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丧葬习俗(下)

      成服和行祭

接完吊唁的客人,孝子要剃孝头了。以前是用剃刀刮成光头,满七前不得再剃头。现在一般都用推剪推成光头就行了。

晚饭后就要行祭了。

行祭是逝者落葬前一种最隆重的吊唁仪式,所以之前孝眷先要成服。所谓成服就是逝者的儿孙等至亲的人正式穿上孝服。

长子和长孙是大孝,必须身穿长孝衣——白色的大褂,脚穿孝鞋——白布蒙了鞋面的鞋,头蒙孝布——长方形的白布,且包住了头后还在后背拖至腰际,最后还要头上戴上笼圈——用竹箬做一个圈,蒙上剪成齿状的白纸,还在眼睛耳朵的部位吊一个棉花团,意为闭目塞听专心尽孝;另外还必须腰扎草绳。大孝之人还要手执一根“哭丧棒”,是一根拇指粗细的竹子,三尺来长,上面缠满了白纸剪成齿状的纸条,出柩及送葬时要拿在手里的。

其他儿女、孙子孙女、儿媳孙媳为长孝,穿孝衣、孝鞋(儿女儿媳白布全蒙鞋面,孙辈半蒙鞋面),蒙孝布(男的包圆头,女的则是尖顶),也拿哭丧棒。女婿孙婿等原来是算半孝的,现在可能因计划生育有的人家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女婿孙婿也升级为长孝了,只是不穿孝鞋,不拿哭丧棒。

外孙外孙女、外孙媳外孙婿等等则算半孝,只蒙孝布,不必穿孝衣孝鞋了。

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如果孝眷还有长辈在世的,那么孝布上必须贴一个红纸剪的圆形,钮扣大小即可,否则,对在世的长辈不利。

成服是有仪式的。在“引礼生”的引导下,孝眷们依大孝、长孝、半孝的顺序在灵堂面朝逝者照片站好,引礼生叫:放炮(鞭炮)——鸣金(敲锣)——奏乐——在鞭炮锣鼓和唢呐声中,引礼生再叫:授服——于是有帮忙的人把各自相应的孝服递给不同的人穿上。引礼生等大家都一一穿戴好,再叫:跪——一众孝眷齐刷刷跪下,俯伏——众孝眷拜伏于地,一叩首——众孝眷磕头,直至三叩首毕,引礼生叫:平身——起——礼毕——这才完成了成服的仪式。

接下来就是行祭了。

行祭有点类似于追悼会,但是比追悼会更隆重,而且仪式感更强烈。

第一场是孝眷祭。

四个引礼生在香案前分立于左右前后四角,主祭者(长子)在一号引礼生的呼叫“主祭者就位”声中被二号引礼生引导到香案前站立,其他孝眷(儿女、儿媳、孙子女、孙媳)则依序站在后面。在一号引礼生的呼叫中,先后跪,俯伏,三叩首,再平身,起。

接着一号引礼生呼喊:奏小乐,主祭者行初献礼。在二胡曲牌声中,二号引礼生引导着主祭者走到香案后墙上大奠字前的供桌前。供桌上有道士做的灵牌,有猪头或羊头、猪心、香菇、鱼、苹果和水酒等供品,还有米饭和筷子。引礼生呼:跪——主祭者和后面的众孝眷齐刷刷跪下。引礼生:献刚鬣柔毛于XX之灵前——二号引礼生端起猪心、主祭者及后面一众俱双手对接向上举过头顶。

引礼生呼:献山珍——二号引礼生端起香菇,一众孝眷双手举过头顶。

引礼生:献海味——二号引礼生端起鱼,一众孝眷双手举过头顶。

如是,引礼生依次呼:献果品等,最后呼“洒酒于地”,“动棒”,二号引礼生拿起盛了饭的碗和筷子,一众孝眷依然双手举过头顶。引礼生再呼“俯伏,醒,平身,起”,然后是“奏大乐复位”。这时唢呐吹响曲牌,二号引礼生引导主祭者退步回到香案前。

