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背後的那片廣闊世界


轉眼間,練瑜伽已經四年多,練習阿斯湯加也有一年多,它已經成爲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於熱愛和它所能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平時也經常滿腔熱情地向身邊的人分享,經常跟他們說體式只是表面,那背後有一片更廣闊的世界,可是往往因爲要點太多不知從何說起,顯得語無倫次……

那今天就來梳理梳理,簡單分享下到目前爲止自己領悟到的那片廣闊世界(當然,僅供參考,畢竟目前我也只是一個非常初級的練習者,裏面也可能會有一些說得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大部分人的瑜伽是自外到內的一個過程,所以下面先從最外在的身體層面說起,再慢慢深入到內在。

【一】身體

身體層面是現代幾乎絕大部分人接觸瑜伽時開始入手訓練的地方。

雖然瑜伽≠瑜伽體式,但單單就身體層面來說,體式對身體的開發也是極爲全面深入的。那些覺得瑜伽就是拉伸/會傷害骨骼/不能增強肌肉的,對瑜伽的認知無疑是十分低的。只要練對,它能精準地開發全身上下每一處肌肉,從最表層最顯而易見的背闊肌、股四頭肌、胸肌,到深層核心部位的腰肌盆底肌,呼吸要用到的橫膈肌,乃至最容易被忽略的腳底肌肉、手腕手掌甚至舌頭,都會全面地鍛鍊到。當然,它對肌肉力量的開發可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夠那些舉鐵搞器械的快,但只要堅持,對身體的控制會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對身體的覺知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以我自己的感受爲例。

對於覺知這方面,我個人體會是練了一段時間瑜伽,再去做其他運動例如舞蹈、跑步,可以很迅速地找對發力的肌肉,把動作做到位;

對於力量這方面,這兩個月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阿斯湯加,明顯感覺到的是核心力量的提升,對身體肌肉的把握越來越穩定而不會歪來歪去的,並且那種穩定是自內而外的,是出於根鎖、腹鎖和喉鎖的,而不是過多地調用外在肢體的力量。事實上,當到了某種境界後,外在的力量是可以慢慢卸掉,而靠內在來維持穩定的!這也是爲什麼有時表面上看上去沒什麼大塊肌肉的妹子,能輕而易舉地做一些肌肉男也未必做得了的後彎和倒立!!

當然,每一個體式練到的不會只有一塊肌肉,而是把全身看作一個整體來鍛鍊。例如,它能很好地練到平時很少提及卻對身體有着很重要影響的筋膜(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先進的研究理論了)。所謂筋膜,就像一個遍佈整個身體的細胞外網絡,把身體和肌肉hold在一起,就像一個打包膜一樣;除了肌肉,通過一些平衡體式的練習,我們的大腦也能得到一定的鍛鍊。

除此以外,體式十分講究和呼吸的配合,強調呼吸的伸長穩定和放鬆,如此一來我們的呼吸質量就會有所提升。這裏不得不強調一下呼吸——這個最天然但卻又被忽略得嚴重的生理活動(之前也有寫文章分享過,見呼吸,呼吸,呼吸!),在現代由於久坐含胸和壓力等原因,絕大部分人的呼吸都是極其短淺的,破壞了身體的化學環境,影響了內分泌,不知不覺很多慢性病就來了。而當把呼吸調節好時,呼吸更加深入穩定和有質量,自然狀態下每分鐘所做的呼吸數也有所降低。總的來說,呼吸是身體療愈的關鍵,是身體健康的鑰匙!

除了能帶來健康,呼吸也是進入內在的橋樑。隨着動作和呼吸的配合,我們可能會達到「心流」的狀態,呼吸與動作合一了,甚至只剩了呼吸。而隨着對身體覺知的不斷提升,慢慢地,瑜伽把我們帶入到了另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這,就是體式的目的。

所以總的來說,體式只是一條路,瑜伽絕對不只是體式這麼簡單。但對現在很多熱衷於瘦身塑形的人來說,他們練的所謂「瑜伽」並不是真的瑜伽,而只是一個名爲「瑜伽」的健身運動罷了,只停留在最表面的層面。其實,真正的瑜伽練習有八支,體式只是其中的第三支。下面就來分享下身體層面之外的其他方面——那纔是重點。

【二】 瑜伽體式蘊含着生活本身

仔細品味,墊子上的經歷其實就是模擬生活的過程。在上面可以感悟到很多生活的哲理:

當體式做不來時,就如生活中遭受了挫折;

每個體式有一種對立平衡的力量,就如生活也需要處處的平衡,沒有絕對;

每個體式既要盡力而爲,又要適可而止,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如生活中也需要有所節制、不貪婪、不傷害;

不要貪快,力求做更多更難的體式,就如生活中也不要貪求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事情,先把能做的做好;

一次次拜日式的反覆,從站立山式開始,經過前屈、四柱、上犬、下犬,再次回到山式,循環往復,就像生活和人生甚至宇宙的輪迴……

瑜伽八支裏面前兩支是制戒和內製,前者是關於對待他人和環境應有的品德,後者是對待自身應有的態度,這都是關於一些品格的修行。例如,其中的一個派別阿斯湯加,在不間斷的每天自我練習中也會把這些包含在內。

