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

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

——木心

陳丹青結集出版的木心先生在紐約給中國藝術家上的文學史筆記《文學回憶錄》中,有一章講到音樂,然而木心先生當時不允許記錄,筆記裏僅留下一句,“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概可以明白爲什麼頓悟如此稀有:因爲尋求頓悟的人以爲自己在等待靈光一現的瞬間,殊不知前面需要鋪墊若干次的上下求索,一點點去逼近那個頓悟的點。這和“量變帶來質變”含義相近。

頓悟難在需要對一個問題進行不斷的思索和求解,即便有所推進,在一段時間的不得頓悟之後,很可能就放棄了。或者轉向思索別的問題。

這幾天跟BF聊天,他說他經常在學一個東西的時候,初次學並不能懂,過了幾個月或幾年,再次拿起來,居然能懂了,他很是得意。這或許有點”漸悟帶來頓悟“的意思。然而我的印象中卻沒有這樣的經歷。難道是因爲我悟性太高或太執着,一般第一次接觸一個東西就能懂?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涉獵太廣,很少記得自己沒有突破的問題,也沒有第二次回到那個主題過。

讀丹尼爾·丹尼特的《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其中提到了侯世達所說的”跳出系統“(Jootsing,jump out of the system)是一種打破慣性思維的好方法,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創造力“,很多時候就來源於”跳出系統“。但使用Jootsing有一個門檻,就是“如果你想顛覆傳統,最好先去了解它”。你想要打破規則,卻連規則都不知道;想要創造美,卻不知何爲美——這時你可能更像是一隻坐在打字機前想要打出莎士比亞作品的猴子,指望小概率事件發生。

因此想要突破規則,先要去了解規則。評論人說詩歌是帶着鐐銬跳舞。其實一切藝術都是如此。雖然說藝術評論總是各有所愛,但是每種藝術都有各自貫通其中的脈絡。比如說跳舞,要求舞者對自己的身體有控制力,拿捏住重心、核心、中軸,在此基礎上,纔能有其他的動作、感染力。

最忌的就是隻想着“頓悟”和“創造”,懶於練習,三分鐘熱度。不給汗水,最終什麼也達不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