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就文化向文盲讓步了?

前日,網上一篇教育部修改漢字註音的文章引起熱議。

“一騎紅塵妃子笑”中,騎字就改讀qí而不再讀jì;“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改讀xié而不再讀xiá。

雖然後來教育部迴應方案還未最終過審。不過單是網絡上各位大小噴壺的言論,倒是值得說道說道。

文章一出,網上聲音大部分表示了明確反對。其中不乏“王左中右”之類,玩文字爲生的人。其中流傳最廣的評論是:

憑什麼文化要向文盲讓步?

依我看,放出此等言論的人,有如下特點:不明文化爲何物;以爲自己有文化;有點精英主義情懷;最最重要的,沒涉獵過中國文字的歷史。跟之前《生僻字》流行的時候,以爲一首歌裏面堆砌了一摞生僻成語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了;會讀幾個生僻字就是有文化了的是同一羣人。


漢字語音是演變着的

但凡瞭解一下中國漢字的發展史,就不難發現,數千年來,相比字形的變化,漢字發音的變化更甚。

對比漢許慎《說文》中的漢字切音,會發現很多字的註音跟現在完全不同。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更常有“古音在某某部”的註釋。

按照某些人“老祖宗留下的都是精華”的邏輯,我們現在的漢語還應該是秦漢古音。粵語閩南語更接近古音,很多普通話發音不押韻的詩詞,粵語都能完美押韻,那麼我們是不是都應該直接捨棄普通話,重新開始說粵語呢?

歷史不是穿越劇,古人說不了普通話,我們也說不了古漢語,這是真真切切的列子。漢字語音是演變着的。


官方在定音的時候會有取捨

還有一部分的不滿在於認爲官方機構不應該生硬地規定漢字讀音。

確實,在清朝以前,漢語字詞的研究在學術界,有專門的學科——小學。

到了清代,《康熙字典》幾乎是編錄一個漢字的歷代、各文獻中的意義和讀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說文》等等一個不落。並沒有明確指出這個字正音爲何。

因爲當時的社會環境,全國範圍的跨區域交流很少。老百姓都不出遠門,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字,政府就是規定了漢字正音也沒有推廣的可能。邊境處的人又常常從小就各種話都會說。主要是極少部分讀書人入京考試當官才需要異地交流,不過他們自然早就學習了京畿語音。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定哪個地方的話爲標準的國語,北京話自然而然成爲首選。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爲“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京話爲基礎方言”。“普通話”三字的含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當時定北京話爲國語,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不滿,因爲北京話的語音太簡單了。跟這兩天的理由差不多嘛。

這也就是今天坊間傳聞的,粵語差一點成爲普通話、四川話差一點成爲普通話、南京話差一點成爲普通話,而且這些傳聞都是說粵語差一票,四川話差一票,南京話差一票,似乎都差一票。還有人調侃說,我就想知道把那一票投給北京話的人到底是誰?

這些坊間傳聞無一不說明了一個道理:官方規定的正音肯定是有取捨且強制性的。既然是規定性的正音,在全國通行的正字正音文獻(字典)中改動,完全是常規操作。

再說個小例子:臺灣漢語中,和字在“某和某”的時候讀“han”,常被我等大陸人嘲諷“gay裏gay氣”。查查文獻就知道人家“han”纔是當年的正音。大陸讀“he”多少年了,字典上沒有han這個註音多少年了?咱們不都是文盲嘛。

如果教育部規定,現在不讀“he”了,我們han臺灣一樣讀“han”。肯定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反對。由此看來,無論是向文盲讓步,還是向文化讓步,大家都只是不喜歡改變習慣罷了。

我在這一小節的結論是:無論是因爲不習慣,還是認爲朝令夕改的政策不合理,這都不是文字學和音韻學範疇的專業性矛盾,更無從昇華到文化角度。

大家在開噴的時候說,不習慣,不喜歡,政策不合理,我都認,感覺噴得有道理。但是那句“文化讓步文盲”,我是萬萬不認的,這跟文化沒什麼關係。


語音是非精英文化的

個人觀點,文字的發音沒有美不美。漢語的音韻美,來自漢字讀音的有序排列組合。單說一個字讀這個音美,那個音不美,全無立據之地。

文盲不識字,但是大都會說話。所以語音,本身是個很大衆的東西,並不是什麼精英文化範疇,自然也就說不上是文化讓步於文盲。

中國歷史上的字音演化,一半是借用,還有一半是誤用。用着用着就被大衆接受了。或者說正是因爲被大衆所接受,所以那個讀音纔會被學者和官方認證。

用着用着,一個字甚至有了完全不同的內涵和意思。這也是多音字的成因之一。

爲什麼說語音是非文化的?看看我們中華大地,有多少種方言,多少種語音?難道我們的文化內核是不同的嘛?多少老教授,學富五車,學界泰斗,一輩子說方言。我們這些會唱兩句“龍行龘龘”的人在他們面前就有理說“文化讓步文盲”了?

知道幾個生僻字的讀法,就如同孔乙己會寫四種“茴”字兒,並不是什麼傳承文化的事兒。

真要傳承漢字文化,瞭解一下“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不說學明白,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流沙河老先生的《白魚解字》、《正體字回家》也是非常不錯的通俗讀本。


總結

官方修改漢字讀音,可以不認同,可以有不爽,可以有不習慣。但是爲之寫一些酸溜溜的文章,把容易讀錯的字都拿出來溜一圈,顯擺自己讀過千字文,外加煽動大衆情緒,我看是全然沒必要。

其實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語文和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從業者們。他們需要重新學習,重新適應。特別是一些易錯字,之前爲了習慣正確讀音練習了很久,現在又要爲習慣新的正確讀音練習更久。

至於我們,別一天天遇到別人有點口音,有兩個字讀錯了,就仗着自己會幾個生僻字顯擺文化。

你讀你的石徑xia,他讀他的石徑xie,又不影響交流,沒必要非要爭論個你錯我對。我這個是古音!我這個是漢語字典上的註音!又沒有人給你頒獎。

沒準200年後讀ying徑斜呢。誰知道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