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自曝親密照,暴露了成功人士的育兒觀

我以前見過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每次聊天,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理想能聊一整天,但是一聊到家人和小孩,他們就開始沒話說了。因爲太忙了,根本沒時間陪家人,他們覺得這是成功的犧牲。在我看來,如果連陪家人孩子的時間都沒有,那你算不上成功。《窮爸爸、富爸爸》裏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中國的文化很奇怪,強調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但是從來不強調陪伴孩子。所以我之前爲什麼說不要隨便生孩子,生孩子簡單,養孩子纔是需要考慮的重點。在中國,不負責的父母輿論環境真是太寬鬆了,以工作忙爲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這是不對的。暢銷了好幾年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有句話我深刻認同: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陪伴,纔是最好的教育。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回答道:

最好的教育,不是來自於頂級的教育機構,而是來自於父母。

它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來自於父母的陪伴。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她的兩個兒子學業有成,均畢業於劍橋大學。

她曾在接受專訪時說:“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她眼裏,孩子年幼時的陪伴格外重要。

她會親力親爲照顧兩個孩子,爲他們下廚煮飯。政務繁忙,她會儘可能地推掉不必要的活動,只爲了按時回家陪孩子吃晚飯。

甚至爲了照顧孩子,她自願申請降職,調去倫敦辦事處工作。

她說,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把他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孩子小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的愛和陪伴。

幼時缺少父母的陪伴,影響的是孩子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把出生第一天的小猴子和母親分開,之後的半年時間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着奶瓶,布料媽媽沒有。

心理學家發現,雖然小猴子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媽媽待在一起。因爲布料媽媽,能帶給小猴子身體的接觸與陪伴。

但即使是這樣,這些小猴子在長大回到猴羣時,都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孤僻不願與其他人接近。

心理學家說,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和玩耍,缺一不可。

在嬰幼兒時期,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時期。當父母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孩子纔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孩子小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的愛和陪伴。

在愛與陪伴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幸福的。

當他一個人面對世界時,即使有再多挫折,困難,內心也有足夠的力量抵擋風雨,即使外面的世界天昏地暗,他也能在心裏爲自己點一盞燈。

但孩子長大成人,彷彿就在一瞬間,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限的。

龍應臺在文章《做父母也有“有效期”,最不該偷懶那十年》裏寫到: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們工作,賺錢,無非就是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但是,出色的孩子都是父母陪伴出來的。

父母前半生的陪伴,換來的是孩子一生的優秀。

陪伴孩子從來都不是時間問題,而是價值排序的問題。

剛又在戛納驚豔了一把全世界的章子怡說:“工作永遠做不完,但是做媽媽是一輩子的事情”。

這個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的國際明星,在有了女兒之後,每天工作的第一排序不是拍電影,而是陪伴女兒。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人問心理醫生李子勳:“我女兒今年2歲,她爸爸經常出差,回來的時候想抱女兒,女兒會說不要爸爸。請問發生這種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兒?”

李子勳回答:“幹嘛要教育孩子,這是父親應該承受的。”

很多父親把99%的時間給了工作,只留1%的時間給女兒,即使陪伴的時候也都在忙着工作,就必須要承擔這種時間分配的結果。與此同時,他也是在爲自己選擇一個身份:

他更願意成爲一個事業有成的人,而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許多人都對家人和子女說過這樣的話:“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爲了你們嗎?”

這句話就是個十足的謊言。因爲你一定會看到這樣的人,寧可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聚會、玩遊戲這些事上,也不會去陪伴孩子。

好的陪伴,是精神上的富養。

很多父母總是誤認爲,陪伴就是給孩子好吃的、好玩的,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

其實對孩子來說,好的陪伴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富養。

精神上的貧瘠,帶來的是孩子一生的匱乏感。

心理諮詢師李雪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全職媽媽的兒子,內向膽小,見人從不打招呼,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爲長期限制吃巧克力,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癡迷。

後來媽媽自省,決定徹底放開限制,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開始不敢相信,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

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你想怎麼吃怎麼吃。”

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出租車司機聊天,電梯裏見人就招呼,主動分享,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充沛的能量流動。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迴應。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而你願意給我10塊,剩下的8塊都在說:我愛你。” 

所謂富養,不是給孩子買最貴的玩具,最高檔的衣服,請最好的家教,然後告訴他:“爸爸媽媽養你很辛苦。” 而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然後告訴他:“你值得。”

孩子不是成年人,他們尚不懂得生活的艱辛與辛酸,反覆強調物質與金錢來之不易,他們只會覺得愧疚。在愛的滋養裏,他們才能活得更自在更快樂。

好的陪伴,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是從精神上富養孩子。

好的陪伴,是一起成長。

17年,董卿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

初爲人母,她生活中所有的時間,都被孩子佔據,變得瑣碎又平庸。她不想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想自己的世界只有孩子,因此努力地追尋着平衡。

是每天忙於屎尿屁,低質量地陪在孩子身邊,還是繼續尋求自我成長,來更好地陪伴着孩子呢?

