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以後每年都會拿出來看一遍

昨天刷微博,看到車和家 CEO、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的一篇文章,談及「個人成長的五層樓」,很是感慨。

文章很長,本想提煉個大概,但考慮到裏面有很多隱含的遞進關係,所以還是全文貼在這裏,並附上個人的三點感受。

個人成長的五層樓 —— 李想

明天就要上班了,寫一下我創業20年經歷的五個樓層。

每一層的認知,回過頭來看都是天壤之別,以及無比的幸運。只有到了更高一層,你纔可以更好的看到低樓層的問題。

希望對你的工作有所幫助。

一層樓,生爲一個普通的人。

那是我18歲之前,學習成績中下等,老師親戚都覺得我以後沒什麼出息。我那時候和很多同學一樣,隨波逐流,滿眼是非,但是也沒什麼改變命運的行動。

二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人。

高三開始,我不想這麼被人看不起,我把我學習的計算機知識變成了個人網站,開始創業。

雖然還是個體,或者是有很多人的作坊,但是我有了目標,在無數的問題中尋找機會,每天的工作排列重點,只做那影響 90% 結果中前 3 件的重要事情,剩下的問題選擇忽略,而不是被問題牽着走。

把大的問題看做機會,不斷地達成階段性的目標。

持續到 2004 年,泡泡網一年有 2000 多萬的收入,我遇到了瓶頸,由於沒有團隊管理能力,泡泡網實在上不去了。那年我 22 歲,隨後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汽車之家。

三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汽車之家開始我更注重管人了。

我帶着一幫年輕人,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看待問題,如何找到機會,如何把業務做好。

我雖然還是帶着大家聚焦於事情,但是我能很快發現誰能把事情做好,誰有潛力,並帶着他們一起作戰,把工作做好。

帶着一羣人作戰,目標清晰,聚焦於每一個關鍵的事情,這個持續到2008年,我到了27歲。汽車之家流量到了第一,秦致在前一年加入汽車之家。

四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秦致的加入讓我知道了什麼纔是更高級別的管理。

一個領導者不需要自己什麼都會、都擅長,而是如何找到更多優秀的管理者,並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提升自我的認知、協作的認知、管理的認知。

也讓我們知道了使命願景價值觀如何建立,以及重要性。再加上 2008 年幾個早年創業的小股東要把我趕出公司,當然他們沒有成功。

此後我變得特別關注人,從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和責任開始,到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培養出來很多優秀的管理者。

從2008年到2013年IPO,再到我和秦致相繼離開,汽車之家獲得了垂直汽車網站超過100%的利潤,對手都是賠錢的。這個樓層持續到了2018年,我37歲。

五層樓,成爲一個頂尖的領袖。

這是我從2018年才認知到的,我纔剛剛開始,還沒有任何實際的結果。在智能電動車的紅海里,這是我唯一能夠勝出的機會所在。

一個頂尖的領袖必須能夠給團隊清晰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做好組織的建設,找到關鍵的領導者,讓團隊的每個人的價值充分發揮,不斷成長,認知自我,認知協作,認知管理。

一個頂尖的領袖必須能夠帶領團隊制定精準的戰略,保證業務、人力、財務三位一體的去作戰,讓每一個人洞察商業、產品、技術之間相互的奧祕。

我還在從四層痛苦的走向五層的路上……

沒有退路。給我幾年時間,我再來給大家拿實實在在的結果分享。

能不能做到讓身邊的人都越變越好,提升樓層,一起打勝仗,一起獲得成功:有希望、有成長、被信任、有成就、有回報。

每一次樓層的提升都是巨大的痛苦或意外的災難帶來的,但是我沒有退路。

當我爬上更高的樓層以後,才發現之前樓層那些讓我痛不欲生的問題竟然如此簡單,甚至毫無意義,自己是庸人自擾。

讓一層痛苦不堪甚至感覺災難的問題,在三四層看到的重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並非你的管理者和領導是瞎子,對問題視而不見,他們看得其實比你更清楚和全面,只是那些問題根本就不是關鍵所在。

人因爲痛苦而改變,人因爲受益而堅持。

我們的真實的實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強,提高認知的樓層是我人生中最關鍵的收穫。


三點感想:普通與優秀的差距

李想的感悟涉及了關於自我成長、團隊管理、企業發展等多重命題。在這裏,就自我成長這一個談點感受。

01 學會做減法

普通與優秀的第一個差距,來自於有基礎地做減法。

在「二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段落,李想提到,自己會根據目標,對重要的工作進行排列,然後集中力量做最重要的 3 件事情。

說白了,就是多做價值高的事,少做價值低的事。畢竟,在年終總結時,領導不會因爲今年打印了多少份提案、搬了多少張桌子給加分。

這段話存在一定的誤導性。如果一個剛畢業的朋友按照他說的實操,很容易就「眼高手低」,結果就是被周圍人嫌棄,繼而孤立無援。

我們必須看到,它有一個前提:經歷了第一階段(也就是沉澱期),有了積累(團隊、資金),可以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做選擇。