【三】對當下的覺知

整個體式的過程都要關注呼吸,尤其是阿斯湯加還要進行嚴格的呼吸計數,每個動作之間不能有多餘的呼吸。關注呼吸的過程便可以讓我們體察到當下的存在——我們的思緒,總是不由自主地投射到過去或者未來,而對當下的狀態毫無覺知。****這個可能平時毫無察覺,但當真正需要靜下來專心致志練習時,便會感受到大腦的喋喋不休。而藉由對呼吸的覺察,我們便可以很好地觀察到自己這種強迫性模式,開啓冥想的大門。可以說,瑜伽體式就是流動的冥想,尤其是阿斯湯加這種流動的瑜伽。

《當下的力量》說

如果你儘可能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你將會被固定在當下時刻。你不會在外界迷失自己,也不會在思維中迷失自己,思維、情緒、恐懼和慾望可能仍然會部分地留在那裏,但是它們不能再控制你了

嗯,我們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旁觀者,旁觀自己的身體肌肉反應,旁觀自己的情緒、思維模式、內心的恐懼與不安。藉由觀察,逐漸地,思維似乎靜息了,喋喋不休的大腦似乎有所停下,情緒也對你失去了控制(儘管它可能仍然存在),思維空白慢慢出現,曾經的那片混沌開始有光投射進去了,內心在一點一點地變澄明——此時,一個新的意識層面悄悄誕生了!這是走向內在的第一步,是所謂開悟的第一步。這就類似於瑜伽八支裏面的第五支:制感,即感官得到控制,心識開始集中。

在這種思維靜息、沒有評判與情緒的狀態中,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也更深入和透徹,逐漸地會培養出一種內觀自己的能力:作爲旁觀者,觀察自己內在的各種波動、強迫性的思維模式、一些不良的習慣,有意識地覺知到,而不是無意識地被這些模式所認同。

【四】最後,拋棄體式……

體式,只是一條路,一條到達彼岸的小船。最初的體式其實只有蓮花坐,其餘各種五花八門的動作都是後來發明出來的。這是由於外在生活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很容易出現各種阻塞和不舒服,要是讓我們安安靜靜地坐着冥想,估計一分鐘就受不了了。所以體位法就是爲了先打通這種身體上的障礙。

而當到達了彼岸時,小船也就完成了任務,所以最後體位法也可以拋棄,只留下最終的冥想體位。

前文說到的大概只是瑜伽八支裏面的前五支:制戒、內製、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而越往內,世界會越廣闊,對應的後面三支是:攝心、禪那、三摩地。當通過呼吸控制法讓感官得以收斂時,便開始下一步的練習:專心致志朝向對象的能力(攝心)、完美髮展與尋求理解的對象互動往來的能力(禪那)、徹徹底底和理解的對象合一的能力(三摩地)。

「瑜伽」二字本意是連接。連接什麼呢?我覺得是連接身體與純意識,連接我與所理解的對象,二者合一。《瑜伽經》中的相關幾句經文解釋是:

瑜伽是指引心識全神貫注地朝向某一對象或所源,以及維持在這個方向而不散亂的能力;(在瑜伽中)那時,徹底且正確認知對象的能力是明顯可見的;沒有心識的狀態就叫做瑜伽

那這最終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我當然還沒體會到。但閱讀瑜伽經和一些資料,我猜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對萬事萬物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完全深入透徹無偏頗的理解,既無所不知,又超越萬物。那是比邏輯和理性更高的層次,大概就是思維認知的最高維度了!!就如《瑜伽經》所說的:

他的知識不再是基於記憶或推論,而是自然產生的、直接的,在層次和強度上,都超越一般尋常的知識。

歸根到底,它鍛鍊的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怎麼理解呢?

如果仔細留意,便會發現,我們的大腦,其實充斥着從小到大有意無意地灌輸進去的觀念和知識。一開始,我們就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白紙,隨着年齡的增長,上面的規則、概念、倫理框架越寫越多。我們認識事物時,便很容易受到這些框架的束縛。就像一臺受程序控制下的機器,我們以爲自己很自由,能自由地思考,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自由思考只是在執行事先被寫進去的代碼罷了。除此以外,我們還會受到情緒和本性的束縛(例如好逸惡勞、懶惰、不思考)。所以,我們的認知總是有侷限的。

而瑜伽,就是爲了幫助我們去除這些侷限,把我們連接到內心那個創造之源,那個所謂的純意識。它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門精通內在開發的科學——嗯,科學。對人體結構和內在的能量層面,這門科學都研究得十分透徹。於是,通過它的體位法、呼吸控制等,我們便可以走向內在。在這個過程中,外在的健康、理療效果自不必說,內在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一開始是不帶任何評判地觀察自己的呼吸,到後面,便可擴展到觀察萬物。藉由與對象合一,我們終將獲得最全面的理解。


功夫大師李小龍說過:手指只是要指向月亮,不要只專注在手指上,不然你會錯過所有天堂般的壯麗!

是啊,體位法就是「手指」。而那個月亮,那種天堂般的壯麗,就是帕坦卡利在《瑜伽經》中所闡述的那個無上的瑜伽境地:心識達到一種沒有任何印記的境地,那時一種開放、澄澈明淨、真誠透明的狀態。

那,大概就是真正的精神自由吧。


附:個人其他相關的文章分享(原來已經寫過這麼多篇了哈哈哈)

瑜伽之路

去做

阿斯湯加雜記

這思緒的洪流 —— 阿斯湯加雜記(二)

Yoga不是doing,更多是bein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