一号引礼生呼:俯伏,歌诗之初章。于是一众孝眷伏拜于地,四个引礼生依次每人一句吟唱起来,曲调如泣如诉,幽咽婉转。可惜听不明白是什么词。

引礼生呼:醒,平身,起,主祭者行二献礼。

如前,二号引礼生引导主祭者第二番祭献;直至三献礼毕,二号引礼生唱读祭文。所谓唱读,是因为读祭文用的是跟歌诗差不多的腔调,而且要有韵味有起伏,能仅凭曲调就感染周围的人。当然,祭文也是很重要的。

祭文在内容上类似于追悼会的追悼词,但是有其固定的特殊格式。一般先交代年月日,点明祭奠谁,然后以四字句、七字句或四六句的形式铺写逝者生平,歌颂其优秀品德,表达至祭者的哀痛。这些句子要押韵,却不要求对仗。如对仗了,则成赋了。

祭文读毕,把祭文包在草纸内,在蜡烛上点燃,走至门外烧尽,回来继续歌诗。

歌诗三章毕,至祭者九叩首毕。引礼生呼:至祭者转面——一众孝眷转身面朝门外。引礼生:三鞠躬——众鞠躬毕。引礼生呼:礼毕。至此,一场行祭才完成。

第二场是女婿祭,第三场是孙婿外孙辈祭,再是其他客人按亲疏排序行祭。最后是八仙祭。

其间入殓时辰到了,就临时中断了一下行祭,进行入殓仪式,然后再接着进行各场客祭到结束。

      入殓、封棺与出柩

入殓是将逝者擡进棺材并盖好棺盖封棺。

这是一个悲痛的高潮,因为逝者进入棺材并封棺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了,是真正的永别了!

在一声声凄惨单调的锣声中,冰棺被推到棺材边。打开冰棺,孝子孝女们一起嚎啕大哭着扑了上去,跟逝者见最后一面。“八仙”(擡棺材的八个人)们一边擡起逝者进棺材,一边还要避开扑上来的孝子们,着实是不容易。

好不容易逝者进了棺材,这时八仙要把逝者摆正,拉一根线在棺材两头的正中,逝者鼻子要正对着线,而后其他八仙则在逝者的头两旁、腋下、胯下、身边、脚旁塞满事先打好的石灰包,以防晃动错位。最后盖寿被。

这是还要一项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孝子剃头时的头发留下一撮,连同其他儿媳、女儿孙子等也剪一绺头发用草纸包好放进棺材内,表示让逝者不忘保佑家人顺利健康。

接着就要封棺了。把棺盖盖上,在一边钉上两个马口钉,另一边钉一个。钉的时候,拿锤子的八仙往往会叫一声:XXX,你别怕啊!然后就捶下去,把钉捶实。接着就由道士(如不请道士就由有经验的八仙替代)拎着一只公鸡,绕着棺材转圈,嘴里念念有词,边绕圈边扯鸡颈上的毛,绕了三个或六个、九个圈后,左右手配合一绞,脚一蹬,把鸡头绞断,鸡头连鸡一起扔出门外。这时,厨房帮厨的人自然会把鸡捡回,以便做给八仙吃。

完成封棺就要出柩了。八仙将“烂绳”(即捆缚棺材和擡的“龙杠”的粗棕绳或麻绳)分首、中、尾缠两周,一边三个人把绳头挎在肩上,蹲下身子准备着,另两个一头一尾分别用手托着棺材,喝一声“起!嗬海——”棺材擡起来了,擡到门外的空场上,依然用两个长凳搁着,在棺材盖上放一小袋米和一把锯,据说是可以镇邪。依然还要在头里点上香烛——长明灯在起柩上山之前是不能熄的!

