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喪葬習俗(下)

      成服和行祭

接完弔唁的客人,孝子要剃孝頭了。以前是用剃刀刮成光頭,滿七前不得再剃頭。現在一般都用推剪推成光頭就行了。

晚飯後就要行祭了。

行祭是逝者落葬前一種最隆重的弔唁儀式,所以之前孝眷先要成服。所謂成服就是逝者的兒孫等至親的人正式穿上孝服。

長子和長孫是大孝,必須身穿長孝衣——白色的大褂,腳穿孝鞋——白布蒙了鞋面的鞋,頭蒙孝布——長方形的白布,且包住了頭後還在後背拖至腰際,最後還要頭上戴上籠圈——用竹箬做一個圈,蒙上剪成齒狀的白紙,還在眼睛耳朵的部位吊一個棉花團,意爲閉目塞聽專心盡孝;另外還必須腰扎草繩。大孝之人還要手執一根“哭喪棒”,是一根拇指粗細的竹子,三尺來長,上面纏滿了白紙剪成齒狀的紙條,出柩及送葬時要拿在手裏的。

其他兒女、孫子孫女、兒媳孫媳爲長孝,穿孝衣、孝鞋(兒女兒媳白布全蒙鞋面,孫輩半蒙鞋面),蒙孝布(男的包圓頭,女的則是尖頂),也拿哭喪棒。女婿孫婿等原來是算半孝的,現在可能因計劃生育有的人家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所以女婿孫婿也升級爲長孝了,只是不穿孝鞋,不拿哭喪棒。

外孫外孫女、外孫媳外孫婿等等則算半孝,只蒙孝布,不必穿孝衣孝鞋了。

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如果孝眷還有長輩在世的,那麼孝布上必須貼一個紅紙剪的圓形,鈕釦大小即可,否則,對在世的長輩不利。

成服是有儀式的。在“引禮生”的引導下,孝眷們依大孝、長孝、半孝的順序在靈堂面朝逝者照片站好,引禮生叫:放炮(鞭炮)——鳴金(敲鑼)——奏樂——在鞭炮鑼鼓和嗩吶聲中,引禮生再叫:授服——於是有幫忙的人把各自相應的孝服遞給不同的人穿上。引禮生等大家都一一穿戴好,再叫:跪——一衆孝眷齊刷刷跪下,俯伏——衆孝眷拜伏於地,一叩首——衆孝眷磕頭,直至三叩首畢,引禮生叫:平身——起——禮畢——這才完成了成服的儀式。

接下來就是行祭了。

行祭有點類似於追悼會,但是比追悼會更隆重,而且儀式感更強烈。

第一場是孝眷祭。

四個引禮生在香案前分立於左右前後四角,主祭者(長子)在一號引禮生的呼叫“主祭者就位”聲中被二號引禮生引導到香案前站立,其他孝眷(兒女、兒媳、孫子女、孫媳)則依序站在後面。在一號引禮生的呼叫中,先後跪,俯伏,三叩首,再平身,起。

接着一號引禮生呼喊:奏小樂,主祭者行初獻禮。在二胡曲牌聲中,二號引禮生引導着主祭者走到香案後牆上大奠字前的供桌前。供桌上有道士做的靈牌,有豬頭或羊頭、豬心、香菇、魚、蘋果和水酒等供品,還有米飯和筷子。引禮生呼:跪——主祭者和後面的衆孝眷齊刷刷跪下。引禮生:獻剛鬣柔毛於XX之靈前——二號引禮生端起豬心、主祭者及後面一衆俱雙手對接向上舉過頭頂。

引禮生呼:獻山珍——二號引禮生端起香菇,一衆孝眷雙手舉過頭頂。

引禮生:獻海味——二號引禮生端起魚,一衆孝眷雙手舉過頭頂。

如是,引禮生依次呼:獻果品等,最後呼“灑酒於地”,“動棒”,二號引禮生拿起盛了飯的碗和筷子,一衆孝眷依然雙手舉過頭頂。引禮生再呼“俯伏,醒,平身,起”,然後是“奏大樂復位”。這時嗩吶吹響曲牌,二號引禮生引導主祭者退步回到香案前。

