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國小朋友讀《三國》等引發的思考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所美國的中文學校六年級暑假的中文作業,是閱讀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

有個學生,讀了幾回後就來問:“老師,爲什麼三國裏的人都喜歡砍人家的頭?砍完了,還丟在地上,讓那頭軲轆。”

老師聽了,不假思索地說:“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

“那麼說,中國古人就是整天在砍頭,你不砍我,我就會砍你,是這樣嗎?”那個學生推理着反問。

老師說:“那可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三國演義》是小說,說的事情有點誇張,真實的情況也未必就是那個樣子。”

過了幾天,有個已經把《三國演義》讀完了的學生問老師說,想了老半天也想不明白,爲什麼諸葛亮去東吳聯合孫權打曹操,周瑜還要算計他?是不是中國古人都喜歡算計人?

老師被這個問題給懵住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老師仔細回想了一下三國故事,不是從始至終都在講幾個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互相算計嗎?也難怪學生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可這該怎麼回答他呢?

還沒等老師想清楚,學生又發問了:“還有,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愛嫉妒,爲什麼還要故意氣他?還‘三氣周瑜’,一直要把他氣死纔算罷休。這樣做人不厚道,我不喜歡諸葛亮!”

網上還有另一篇文章也是說美國學校的。

中國作家陳喚星到美國看望女兒,外孫聽說外公來了,就告訴老師說外公是個作家,會講故事。老師就請他來學校講故事。

外孫自告奮勇當翻譯,老人就給美國的小學生們講自己聽過無數遍的《半夜雞叫》的故事。

故事講完,美國學生有的大笑,有的鼓掌。看樣子,他們對這個“中國故事”還比較滿意。

突然一位黑皮膚的男孩提出問題,說這個故事不真實,半夜裏雞怎麼會叫呢?

作家忙說:“這是真人真事,高玉寶寫在他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上。”

黑人同學說:“我養過雞,並且對雞做過科學觀察。雞要啼叫,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成年的公雞;二是要有自然光的剌激。黎明時,就是日出前的一小時,早晨3時30分左右,這時微弱的光會剌激公雞的視覺,纔會產生啼鳴的條件反射。半夜,也就午夜12時,一片漆黑,雞是不可能叫的。不信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實驗來證明。”

黑人同學的發言贏得了一片掌聲。

這種質疑的態度好像會傳染一樣,立刻就有一個白人小姑娘說:“半夜,什麼也看不見,長工到了地裏怎麼勞動,那不把莊稼都弄死了嗎?如果周扒皮又提供照明設備,那生產成本就大了。如果沒有照明設備,工人們只能是換個地方繼續睡覺而已,周扒皮半夜學雞叫也就毫無意義了。”

有的孩子說,周扒皮不守信用,不誠實,一個男子漢,怎麼能學公雞叫呢?

老人解釋說,其實這個故事很真實。寫這個故事的人叫高玉寶,這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他從小當長工,只上過一個月的學,連字都不認識幾個。

這下美國學生們又嚷開了,連字都不認識幾個,怎麼能寫小說呢?不可思議!

老人只好又解釋說,高玉寶的小說,是他口述別人幫他記錄的,發表時,只署了高玉寶的名字。

立刻就有孩子說:“周扒皮不誠實,高玉寶也不誠實,怎麼只署自己一個人的名字呢?僅有他的口述出版社是出不了書的,必須有記錄整理的人。可是高玉寶出了書,卻不寫上合作者的姓名,全部的功勞歸自己一個人。太不公平了!如果說周扒皮學雞叫騙了幾個長工,那麼高玉寶就是騙了讀者。”

這兩個故事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

爲什麼中國孩子沒那麼多問題? 我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時,有過類似的疑問嗎?我們讀《半夜雞叫》,會覺得故事不真實嗎?會想到誠實的問題嗎?

雖然我們的古人也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要有懷疑精神,但是在當今高考模式的指揮下,在標準答案的規定下,我們的教育中還有懷疑精神存在的餘地嗎?你有疑問,你的答案跟標準答案不一致,對不起,沒有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沒有分就不能敲開高校的大門。雖說現在高校畢業也不一定就能有好工作,但是進不了高校就肯定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打工做苦力。

這就是我們的現實。這就是學生、家長,乃至中小學考慮的首要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學課本上現成的知識,教科書說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質疑,不需要獨立思考,只要統一的標準答案。

我們的教育(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聽話。孩子聽家長的,學生聽老師的,老師聽領導的,領導聽上級的。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一切行動聽指揮。不聽家長的,輕則捱罵,重則捱打;不聽老師的,考試得不到分;不聽領導和上級的,批評處分扣工資甚至是撤職除名。總之,後果很嚴重!

這樣的教育,能容得下質疑和反思麼?尤其是對歷史的反思(此處省略2000字)。

 在這樣的教育大環境中,絕大多數老師也就自然會把學生的大腦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喜歡讓學生亦步亦趨地跟着自己走,害怕節外生枝,課堂上捅出亂子;而不是作爲一個引導者,去開發學生探求未知奧祕的興趣,點燃智慧的火把,促使學生勇於懷疑,勇於獨立思考。長此以往,我們就把學生的求異思維扼殺在搖籃中,使學生變成了錄音機復讀機,到考試時就鸚鵡學舌般地把老師講過的知識複製粘貼到試卷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學校和教師終於就成了學生思想呆板循規蹈矩不能創新的替罪羊了。

回到開頭美國學生質疑的故事中來。

因爲我們一向就被教育“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農民起義是正義的鬥爭,“勝者王侯敗者寇”,所以就不會去想《三國》是不是就是“整天在砍頭,你不砍我,我就會砍你”;我們一向被教育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當然就不會去質疑他是否厚道;我們一向被教育“地主是壓迫和剝削農民的壞人”,所以我們就不會去思考半夜時雞會不會叫,半夜能不能在地裏幹活;當然更不會考慮高玉寶單署他一個人的名是不是妥當了。

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有質疑的精神纔能有探索未知的興趣和動力。所以,對比我們的學生,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比起他們來落後不少了!同時我們也就能理解,爲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是美國人。

要想中華重新崛起,就必須對教育大刀闊斧地改革,就必須名正言順地提倡懷疑精神,鼓勵質疑,鼓勵獨立思考。只有思想解放了,不強求統一了,纔能有創新,有發明,我們才能逐步趕上去,才能真正最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