出柩时八仙要特别注意,千万要步调一致,同时擡起,千万不能一头高一头低,不然可能会挨哭丧棒的!因为古老的说法是:先起头会发老大,先起脚会发老幺(最小的兄弟)。先发老大老幺当然不高兴,先发老幺老大肯定不乐意,一发怒,就会抡起哭丧棒打八仙的脚。据说,挨了哭丧棒会倒霉的。当然,如果只有一个儿子,则问题不大,不过也一头高低意味着不平稳,孝子也会不高兴。

出柩之后八仙用烧酒洗手,因为接触了尸体,这种消毒措施还是必要的。孝眷则要在外面继续守灵,要一直守到灵柩上山。

      打夜歌和“化财”

在行祭的同时,八仙要在屋外的场上打夜歌,就是八个人一人一句轮流唱一个流传下来的唱本,曲调哀伤,跟行祭时引礼生的歌诗曲调类似。

夜歌讲的是民间故事,逝者是男则唱王氏女的故事,逝者是女则唱周学健的故事。(故事我整理后另发。)

在八仙打夜歌时,女儿家和孙女家、外孙女家都要给八仙送烟和点心,还要给红包。现在烟升级到硬中华了,红包一般是每人一百。(以前是给一条毛巾一双草鞋,逐步演变成一件白衬衣一双解放鞋,至今就干脆给红包了。)如女儿孙女外孙女多的,八仙得到的礼品是很可观的。

往往行祭和打夜歌结束时要到半夜过后,也就是凌晨一二点钟。这时,就要去“化财”了。所谓“化财”,就是把给逝者买的“灵屋”(纸扎的别墅,一般两层,豪华的三层,里边有床和一应家具,现在还加上电器了;院子里有狗有猫,屋内还有侍女杂役等),亲友送的草纸(财袱),还有逝者临终的衣物被子等全部烧掉。烧时要摆在正对预先确定的坟地方向,地面上垫一块晒稻谷的地箕,谓之房子的地基,再在地箕上摆放灵屋,周围堆放财袱草纸以及冥衣等。四周要插上点燃的香烛,孝眷们要跪在旁边面对坟地的方向。等烧得差不多燃尽了,才能起来回去。

以前在行祭和打夜歌结束后是要给八仙一桌酒席的,而且要有一个起码12斤的蹄膀。现在人们平时都吃得比较好了,不馋那点肉,改成煮封棺时的鸡汤和新鲜肉汤以及每人一个荷包蛋了。有的人甚至连这个也不吃,怕这时候吃东西会影响身体。

到这时,围观的邻居和亲友甚至帮忙的人也都先后散去,只剩下守灵的人了。

      起柩还山

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开席吃葬坟饭。葬坟饭有大块的红烧肉,谓之“冷肉”。所以有骂人的话说对方太狠就骂:“我吃了你的冷肉啊!”意为你已经死了。据说小孩子吃了“冷肉”会健康平安,因此邻居都会带小孩来吃。但是孝眷是不能吃的,只能吃素,所以这天早上的饭,孝眷桌上是不会上那么多菜的,只会上几个素菜。

吃完饭,八仙就“花龙”准备起柩了。

“花龙”就是把“龙杠”的凹槽卡在棺材盖的棱上,然后用“烂绳”花住四只角和棺材的中间,再在两头用短棍绞紧,淋上水,使烂绳收缩,使棺材与龙杠更紧地结合在一起。确保无误了(千万不能在中途让棺材掉下来,否则孝子会恶狠狠地用哭丧棒打八仙的;不过,这样的事似乎自古以来从未发生过),才用一块长白布(谓之缠烂布)或未盖进去的寿被遮住龙杠,并于两头在龙杠上缠紧。有人端了一只饭甑来,在龙杠的中央放一下,然后又有人拿来一只饭碗卡在烂绳与棺材的空隙之中。

一切准备就绪,擎花圈挑花篮的、擎幡的、撒引路钱(裁成长方形的草纸)放鞭炮的、吹唢呐和敲锣的、端遗像的(一般是长孙)依次站在灵柩的前头,孝眷紧跟着灵柩,乐队跟随其后,再后面是送葬的亲友邻居。八仙前后各四个,用特大的铁钉套住龙杠和扁担,弯腰躬身等着,一声令下:“起!”八仙们应声同喊:“嗬嗨——”同时一齐发力,起柩了。鞭炮炸响,礼炮齐鸣,乐队小号长号圆号和二胡一齐奏起曲牌,锣也“嘡嘡嘡”地敲起来了,孝眷的哭声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是最后的送别了!

