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讀(五十一)

10.6 君子不以紺緅(gàn zōu)飾,紅紫不以爲褻服。當暑,袗(zhěn)絺綌(chī xì),必表而出之。緇(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1.紺緅:紺(gàn),深青透紅,齋戒時服裝的顏色。緅(zōu),黑中透紅,喪服的顏色。

2.褻服:平時在家裏穿的衣服

3.袗(zhěn):單衣.。

4.絺綌:絺(chī),細葛布。綌(xì),粗葛布。合起來是葛布的統稱。葛之細者曰絺,粗者曰綌。引申爲葛服。

5..緇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

7.麑:ní,小鹿

8.袂:meì,袖子

9.居:坐

10.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

11.殺shà:裁。

12.吉月:每月初一。

君子穿衣服,不用深青透紅或黑裏透紅的布做鑲邊,也不用紅色、紫色的布做平常居家時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細的葛布單衣,如果要出門,一定要在外面套上外衣。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外套。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外套。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外套。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小被子,長度是身長的1.5倍。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墊子。喪服期滿,就什麼裝飾都可以佩帶了。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裁掉多餘的布。去弔喪不穿黑色羔羊皮袍,不戴黑禮帽。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禮服去做朝拜。


10.7 齊(齋),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戒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料裁成。齋戒時,一定要改變飲食,住的地方也要換。

什麼是改變飲食,換住的地方?

就是在舉行祭祀大典之前,一定要忌葷腥、忌飲酒。所謂換住的地方其實是很委婉的表達,說的是不能跟妻妾同房。這些都是必須的、鄭重的程序,一點兒都不能馬虎。

10.8 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něi)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xiù)惡,不食。失飪(rèn),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餼xì)。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饐 yì:(食物)腐敗發臭

2.餲ài:食物經久而變味。如:餲饐(食物敗壞變味)

3.餒(něi):本意是指飢餓,也指指魚腐爛變質,也指氣餒、泄氣、喪氣

4.臭xìu:(氣味)難聞(跟“香”相對)。

5.飪rèn:做飯做菜。

稻穀飯儘量舂得細,魚和肉儘可能切得細。糧食如過於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就不再吃了。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有異味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時候不對,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餐的醬料不對,不吃。

几案上擺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穀類的量。只對酒不限制,但也永遠不喝醉、耍酒瘋。從市面上採購來的肉乾和水酒,不吃。佐餐的姜料可以不撤下,但也不多吃。

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國君參加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一般不能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再食用了。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吃飯的時候不交談,就寢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瓜祭:古人吃瓜之前,必先祭祖,稱謂食瓜薦新,表示不忘本。《禮記·玉藻》:“瓜祭上環。”上環:切瓜作環形,有上環、下環之分,上環爲蒂部,下環爲脫花處,祭祖時用上環。

10.12 席不正,不坐。

席子擺放得不端正,不坐。

漢代以前還沒有椅子,中國人讀書、吃飯都在很矮的案或几上,就在地上鋪席子,人直接坐在席子上。這裏說的是,一塊塊的席子,得在案几後頭擺正了才能坐,這同樣是禮。

                                        2019.2.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