一號引禮生呼:俯伏,歌詩之初章。於是一衆孝眷伏拜於地,四個引禮生依次每人一句吟唱起來,曲調如泣如訴,幽咽婉轉。可惜聽不明白是什麼詞。

引禮生呼:醒,平身,起,主祭者行二獻禮。

如前,二號引禮生引導主祭者第二番祭獻;直至三獻禮畢,二號引禮生唱讀祭文。所謂唱讀,是因爲讀祭文用的是跟歌詩差不多的腔調,而且要有韻味有起伏,能僅憑曲調就感染周圍的人。當然,祭文也是很重要的。

祭文在內容上類似於追悼會的追悼詞,但是有其固定的特殊格式。一般先交代年月日,點明祭奠誰,然後以四字句、七字句或四六句的形式鋪寫逝者生平,歌頌其優秀品德,表達至祭者的哀痛。這些句子要押韻,卻不要求對仗。如對仗了,則成賦了。

祭文讀畢,把祭文包在草紙內,在蠟燭上點燃,走至門外燒盡,回來繼續歌詩。

歌詩三章畢,至祭者九叩首畢。引禮生呼:至祭者轉面——一衆孝眷轉身面朝門外。引禮生:三鞠躬——衆鞠躬畢。引禮生呼:禮畢。至此,一場行祭才完成。

第二場是女婿祭,第三場是孫婿外孫輩祭,再是其他客人按親疏排序行祭。最後是八仙祭。

其間入殮時辰到了,就臨時中斷了一下行祭,進行入殮儀式,然後再接着進行各場客祭到結束。

      入殮、封棺與出柩

入殮是將逝者擡進棺材並蓋好棺蓋封棺。

這是一個悲痛的高潮,因爲逝者進入棺材並封棺之後,就再也見不到他了,是真正的永別了!

在一聲聲悽慘單調的鑼聲中,冰棺被推到棺材邊。打開冰棺,孝子孝女們一起嚎啕大哭着撲了上去,跟逝者見最後一面。“八仙”(擡棺材的八個人)們一邊擡起逝者進棺材,一邊還要避開撲上來的孝子們,着實是不容易。

好不容易逝者進了棺材,這時八仙要把逝者擺正,拉一根線在棺材兩頭的正中,逝者鼻子要正對着線,而後其他八仙則在逝者的頭兩旁、腋下、胯下、身邊、腳旁塞滿事先打好的石灰包,以防晃動錯位。最後蓋壽被。

這是還要一項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孝子剃頭時的頭髮留下一撮,連同其他兒媳、女兒孫子等也剪一綹頭髮用草紙包好放進棺材內,表示讓逝者不忘保佑家人順利健康。

接着就要封棺了。把棺蓋蓋上,在一邊釘上兩個馬口釘,另一邊釘一個。釘的時候,拿錘子的八仙往往會叫一聲:XXX,你別怕啊!然後就捶下去,把釘捶實。接着就由道士(如不請道士就由有經驗的八仙替代)拎着一隻公雞,繞着棺材轉圈,嘴裏唸唸有詞,邊繞圈邊扯雞頸上的毛,繞了三個或六個、九個圈後,左右手配合一絞,腳一蹬,把雞頭絞斷,雞頭連雞一起扔出門外。這時,廚房幫廚的人自然會把雞撿回,以便做給八仙吃。

完成封棺就要出柩了。八仙將“爛繩”(即捆縛棺材和擡的“龍槓”的粗棕繩或麻繩)分首、中、尾纏兩週,一邊三個人把繩頭挎在肩上,蹲下身子準備着,另兩個一頭一尾分別用手託着棺材,喝一聲“起!嗬海——”棺材擡起來了,擡到門外的空場上,依然用兩個長凳擱着,在棺材蓋上放一小袋米和一把鋸,據說是可以鎮邪。依然還要在頭裏點上香燭——長明燈在起柩上山之前是不能熄的!

