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內容戰略》,它的成功遠不止內容

由於對美劇的熱愛,加上前不久剛剛看完《黑道家族》、《火線》等HBO經典劇,因此看到此書名就忍不住下單一發。兩週時間便看完了一本將近400頁的書,大家也能大概猜的到本書的內容深度,可以說是一部HBO發展簡史吧,內容戰略真的談不上,全書大概只有30%-40%的篇幅在認真講內容,其餘部分多多少少介紹了HBO的管理層面、市場營銷、競爭策略、企業文化等方面,算是360剖析了HBO的成功之路。而作者小比爾.梅西則在HBO內容部門工作了27年之久,經歷了HBO從初創到80年代如日中天之後的發展瓶頸,又到後來徹底轉型原創內容的鳳凰涅槃,可以說是HBO發展史最佳的觀察者和敘述者,其行文簡練且常常巧妙插入一些典型的人和事例,總之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雖然沒什麼什麼的內容,但是也能從美國電視內容發展角度對比我國電視、視頻行業的發展路徑,最終你會發現,成功的發展邏輯都有驚人的相似。

一、HBO的起點,三大無線電視網壟斷的年代

讓我們把時間切回到20世紀40年代,當時美國還未對法西斯宣戰,NBC和CBS這兩家紐約市的廣播獲得了商業廣播的牌照,每週30-40小時的電視節目中,寶路華手錶開啓了電視廣告的序幕。在經歷戰爭的艱難歲月之後,在1948年ABC成立,從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時的電視還只是廣播的延伸,相當於廣播節目視頻化,所有運作模式都與之前的廣播系統如出一轍。商業模式也是顯而易見,向廣告商收費。

二、無線電視網時代的內容荒漠

那個時代內容的匱乏是由於整個無線電視網絡商業運作模式導致的,即免費向觀衆提供內容,用觀衆的收視率向廣告主收費,因此在內容選擇、安排上電視臺都受制於廣告主,而衡量節目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收視率,不管專業媒體對該電視節目的評價如何,只要收視率不行,這個節目恐怕是要被砍的。結果可想而知,能滿足普遍大衆需求的內容一般不會是製作精良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獨立電視臺開始涌現,提供的內容也區別於三大無線電視網,從而爭取一些細分觀衆羣體。

從作者羅列當時的節目表也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節目都是真人秀、喜劇類這種快餐式消費內容。那個年代的選擇寥寥無幾,當你覺得無線電視網的節目不好看,你會選擇切到獨立電視臺看一看,如果獨立電視臺也沒什麼好節目,那麼可能會去公共臺,公共臺不需要向無線電視臺一樣向廣告主付費,因此其內容精彩是精彩有營養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對於當時的美國大衆,可能顯得有些乏味枯燥,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把看電視當做一種接收教育、學習的方式。

三、HBO誕生,開啓有線電視時代

關於有線電視臺的崛起原因之一,這裏其實涉及挺多關於微波的技術知識,大概就是無線電視臺有其覆蓋不到的地方(信號原因),而60年代正值郊區潮,大量中產階級搬到了離市區較遠的郊區後發現大部分無線電視臺的信息不能覆蓋到這裏,而無線電視臺由於成本原因不願去覆蓋人口稀疏的部分郊區,因此給了HBO這樣的有線電視臺可趁之機。但是架設有線電纜在最初是相當麻煩的,不過隨着時間推進,越來越多人接入了有線電視,而走在市場前沿的HBO。

另一個原因和有線電視臺的商業模式有關,有線電視主要營收是向觀衆收訂閱費,因此爲了使自己保持競爭力,就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大量投資,保證用戶對提供的內容感興趣。再加上有線電視可以規避聯邦通信委員會對內容設置的規定,內容的選擇尺度上十分自由,在內容層面就又可以撬開一個缺口了。

1972年11月8日,HBO首播,一場冰球比賽加上一部叫《永不止步》的電影,這電影名字對於HBO未來的發展再應景不過。而此後隨着HBO開創有線電視衛星傳播的模式,訂閱用戶數量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到1975年4月,訂閱量已經突破了10萬,並且開始了盈利,迎接HBO的將會是一個輝煌的年代。

