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篇 用产品经理的角度看人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就都是混杂的、混沌的。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产品经理则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待一个产品。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从外到内,一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可参见《自我发展心理学》)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你在办公室和你的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我们都曾经是学生,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第四层——能力圈

第五层——存在感

存在感——人类行动的开端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蹿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我在一个家庭中,我在和我的爱人的关系中,只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我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够满足。

但是有的人,如果只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

最内核是存在感,它的外面一层是能力圈。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好比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

扩充能力圈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存在感不一样,即使在某一时间点看起来一样,他们也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不确定性)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