出柩時八仙要特別注意,千萬要步調一致,同時擡起,千萬不能一頭高一頭低,不然可能會挨哭喪棒的!因爲古老的說法是:先起頭會發老大,先起腳會發老幺(最小的兄弟)。先發老大老幺當然不高興,先發老幺老大肯定不樂意,一發怒,就會掄起哭喪棒打八仙的腳。據說,捱了哭喪棒會倒黴的。當然,如果只有一個兒子,則問題不大,不過也一頭高低意味着不平穩,孝子也會不高興。

出柩之後八仙用燒酒洗手,因爲接觸了屍體,這種消毒措施還是必要的。孝眷則要在外面繼續守靈,要一直守到靈柩上山。

      打夜歌和“化財”

在行祭的同時,八仙要在屋外的場上打夜歌,就是八個人一人一句輪流唱一個流傳下來的唱本,曲調哀傷,跟行祭時引禮生的歌詩曲調類似。

夜歌講的是民間故事,逝者是男則唱王氏女的故事,逝者是女則唱周學健的故事。(故事我整理後另發。)

在八仙打夜歌時,女兒家和孫女家、外孫女家都要給八仙送煙和點心,還要給紅包。現在煙升級到硬中華了,紅包一般是每人一百。(以前是給一條毛巾一雙草鞋,逐步演變成一件白襯衣一雙解放鞋,至今就乾脆給紅包了。)如女兒孫女外孫女多的,八仙得到的禮品是很可觀的。

往往行祭和打夜歌結束時要到半夜過後,也就是凌晨一二點鐘。這時,就要去“化財”了。所謂“化財”,就是把給逝者買的“靈屋”(紙紮的別墅,一般兩層,豪華的三層,裏邊有牀和一應傢俱,現在還加上電器了;院子裏有狗有貓,屋內還有侍女雜役等),親友送的草紙(財袱),還有逝者臨終的衣物被子等全部燒掉。燒時要擺在正對預先確定的墳地方向,地面上墊一塊曬稻穀的地箕,謂之房子的地基,再在地箕上擺放靈屋,周圍堆放財袱草紙以及冥衣等。四周要插上點燃的香燭,孝眷們要跪在旁邊面對墳地的方向。等燒得差不多燃盡了,才能起來回去。

以前在行祭和打夜歌結束後是要給八仙一桌酒席的,而且要有一個起碼12斤的蹄膀。現在人們平時都吃得比較好了,不饞那點肉,改成煮封棺時的雞湯和新鮮肉湯以及每人一個荷包蛋了。有的人甚至連這個也不吃,怕這時候吃東西會影響身體。

到這時,圍觀的鄰居和親友甚至幫忙的人也都先後散去,只剩下守靈的人了。

      起柩還山

第二天早上九點左右,開席吃葬墳飯。葬墳飯有大塊的紅燒肉,謂之“冷肉”。所以有罵人的話說對方太狠就罵:“我吃了你的冷肉啊!”意爲你已經死了。據說小孩子吃了“冷肉”會健康平安,因此鄰居都會帶小孩來吃。但是孝眷是不能吃的,只能吃素,所以這天早上的飯,孝眷桌上是不會上那麼多菜的,只會上幾個素菜。

吃完飯,八仙就“花龍”準備起柩了。

“花龍”就是把“龍槓”的凹槽卡在棺材蓋的棱上,然後用“爛繩”花住四隻角和棺材的中間,再在兩頭用短棍絞緊,淋上水,使爛繩收縮,使棺材與龍槓更緊地結合在一起。確保無誤了(千萬不能在中途讓棺材掉下來,否則孝子會惡狠狠地用哭喪棒打八仙的;不過,這樣的事似乎自古以來從未發生過),才用一塊長白布(謂之纏爛布)或未蓋進去的壽被遮住龍槓,並於兩頭在龍槓上纏緊。有人端了一隻飯甑來,在龍槓的中央放一下,然後又有人拿來一隻飯碗卡在爛繩與棺材的空隙之中。

一切準備就緒,擎花圈挑花籃的、擎幡的、撒引路錢(裁成長方形的草紙)放鞭炮的、吹嗩吶和敲鑼的、端遺像的(一般是長孫)依次站在靈柩的前頭,孝眷緊跟着靈柩,樂隊跟隨其後,再後面是送葬的親友鄰居。八仙前後各四個,用特大的鐵釘套住龍槓和扁擔,彎腰躬身等着,一聲令下:“起!”八仙們應聲同喊:“嗬嗨——”同時一齊發力,起柩了。鞭炮炸響,禮炮齊鳴,樂隊小號長號圓號和二胡一齊奏起曲牌,鑼也“嘡嘡嘡”地敲起來了,孝眷的哭聲一個高潮接着一個高潮——這是最後的送別了!

