然爲一個有序的數列,現在的任務是將這個新數據插入到這個有序數據中——這就類似於直接插入排序中將一個數據併入到有序區間中,對照《白話經典算法系列之二直接插入排序的三種實現》不難寫出插入一個新數據時堆的調整代碼:

//  新加入i結點其父結點爲(i - 1) / 2

void MinHeapFixup(int a[], int i)

{

   int j, temp;


temp = a[i];

j = (i - 1) / 2;      //父結點

      while (j >= 0)

      {

             if (a[j] <= temp)

                    break;


a[i] = a[j];     //把較大的子結點往下移動,替換它的子結點

i = j;

j = (i - 1) / 2;

      }

a[i] = temp;

}

更簡短的表達爲:

void MinHeapFixup(int a[], int i)

{

      for (int j = (i - 1) / 2; j >= 0 && a[i] > a[j]; i = j, j = (i - 1) / 2)

             Swap(a[i], a[j]);

}

插入時:

//在最小堆中加入新的數據nNum

void MinHeapAddNumber(int a[], int n, int nNum)

{

a[n] = nNum;

      MinHeapFixup(a, n);

}

堆的刪除

按定義,堆中每次都只能刪除第0個數據。爲了便於重建堆,實際的操作是將最後一個數據的值賦給根結點,然後再從根結點開始進行一次從上向下的調整。調整時先在左右兒子結點中找最小的,如果父結點比這個最小的子結點還小說明不需要調整了,反之將父結點和它交換後再考慮後面的結點。相當於從根結點將一個數據的“下沉”過程。下面給出代碼:

//  從i節點開始調整,n爲節點總數從0開始計算 i節點的子節點爲 2*i+1, 2*i+2

void MinHeapFixdown(int a[], int i, int n)

{

   int j, temp;


temp = a[i];

j = 2 * i + 1;

      while (j < n)

      {

             if (j + 1 < n && a[j + 1] < a[j]) //在左右孩子中找最小的

j++;


             if (a[j] >= temp)

                    break;


a[i] = a[j];     //把較小的子結點往上移動,替換它的父結點

i = j;

j = 2 * i + 1;

      }

a[i] = temp;

}

//在最小堆中刪除數

void MinHeapDeleteNumber(int a[], int n)

{

      Swap(a[0], a[n - 1]);

      MinHeapFixdown(a, 0, n - 1);

}

堆化數組

有了堆的插入和刪除後,再考慮下如何對一個數據進行堆化操作。要一個一個的從數組中取出數據來建立堆吧,不用!先看一個數組,如下圖:


很明顯,對葉子結點來說,可以認爲它已經是一個合法的堆了即20,60, 65, 4, 49都分別是一個合法的堆。只要從A[4]=50開始向下調整就可以了。然後再取A[3]=30,A[2] = 17,A[1] = 12,A[0] = 9分別作一次向下調整操作就可以了。下圖展示了這些步驟:


寫出堆化數組的代碼:

//建立最小堆

void MakeMinHeap(int a[], int n)

{

      for (int i = n / 2 - 1; i >= 0; i--)

             MinHeapFixdown(a, i, n);

}

至此,堆的操作就全部完成了(注1),再來看下如何用堆這種數據結構來進行排序。


堆排序

首先可以看到堆建好之後堆中第0個數據是堆中最小的數據。取出這個數據再執行下堆的刪除操作。這樣堆中第0個數據又是堆中最小的數據,重複上述步驟直至堆中只有一個數據時就直接取出這個數據。

由於堆也是用數組模擬的,故堆化數組後,第一次將A[0]與A[n - 1]交換,再對A[0…n-2]重新恢復堆。第二次將A[0]與A[n – 2]交換,再對A[0…n - 3]重新恢復堆,重複這樣的操作直到A[0]與A[1]交換。由於每次都是將最小的數據併入到後面的有序區間,故操作完成後整個數組就有序了。有點類似於直接選擇排序

void MinheapsortTodescendarray(int a[], int n)

{

      for (int i = n - 1; i >= 1; i--)

      {

             Swap(a[i], a[0]);

             MinHeapFixdown(a, 0, i);

      }

}

注意使用最小堆排序後是遞減數組,要得到遞增數組,可以使用最大堆。


由於每次重新恢復堆的時間複雜度爲O(logN),共N - 1次重新恢復堆操作,再加上前面建立堆時N / 2次向下調整,每次調整時間複雜度也爲O(logN)。二次操作時間相加還是O(N * logN)。故堆排序的時間複雜度爲O(N * logN)。




注1 作爲一個數據結構,最好用類將其數據和方法封裝起來,這樣即便於操作,也便於理解。此外,除了堆排序要使用堆,另外還有很多場合可以使用堆來方便和高效的處理數據,以後會一一介紹。



轉自http://www.cnblogs.com/morewindows/archive/2011/08/22/2149612.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