四、穩定的管理層帶來一波黃金髮展

HBO的老員工現在回憶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些日子,稱呼爲“狂熱歲月”。當時有限電視臺的訂閱用戶不斷增長,火爆程度不亞於1849的加州淘金熱,人們都對這個新鮮事物躍躍欲試。現在分析HBO爲何能夠開局致勝,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先發優勢:相對於競爭對手Showtime,搶佔了先機,當Showtime只有5.5萬用戶時,HBO以及達到100萬用戶,在品牌認知上也搶佔了民衆的心智,當人們提到有線電視臺,首先想到的是HBO,就像提到可樂想到可口可樂一樣。

穩定的管理層和資金源:HBO有內部提拔的傳統,相比空降兵,內部提拔的管理者更瞭解公司文化,並且也更加穩定。

五、爭取頭部內容,提高內容競爭力

高速發展下的HBO,爲了鞏固自己有線電視第一把交椅的寶座,在80年代開展了大量市場、內容、戰略方向的行動:

- 開播新頻道,彌補原有頻道的市場空白:

HBO主頻道是綜合性頻道,雖然會在黃金時間由劇集電影的播出,但並不是一整天都會播放電影,這也給了競爭對手可趁之機,Showtime就瞄準了電影頻道這一精準市場,內容上幾乎與HBO電影內容一致,但是其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播放電影,爭取了一批電影粉絲。HBO不會就這麼輕易將細分市場交出去,所以創辦了Cinemax頻道,與Showtime競爭,爲了打壓競爭對手在內容上做了重新編排,使得自己獲得差異化優勢。最終Cinemax的表現也算是比較成功。

- 比拼播出時長:

24小時播放,不放過任何可能有觀衆的時段,從早晨到午夜,全天候不斷播放內容,儘可能擴大收視羣體。

- 比拼播出速度:

HBO會向電影廠爭取到最早的播放時間,使得觀衆在自己的臺嚐鮮而間接打擊競爭頻道。

- 爭取獨家播映權:

比速度更厲害的競爭策略就是你無我有,不管是預付、獨家買斷,只要能夠爭取獨家播放的方式,HBO都不會放過。

- 直接投資電影:

與直接購買內容相比,直接投資電影的策略更加粗暴,HBO自己控制內容製作的上游,幾乎打通全產業鏈,也爲日後自制劇打下了基礎。

- 製作原創節目:

比投資更直接,自己開創制作部門,不依賴任何上游內容提供商,把控內容質量和方向。


從上述競爭策略可以看出,HBO的風格非常強硬,幾乎所有提升自己市場佔有率的方法都會嘗試,雖然其中有些方法效果並不好,但一套組合拳下來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六、不但改變自己,也改變着整個行業

HBO不但開創了有線電視臺的模式,也使得有線電視臺陣營在營收上幾乎超越了無線電視臺,而有線電視臺的組織架構更爲簡單,通常一個臺僅僅幾百人,而無線電視臺動輒有幾千名員工。有線電視臺的商業模式也引領着有線電視臺不斷優化自己的播放內容,使得電視上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成人化”,“青少年化”),並且同時也引領着原創內容的發展方向,HBO在各個方面總是行業帶頭人,不斷將娛樂產業推向一個又一個巔峯。

商業模式的改變不止向訂閱者收費,HBO也引領開創了二級市場這一電影廠商5穩定的資金來源,進一步促進了電影業的飛速發展。


七、80中期的挫折-“撞牆”與“入侵者”

“撞牆”是相對於自身發展,訂閱用戶量已經到達瓶頸,本土市場的規模是有限的,無限、連續的增長也是不現實的。經過了7年的高速發展,HBO已經不再是一個創業型公司,而成熟公司就意味着高速發展的逐漸停滯。另外,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從之前幾百號人變爲幾千號員工,大家再也沒有那種“一家人”的感覺,後來的員工或許再也體會不到最初親密無間、奮勇拼搏的感覺,就像時任公司副總裁比爾-羅迪所說,“我們此前是在追求事業,現在變成了做生意”。

