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以后每年都会拿出来看一遍

昨天刷微博,看到车和家 CEO、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一篇文章,谈及「个人成长的五层楼」,很是感慨。

文章很长,本想提炼个大概,但考虑到里面有很多隐含的递进关系,所以还是全文贴在这里,并附上个人的三点感受。

个人成长的五层楼 —— 李想

明天就要上班了,写一下我创业20年经历的五个楼层。

每一层的认知,回过头来看都是天壤之别,以及无比的幸运。只有到了更高一层,你才可以更好的看到低楼层的问题。

希望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层楼,生为一个普通的人。

那是我18岁之前,学习成绩中下等,老师亲戚都觉得我以后没什么出息。我那时候和很多同学一样,随波逐流,满眼是非,但是也没什么改变命运的行动。

二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高三开始,我不想这么被人看不起,我把我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变成了个人网站,开始创业。

虽然还是个体,或者是有很多人的作坊,但是我有了目标,在无数的问题中寻找机会,每天的工作排列重点,只做那影响 90% 结果中前 3 件的重要事情,剩下的问题选择忽略,而不是被问题牵着走。

把大的问题看做机会,不断地达成阶段性的目标。

持续到 2004 年,泡泡网一年有 2000 多万的收入,我遇到了瓶颈,由于没有团队管理能力,泡泡网实在上不去了。那年我 22 岁,随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汽车之家。

三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汽车之家开始我更注重管人了。

我带着一帮年轻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找到机会,如何把业务做好。

我虽然还是带着大家聚焦于事情,但是我能很快发现谁能把事情做好,谁有潜力,并带着他们一起作战,把工作做好。

带着一群人作战,目标清晰,聚焦于每一个关键的事情,这个持续到2008年,我到了27岁。汽车之家流量到了第一,秦致在前一年加入汽车之家。

四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秦致的加入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更高级别的管理。

一个领导者不需要自己什么都会、都擅长,而是如何找到更多优秀的管理者,并帮助他们不断的提升,提升自我的认知、协作的认知、管理的认知。

也让我们知道了使命愿景价值观如何建立,以及重要性。再加上 2008 年几个早年创业的小股东要把我赶出公司,当然他们没有成功。

此后我变得特别关注人,从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责任开始,到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管理者。

从2008年到2013年IPO,再到我和秦致相继离开,汽车之家获得了垂直汽车网站超过100%的利润,对手都是赔钱的。这个楼层持续到了2018年,我37岁。

五层楼,成为一个顶尖的领袖。

这是我从2018年才认知到的,我才刚刚开始,还没有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智能电动车的红海里,这是我唯一能够胜出的机会所在。

一个顶尖的领袖必须能够给团队清晰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做好组织的建设,找到关键的领导者,让团队的每个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不断成长,认知自我,认知协作,认知管理。

一个顶尖的领袖必须能够带领团队制定精准的战略,保证业务、人力、财务三位一体的去作战,让每一个人洞察商业、产品、技术之间相互的奥秘。

我还在从四层痛苦的走向五层的路上……

没有退路。给我几年时间,我再来给大家拿实实在在的结果分享。

能不能做到让身边的人都越变越好,提升楼层,一起打胜仗,一起获得成功: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

每一次楼层的提升都是巨大的痛苦或意外的灾难带来的,但是我没有退路。

当我爬上更高的楼层以后,才发现之前楼层那些让我痛不欲生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甚至毫无意义,自己是庸人自扰。

让一层痛苦不堪甚至感觉灾难的问题,在三四层看到的重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并非你的管理者和领导是瞎子,对问题视而不见,他们看得其实比你更清楚和全面,只是那些问题根本就不是关键所在。

人因为痛苦而改变,人因为受益而坚持。

我们的真实的实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提高认知的楼层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收获。


三点感想:普通与优秀的差距

李想的感悟涉及了关于自我成长、团队管理、企业发展等多重命题。在这里,就自我成长这一个谈点感受。

01 学会做减法

普通与优秀的第一个差距,来自于有基础地做减法。

在「二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段落,李想提到,自己会根据目标,对重要的工作进行排列,然后集中力量做最重要的 3 件事情。

说白了,就是多做价值高的事,少做价值低的事。毕竟,在年终总结时,领导不会因为今年打印了多少份提案、搬了多少张桌子给加分。

这段话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如果一个刚毕业的朋友按照他说的实操,很容易就「眼高手低」,结果就是被周围人嫌弃,继而孤立无援。

我们必须看到,它有一个前提:经历了第一阶段(也就是沉淀期),有了积累(团队、资金),可以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选择。

当到达这一步后,一系列基础性、琐碎的工作便可以外包给他人,自己则可以专注于最重要的 3 件事情。

当然,普通人也可以按他的方式实践,只是需要用时间来换取:是的,就是加班。

将一系列不紧急的琐事放在下班后,上班时间聚焦于核心事务。

02 懂得沉淀

普通与优秀的第二个差距,来自于做好沉淀。

在「三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部分,李想提到:他开始带着一帮年轻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找到机会,如何把业务做好。

要完成这个转变,需要在「二层楼」完成一系列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说我们光把事情完成即可,还需要有一系列沉淀。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观点,此处引用一下《九段秘书工作法》里提到的故事:

假设老板让你准备一个会议,你会如何操作呢?

一段秘书:发通知。

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抓落实。

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重检查。

通知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勤准备。

做完以上几步后,还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细准备。

以上几步后,还要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裁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过去相关资料,供他们参考。

六段秘书:做记录。

在五段秘书基础上,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

七段秘书:发记录。

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定责任。

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做流程。

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流程」沉淀便是个人向管理者转变的专业基础。

03 学会管理

普通与优秀的第三个差距,来自于对人的关注。

当然,如果纯粹是专业洞察,那仍然只是业务型的高手,但还没达到管理者的高度。

何为管理?

在「四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里,李想提到:一个领导者不需要自己什么都会、都擅长,而是如何找到更多优秀的管理者,并帮助他们不断的提升,提升自我的认知、协作的认知、管理的认知。

这里提到了两个维度: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

第一是对自己的关注。

这个有意思,为什么要关注自己呢?

说一个自己的经历吧。我有做过不同的测评,也跟很多朋友交流过,得到的结果是,我的优势在于「沟通」和「思考」,不足是「决策时容易举棋不定」。

那么,我就需要利用优势对劣势进行弥补。

比如,在公众号是否需要写「好物推荐」的选题场景中。

首先,我需要跟助理互动,共同探讨——沟通;

其次,需要确定好标准——思考;

继而,强化决策的坚定性——为什么写好物推荐?

a. 为了流量。这个选题的阅读量普遍高于普通文章 20% 以上。

b. 与定位一致。属于广义上的「职场生活」,同时可以适当加入「效率提升」的内容。

c. 个人兴趣。平时确实喜欢买买买,写作压力不大。

第二是对他人的关注。

这个面就太广了。可以是操作层面的激励约束,也可以是道理层面的企业文化。

但是无论哪一个,核心诉求都是明确导向,并让他人能够在符合既定价值观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我是小结

我们可以看到:从普通到优秀的过程,就是从自我精进,到赋能他人一起精进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中,人需要做好前期储备,让自己有支配时间的权力;要打开自我,承认不足,并用优势弥补不足;在专业上深耕,并形成体系和方法论;在与他人的打交道中,知道出什么牌,别人可以朝你希望的方向前进。

最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自我实现向团体实现转变。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李想文章中的一句话:

当我爬上更高的楼层以后,才发现之前楼层那些让我痛不欲生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甚至毫无意义,自己是庸人自扰。——李想

希望每一年,都走在更高的台阶上。

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