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認知訓練|04人性:大多數人的選擇

人性善惡輪,自古至今,先賢到我們一直持續討論,到現在,還是討論性十足的話題。討論這個,看似沒有意義,爲什麼我們還在說?

因爲實質是在讓我們把握人、理解人、與人更好的相處。

對這個話題我不趨向於善或者惡,或者說過去沒有認真考慮,也不覺得需要分辨和站隊,我認爲這種傾向是與人所處的角度有關,也有人所處的環境和關係有關。

比如站在人的角度,人是萬物靈長,有別於動物,所以人性區別於動物性,或善或惡。

討論的人在所處環境穩定、發展、和諧期,多數人會趨向於善良和秩序。

如果身處動亂、饑荒及戰爭時期,人性的惡或許會表現的更淋漓盡致,易子而食不是書中典故,而是殘酷的生存現狀。

與生存相比,其他再無大事。

人性的善與惡、黑與白、對與錯真的界限分明嗎?

不一定,借用太極圖像,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有對立,有混合,有交界面,你中有我,我中生你,或許是對人性善惡的圖像化闡釋。

1.人性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一個價值觀的長久存在,符合多數人傾向,自然有存在價值。選擇看似沒有規律,實質代表多數人的傾向。

現代社會政治體普遍採用選舉制,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取得共識,也是在大趨勢上滿足大多數人的選擇。如果這份選擇不被多數人認同,這個政治體的存在時間必然短。

存在既有價值,時間證實一切。

2.人性會因爲環境改變

歷史不僅與事件有關,也有歷史事件的關聯條件有關,理解歷史,就得結合環境和事件一起看待。

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也是同樣重要。封建時代提倡三綱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真的智商不夠嗎?岳飛收到12道金牌被召回,他真的不知道回去可能要死嗎?

很多時候,知道後果,還是會去做,人性會接受所處環境,被環境影響,被環境左右。

3.人性趨於利

我們也許會任性,也許會莫名其妙的做事。但多數時候,我們的處事會趨向自己認爲對自己有利的方面,這是人性,也是進化和成長的本能。

所謂的君子不言利,更多是環境制約下的選擇,趨於利是本性,不言利也極大可能隱含會獲得更大好處,本性使然,人性趨於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