另一方面,外患也在逐漸侵蝕HBO的市場,這就是家庭錄像機產業。隨着科技發展,家庭錄像機已經從70年代行李箱那麼大,變成小盒子的體積,並且價格也變得更加親民,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想看什麼電影就看什麼,這可謂是嚴重搶奪了HBO原有的客戶羣體,看似家庭錄像產業將會顛覆像HBO這樣的有線電視臺。但一切並未像人們預料的那樣發展,家庭錄像產業有着它本身的侷限,雖然理論上說你想看什麼就租什麼錄像帶,選擇上十分自由,但現實卻是電影廠爲了遏制家庭錄像對自身的威脅,越是火熱的電影常常拷貝數量不足,因此造成的局面就是你去錄像租賃店晚了一點,貨架上就只剩老電影、體育、紀錄片了。最終市場的發展驗證了家庭錄像機僅僅是有線電視的附屬品,而不是替代品。

八、黃金時代之路上的曲折

其實HBO突破自身侷限以及行業天花板的整個路程並不坦蕩,這個有線電視領軍者也犯過很多錯:

- 獲取電影版權時試錯過多種模式:先後嘗試過獨家播出權、優先購買權、打包協議,歷經30年的模式試錯,終於找到合適的模式

- 多品牌運營上栽跟頭:從Take2到Festival、Comedy Channel,多個頻道嘗試失敗;Cinemax是品牌戰略唯一的成功

- 早期內容多元化的失敗:想做大而全的戰略,但對於很多內容形式,觀衆並不買賬

- 內容定位失誤:“三大爆款”之後的沉寂,在尋找新內容方向上的失敗

- 互聯網戰略佈局較晚,遠遠落後於奈飛

九、全盛時期到來,有線電視的王者

坎坷之路後必將迎來爆發,這也是經典的好萊塢式劇情。自從80年代中期HBO“撞牆”之後,雖然公司做過很多錯誤的決策,但最終在新任總裁傑夫-比克斯的帶領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首先,HBO開始向渠道發力,延伸其之前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其與家庭錄像產業進行廣泛而深度的合作,甚至自己投資與其他家庭錄像公司合作建立公司,很好的融入了這一新興產業。在內容創作方面,HBO也終於開始創建獨立製片公司,不但爲自己電視臺製作內容,也爲其他無線電視臺輸出內容,涉足上游內容製作產業。另外,在國際化道路上,HBO也在這個時期走出美國,開始向歐洲、亞洲、南美進軍,並且達到了一定的效果,擴展了自己的傳播版圖。靠着上述多個擴展戰略,HBO也終於打開了局面,在增長上避免陷入停滯。

內容方面,隨着“三大神劇”的推出,HBO鎖定了一大票美劇粉絲,緊接着又再接再厲推出了大量質量較高、口碑不錯的美劇,進一步奠定了行業老大的基礎,而這一次是從內容到渠道平臺的全方位勝利。深究其背後,我們可以發現HBO在內容製作上有着其他頻道無法媲美的自由度,管理層是絕對不會干涉內容的創作,所以內容製作部門無須爲了取悅於任何一方而在內容上做出妥協,這也是HBO可以不斷製作精品的內在邏輯。

雖然在這部分內容中,我沒有看到關於幾大神劇的過多製作細節,但是從一個個選材、排片的細節中,我完全能體會到HBO對於內容選材、製作的用心良苦,也覺得是對這一份工作報以崇高的熱愛。

十、“對於未來,我們唯一所知的就是它將與現在不一樣”

當今的內容消費市場比當年的競爭可要慘烈的多,各家電視臺都走向原創方向,其中的佼佼者就有AMC的《絕命毒師》、《廣告狂人》(也是我目前最愛之二),FX頻道的《美國恐怖故事》、《冰血暴》等,各家電視臺都在追趕着HBO的腳步,可謂是咄咄逼人。

更可怕的是,另一條賽道上,Netflix、亞馬遜、Hulu等流媒體品牌的崛起,預示着對青年一代用戶的搶佔。HBO雖然已經在流媒體大力佈局,但由於起步太晚,目前在網絡流媒體的訂閱用戶遠遜色於奈飛等公司。對於未來局勢將會怎麼樣演變,我們都不知道。

對於新一代消費羣體的研究從未停止,而當今的趨勢明顯是碎片的羣體化,觀衆的品味差距並不像80年代那樣有跡可循,再加上如今年輕一代的注意力也被打碎,遊戲、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渠道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流量,這也給當今媒體出了一道難題,競爭越演越烈的形勢下蛋糕卻被別人分了一大塊。當年顛覆傳媒行業的HBO,或許會在某一天被另一領域的“HBO”所顛覆?關於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