這個問題,困擾着董卿。

直到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

“其實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爲了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生活,對自己有愛有尊敬,她拒絕成爲一個每天圍着孩子打轉的人,而是選擇成爲一個優秀的媽媽。

她笑着說:“我要繼續成長,我不想因爲她變得止步不前了。”

父母陪着孩子長大,孩子同樣在影響着父母。他們讓我們對人生的理解更豐滿、更完整,帶着全新的心情和心態,去開啓人生的新階段。

還認識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孩子長大。

她很少講什麼大道理,一直用行動影響着孩子。

爲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她每週定時帶着孩子去圖書館看書;

爲了讓孩子身體健康,她每天抽出十幾分鍾,帶着孩子出門跑步;

爲了讓孩子多見世面,她還會定期帶着孩子出門旅行,兩個人走了十來個城市。

她說,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就像自己開啓了新的成長。

其實最好的陪伴,是成爲孩子的榜樣,陪同孩子一起成長。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那些不陪孩子的父母。

有太多的父母,不懂得如何陪伴教育孩子。

在他們眼裏,將孩子生下來,已經是天大的恩惠。

我小時候,見過每天打麻將,躲在家裏啃老的成年人,他們教育孩子時,最常說的話是:“你爹媽這輩子算完了,你要爭氣。”

而這些說自己完了的爹媽,還不到四十歲。

很多父母,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然而,當你選擇放棄自己時,孩子同樣會放棄自我。

更可悲的是,那些從不肯花時間陪孩子的父母。

我的表妹一家,我舅舅是個大學教授,特別熱愛科研,每天不是帶學生就是泡實驗室。

每次表妹跑過去說,爸爸能不能和我玩一會,舅舅就會說:“自己玩去。”

而表妹,小時候還和表舅撒個嬌,長大了,越來越叛逆。舅舅讓她幹嘛她一定反着來。不學習,談戀愛,誰都管教不了。

舅舅氣得要死,說她不爭氣,給家裏丟臉。

而表妹總是說:“你都不管我,有什麼資格說我!”

結果,一個教授的女兒,沒考上大學,在最需要學習的高中幾年,每天都把時間和腦子用在怎麼和她爸吵架上了。

她把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只是因爲幼時沒能得到父母有效的愛與陪伴。

現在的舅舅,已經年入古稀。前段時間我去看他,他拉着我老公的手說:“以後要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愛她,陪她長大,千萬別走我的老路。”

老天正在懲罰那些沒能好好陪伴孩子的父母。

所謂成功,是學會陪伴自己的孩子。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裏有句話: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被稱爲“世界上最忙的爸爸”。

爲了能與兩個孩子一起吃晚飯,他會放下公務離開總統辦公室;

爲了讓瑪麗婭愛上閱讀,他給孩子大聲朗讀《哈利·波特》;

爲了陪女兒做些平凡的事,他獨自帶着孩子去人多的街區散步。

最讓奧巴馬自豪的一件事是,並不是成爲美國總統,而是在長達21個月的美國總統競選中,他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資深傳媒人楊瀾,再忙再累,她都會抽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拼圖、講故事、看電影。

她是孩子鋼琴學校裏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甚至在兒子八歲之前,陪着他遊歷了十五個國家。

所謂的忙碌,不過是藉口。

如果你能把陪伴孩子有計劃性地納入每天的排期,再忙的父母,也會是好父母。

就像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的那段話:“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爲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爲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顏如晶在《奇葩說》中曾經說過: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20集,他會慢慢地變。你不看,然後問我,現在演到哪裏了,我怎麼告訴你,演到哪裏了。

父母們不要等到老了,纔想着補孩子人生的這部劇,這時候已經太晚了。

錯過孩子成長的時光是永遠補不回來的。”

孩子的成長稍縱即逝,要在有限的時間,力所能及地給予孩子一個高質量的陪伴。

著名女明星章子怡說道:

“陪伴不是說今天有兩個小時跟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這個陪伴的時間要很有價值和意義——到底這兩個小時跟孩子之間做什麼、互動什麼、交流什麼。陪伴需要有心,你爲孩子做什麼,哪怕這個主題很小,但是你在用心的創造。”

而陪伴孩子,從來不是隻有固定解法。

每個人的工作特性或興趣愛好,本身就是陪伴孩子的“妙招”。

章子怡就分享了一些帶着醒醒工作的照片,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她說,在場合允許的情況下,自己一定會帶着醒醒一起工作。

剛剛斬獲最佳女主角,依然陪着孩子講睡前故事:

和孩子分享自己得獎時的榮耀:

帶着孩子一起讀劇本、畫畫:

和7個月大的孩子一起拍雜誌:

或許我們,同樣能找到更適合自己與孩子相處模式,來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父母給予孩子的一切,從來沒有最好之分,更適合的纔是最重要的。

溫純與善良,是寶寶帶給我們的強大力量。

而更適合的愛,纔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