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自己的世界看孩子,還是在孩子的世界看孩子?

文/卉心翼

當你走進孩子的世界,你就不會再有那麼多標準和標籤了,因爲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成長,這個世界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哪個人最終能成爲完美無缺的人,即使是流芳千古的偉人、名人,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標準。

我們之所以對孩子有很多的要求,總覺得孩子這裏不好,那裏也不對,其實這都是因爲我們始終待在自己的世界裏,以“我”個人的標準來看孩子,覺得孩子一無是處,滿身瑕疵,問題多多。


如果此時恰好碰上的老師也和你一樣,待在自己的世界,用“我”的角度對孩子百般挑剔,緊盯着孩子的缺點,那你會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準確無誤。此時你的失落與挫敗感會加速升級,以更加苛刻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被家長的指責暴力與憤怒情緒所控制。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原本想成爲自己,活出自己的天賦能力與智慧火花,會被狂風暴雨淹沒澆滅。孩子就會變得不知所措,沒有了方向,只感覺自己不快樂,活着很辛苦,生活沒意思,這個世界不值得。

但爲了生存適應,只能打壓、掩飾、隱藏最真實的自己,力圖趨向老師與家長的標準,以“別人家的孩子”爲榜樣,努力丟掉自己,成爲他人,以贏得外界的認可與尊重。

個性強的孩子會因爲成長的自然本能,在青春期自我思想形成後,強烈反擊家長,以反叛、故意倒亂和不學習來表達自我的覺醒與存在。

個性弱的孩子則默默承受,繼續迎合老師和家長,成爲乖乖女或完美男,但他們的內心該是多麼壓抑與痛苦,如果長期壓抑隱藏自我,必然會引發心理的扭曲,自我的缺失與內心的自卑。大人們,你們瞭解這些嗎?


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還不瞭解,因爲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裏,從來沒有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嗨,一起發呆看天空,一起想像變超人,一起趟水玩泥巴,一起大膽的表露缺點,一起呈現最真的自己,一起有勇氣的做自己,一起去冒險,一起去對自然萬物好奇着迷……我們最拿手的就是限制孩子:這個不能動!那個髒!看這個有什麼用,學習去!觀察這個能給你有飯吃嗎!沒出息!不懂禮貌!不知道感恩等等。

所以,如果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裏,可能就永遠讀不懂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也會越來越迷失,從而偏離內心的初衷,離幸福越來越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