凡是灵柩经过的地方,如果有居住的人家,都会有人出来放鞭炮,一是表示送一程,二是辟邪,怕灵柩经过会带来邪秽。这时,孝子孝孙就必须向放鞭炮的人跪拜表示谢意,并有帮事的送上一条毛巾作为回赠。

一般会在走完平路上山前休息一下。帮事的会拿着两个长条凳摆好,灵柩就放在凳上。这时孝眷要分层次向八仙拜谢,依次是孝子、孝媳,孝孙、孙媳,孝女、女婿,孝孙女、孙女婿,外孙、外孙媳等等,八仙会一一作揖回礼。拜谢完了,再一声“嗬嗨”,重新上路。一般的送葬客人送到这里就回去了,只有亲近的才会一直送到山上坟边。

灵柩摆在坟边,孝眷们再次拜谢八仙。然后八仙把龙杠拆下,把那只饭碗敲碎(至今没弄清楚是什么意思),把花圈插在坟头或烧掉。这时孝眷们把孝衣脱下,送葬的都把白花扔掉,带着那袋米回家了。据说那袋压龙的米煮饭吃了是能保健康的。

      安葬

在迎接客人吊唁之前,孝子要在风水先生勘察定位坟地后,挥锄“开山”。

首先选一块背风向阳的山地,最好是前面开阔,远处有山尖对着的地方。然后风水先生拿着罗盘来对方向。根据逝者的生辰和逝去的时辰,推算出要葬个什么方向才对后人顺利。如果方向合适,就选这里了。如果方向不对,则要另选地方。至于方向是否合适,不仅是要对着罗盘拉线定位,还要“打告”问仙。

风水先生手拿用竹蔸做成的两片“告”,点燃香烛后烧几张纸,然后念念有词,请来八方神仙,然后问这个地方是否合适,把“告”丢在地上。如果两片“告”一仰一扑即一阴一阳,即为“圣告”通过,意为经过了圣仙的认可;如果两片均是仰的,即为“阳告”,必须再请神仙,再来一次;如果两片均为扑的,即为“宝告”,也要再请神仙,再来一次。若第三次是“圣告”了,即通过了。若三次均不得“圣告”,那么这里就不合适了,必须另换地方。

确定了地点,孝子就要跪在山上,挥锄挖三下,然后将锄头往后一丢,返身往山下走,不能回头。

然后,孝子去请八仙,要下跪请。八仙来了后,就先在定好的坟地开挖了。

有两种安葬的方法。一种是挖一个洞,把棺材推进去,然后用砖封口就完成,这叫“推洞”,更简单;另一种是先清出一个平的场子,再往下挖一个比棺材略大的坑,两边砌砖,这叫“当天窖”。“推洞”是日后必须翻捡骸骨的,“当天窖”则可以不翻捡骸骨。

我岳父是用的“当天窖”。八仙们把窖修整好,到了时辰就用“烂绳”把灵柩吊下坟坑,在底部撒上一些芝麻秸秆烧的灰防白蚁,然后顺着两边砌好的转,在上面起一个砖拱,这叫“转棚”。这么一来,就如同将灵柩至于一个砖屋里了。然后再在上面堆土,夯实,堆起一个类似于棺材盖的坟包。至于是否立墓碑,就看日后是否打算翻捡骸骨了。若打算翻捡骸骨,则在再次安葬骸骨时立墓碑;若不再翻捡骸骨了,那么就此立上墓碑,就完成了所有的安葬事宜了。

待八仙做完了山上的事,回来再招待他们一餐,整个丧事就办完了。

当然,之后还有应七。每到逝世的七天(头七、二七直至七七即满七)要去坟头烧纸点香烛。男的逝者五七要摆酒席,女的则三七摆酒席。满七一般要做道场,把逝者的魂灵请到家中的神台上或祠堂的神台上,以便日后供奉。

孝子家还要依次在春节贴三年白纸、蓝纸、黄纸对联,以示守孝三年和对逝者的怀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