凡是靈柩經過的地方,如果有居住的人家,都會有人出來放鞭炮,一是表示送一程,二是辟邪,怕靈柩經過會帶來邪穢。這時,孝子孝孫就必須向放鞭炮的人跪拜表示謝意,並有幫事的送上一條毛巾作爲回贈。

一般會在走完平路上山前休息一下。幫事的會拿着兩個長條凳擺好,靈柩就放在凳上。這時孝眷要分層次向八仙拜謝,依次是孝子、孝媳,孝孫、孫媳,孝女、女婿,孝孫女、孫女婿,外孫、外孫媳等等,八仙會一一作揖回禮。拜謝完了,再一聲“嗬嗨”,重新上路。一般的送葬客人送到這裏就回去了,只有親近的纔會一直送到山上墳邊。

靈柩擺在墳邊,孝眷們再次拜謝八仙。然後八仙把龍槓拆下,把那隻飯碗敲碎(至今沒弄清楚是什麼意思),把花圈插在墳頭或燒掉。這時孝眷們把孝衣脫下,送葬的都把白花扔掉,帶着那袋米回家了。據說那袋壓龍的米煮飯吃了是能保健康的。

      安葬

在迎接客人弔唁之前,孝子要在風水先生勘察定位墳地後,揮鋤“開山”。

首先選一塊背風向陽的山地,最好是前面開闊,遠處有山尖對着的地方。然後風水先生拿着羅盤來對方向。根據逝者的生辰和逝去的時辰,推算出要葬個什麼方向纔對後人順利。如果方向合適,就選這裏了。如果方向不對,則要另選地方。至於方向是否合適,不僅是要對着羅盤拉線定位,還要“打告”問仙。

風水先生手拿用竹蔸做成的兩片“告”,點燃香燭後燒幾張紙,然後唸唸有詞,請來八方神仙,然後問這個地方是否合適,把“告”丟在地上。如果兩片“告”一仰一撲即一陰一陽,即爲“聖告”通過,意爲經過了聖仙的認可;如果兩片均是仰的,即爲“陽告”,必須再請神仙,再來一次;如果兩片均爲撲的,即爲“寶告”,也要再請神仙,再來一次。若第三次是“聖告”了,即通過了。若三次均不得“聖告”,那麼這裏就不合適了,必須另換地方。

確定了地點,孝子就要跪在山上,揮鋤挖三下,然後將鋤頭往後一丟,返身往山下走,不能回頭。

然後,孝子去請八仙,要下跪請。八仙來了後,就先在定好的墳地開挖了。

有兩種安葬的方法。一種是挖一個洞,把棺材推進去,然後用磚封口就完成,這叫“推洞”,更簡單;另一種是先清出一個平的場子,再往下挖一個比棺材略大的坑,兩邊砌磚,這叫“當天窖”。“推洞”是日後必須翻撿骸骨的,“當天窖”則可以不翻撿骸骨。

我岳父是用的“當天窖”。八仙們把窖修整好,到了時辰就用“爛繩”把靈柩吊下墳坑,在底部撒上一些芝麻秸稈燒的灰防白蟻,然後順着兩邊砌好的轉,在上面起一個磚拱,這叫“轉棚”。這麼一來,就如同將靈柩至於一個磚屋裏了。然後再在上面堆土,夯實,堆起一個類似於棺材蓋的墳包。至於是否立墓碑,就看日後是否打算翻撿骸骨了。若打算翻撿骸骨,則在再次安葬骸骨時立墓碑;若不再翻撿骸骨了,那麼就此立上墓碑,就完成了所有的安葬事宜了。

待八仙做完了山上的事,回來再招待他們一餐,整個喪事就辦完了。

當然,之後還有應七。每到逝世的七天(頭七、二七直至七七即滿七)要去墳頭燒紙點香燭。男的逝者五七要擺酒席,女的則三七擺酒席。滿七一般要做道場,把逝者的魂靈請到家中的神臺上或祠堂的神臺上,以便日後供奉。

孝子家還要依次在春節貼三年白紙、藍紙、黃紙對聯,以示守孝三年和對逝者的懷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