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

前幾日,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最忙,只有更忙;沒有最累,只有更累;沒有最難捱,只有更能捱。致尚未被生活打垮的自己,更感謝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裏依然‘自討苦吃’,追着夢想不肯放手的自己。”沒一會兒,一朋友私信我,“在高校不應該比在中學更輕鬆嗎?”我把目前在做的一些事大致說了一下,她回覆,“確實夠你忙的。”然後她說,“不過,正如你所言,這些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我只是好奇,是不是因爲對於夢想你心有不甘,纔會一直折騰?”我答,“沒有不甘心。只不過害怕會一直安於現狀而已。”


      五一那天和母親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母親最終讓步。雖然沒有表示支持我的決定,但也不再反對。第二日,和顧問老師見面。當她把接下來兩年的詳盡安排給我分析一番之後,她說,“楊純,我並不想給你潑冷水。但是,你得做好心理準備。兩年後,即使付出瞭如此大的努力,結果也可能會是失敗。”我笑了笑,點頭說到,“我知道的。”她接着問到,“可以說說你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嗎?”這個問題我的家人已經問過我無數遍。我答到,“總覺得要做點什麼,可以讓自己一直前行。我知道最後的結果很難預料,但是,我相信在整個朝着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我會離自己想成爲的樣子越來越近。不管結果怎麼樣,這一路的成長於我而言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收穫。”聽完,顧問老師樂了,她說,“我喜歡你這種樂觀的態度。”我也樂了,這還是第一次有人說我樂觀。

米歇爾·奧巴馬在自己的回憶錄寫過這樣一句話:“For me, becoming  isn't about arriving somewhere or achieving a certain aim. I see it instead as forward motion, a means of evolving, a way to reach continuously toward a better self.”對我而言,‘成爲’並不是到達某個地方或是實現某個目標。相反,我將其視爲成長,視爲一種發展的途徑和不斷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方式。)所以,她最後選定的書名是“Becoming”(《成爲》),正如她自己的人生,那是一種永不停歇的成長狀態。

     白巖鬆的《白說》一書裏,開篇的文章名爲《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這乍看起來略顯悲觀的論調,卻道出了幸福的真諦。誠然,無法抵達幸福彼岸的事實多少讓人有些喪氣,但是,因爲努力無限靠近的過程,幸福的感覺會越來越真實,也會越來越強烈。與此同時,因爲從未真正抵達過幸福的彼岸,對於幸福,人們纔會懂得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有價值,纔會珍惜無限靠近帶來的點滴成就。

因此,對於我們所熟知的那句話,“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或許更正確的解讀應該是,努力不斷靠近比現在更美好的自己。當然,平凡人如你我,很難像米歇爾·奧巴馬那樣,不把努力和付出指向達成某種現實目標,也很難像白巖鬆一樣,帶着豁達與坦然接納現實的不完滿。不過,“成爲”的確應該是一種永不停歇的狀態,因爲這種不停歇,靠近更好的自己變成了一種不斷改變、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正因爲這種如永動機般的努力前行,才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時,始終能夠保有一種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人生的終結》一文裏我寫到了自己正在謀劃的“大事”,有朋友好奇,私信我。她說,“我覺得你家人足夠開明,是怎樣的‘大事’讓他們集體反對呢?”我大概解釋了一番之後,朋友問我,“那對於這件事結束之後,你對自己的人生有什麼詳盡規劃嗎?”我答,“那會是七年之後的事,我實在沒辦法對那麼久之後的人生進行任何規劃。”她接着問我,“你的積蓄足夠支撐你嗎?”我半開玩笑半認真答到,“遠遠不夠,所以到時得變賣家產。”她又問,“你家有礦嗎?”我答,“沒有。”她說,“我知道。所以我希望你認真考慮自己的決定。如果折騰一番之後,又回到原點,朝九晚五,奔波操勞,我也覺得放棄一切放手一搏並不是太明智的選擇。”我回復,“對於未來,確實有太多的不確定,所以,我只想盡全力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最後,朋友說到,“真的很羨慕你這種能堅持自我的人。”

想起朱光潛先生終身恪守的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即“此身,是說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說凡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我覺得“此身、此時、此地”六個字,正是開啓“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的鑰匙。推開門,人生之路纔剛剛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