當到達這一步後,一系列基礎性、瑣碎的工作便可以外包給他人,自己則可以專注於最重要的 3 件事情。

當然,普通人也可以按他的方式實踐,只是需要用時間來換取:是的,就是加班。

將一系列不緊急的瑣事放在下班後,上班時間聚焦於核心事務。

02 懂得沉澱

普通與優秀的第二個差距,來自於做好沉澱。

在「三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部分,李想提到:他開始帶着一幫年輕人,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看待問題,如何找到機會,如何把業務做好。

要完成這個轉變,需要在「二層樓」完成一系列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說我們光把事情完成即可,還需要有一系列沉澱。

爲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個觀點,此處引用一下《九段祕書工作法》裏提到的故事:

假設老闆讓你準備一個會議,你會如何操作呢?

一段祕書:發通知。

用電子郵件或在黑板上發個會議通知,然後準備相關會議用品,並參加會議。

二段祕書:抓落實。

發通知之後,再打一通電話與參會的人確認,確保每個人被及時通知到。

三段祕書:重檢查。

通知到人後,第二天在會前30分鐘提醒與會者參會,確定有沒有變動,對臨時有急事不能參加會議的人,立即彙報給總經理,保證總經理在會前知悉缺席情況,也給總經理確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須參加會議留下時間。

四段祕書:勤準備。

做完以上幾步後,還去測試可能用到的投影、電腦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並在會議室門上貼上小條:此會議室明天幾點到幾點有會議。

五段祕書:細準備。

以上幾步後,還要了解這個會議的性質是什麼?總裁的議題是什麼?然後給與會者發過去相關資料,供他們參考。

六段祕書:做記錄。

在五段祕書基礎上,還在會議過程中詳細做好會議記錄。

七段祕書:發記錄。

會後整理好會議記錄(錄音)給總經理,然後請示總經理是否發給參加會議的人員,或者其他人員。

八段祕書:定責任。

將會議上確定的各項任務,一對一地落實到相關責任人,然後經當事人確認後,形成書面備忘錄,交給總經理與當事人一人一份。定期跟蹤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並及時彙報總經理。

九段祕書:做流程。

把上述過程做成標準化的「會議」流程,讓任何一個祕書都可以根據這個流程,形成不依賴於任何人的會議服務模式!

我們可以看到,這裏的「流程」沉澱便是個人向管理者轉變的專業基礎。

03 學會管理

普通與優秀的第三個差距,來自於對人的關注。

當然,如果純粹是專業洞察,那仍然只是業務型的高手,但還沒達到管理者的高度。

何爲管理?

在「四層樓-成爲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裏,李想提到:一個領導者不需要自己什麼都會、都擅長,而是如何找到更多優秀的管理者,並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提升自我的認知、協作的認知、管理的認知。

這裏提到了兩個維度:關注自我和關注他人。

第一是對自己的關注。

這個有意思,爲什麼要關注自己呢?

說一個自己的經歷吧。我有做過不同的測評,也跟很多朋友交流過,得到的結果是,我的優勢在於「溝通」和「思考」,不足是「決策時容易舉棋不定」。

那麼,我就需要利用優勢對劣勢進行彌補。

比如,在公衆號是否需要寫「好物推薦」的選題場景中。

首先,我需要跟助理互動,共同探討——溝通;

其次,需要確定好標準——思考;

繼而,強化決策的堅定性——爲什麼寫好物推薦?

a. 爲了流量。這個選題的閱讀量普遍高於普通文章 20% 以上。

b. 與定位一致。屬於廣義上的「職場生活」,同時可以適當加入「效率提升」的內容。

c. 個人興趣。平時確實喜歡買買買,寫作壓力不大。

第二是對他人的關注。

這個面就太廣了。可以是操作層面的激勵約束,也可以是道理層面的企業文化。

但是無論哪一個,核心訴求都是明確導向,並讓他人能夠在符合既定價值觀的道路上共同前進。

我是小結

我們可以看到:從普通到優秀的過程,就是從自我精進,到賦能他人一起精進的過程。

在這個轉變中,人需要做好前期儲備,讓自己有支配時間的權力;要打開自我,承認不足,並用優勢彌補不足;在專業上深耕,並形成體系和方法論;在與他人的打交道中,知道出什麼牌,別人可以朝你希望的方向前進。

最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自我實現向團體實現轉變。

最後的最後,很喜歡李想文章中的一句話:

當我爬上更高的樓層以後,才發現之前樓層那些讓我痛不欲生的問題竟然如此簡單,甚至毫無意義,自己是庸人自擾。——李想

希望每一年,都走在更高的臺階上。

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