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巴洛克音樂家們作品精選

巴赫音樂精選

曲例01:Bach: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Sarabande

巴赫-大提琴獨奏曲第五號第四首(Sarabande)

這首大提琴獨奏其實乍聽之下很普通,調子很慢又枯燥,好像是巴赫硬是把幾個不協調的音符湊在一起,用呆板笨拙的幾個聲音居然好像能在人心中開拓出一個無限寬廣空間,而其沉重的節拍緩慢到似乎可以把時間凍結住。我們似乎可以在這個空無一物的時空當中,找到一種不同於人世的吵雜慌亂的單純的寧靜。這種寧靜之要旨不在於美感與情感的宣泄,而是迴歸於一種絕對的樸實。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但很多曲子卻幾乎完全像是跨越宗教,時代與文化。有人說,若是我們想要聽一種近似古典儒家所崇尚的雅樂,那大概就只有從巴赫中去尋找了。

曲例02:J.S.Bach: Mass in B minor, BWV 232 - Credo - Crucifixus

巴赫:b小調彌撒-信經-釘在十架上

初聽「b小調彌撒曲」時,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除了宗教音樂的脫俗與靈性外,多聲部合唱如同浪花一般,層層迭迭,有時轉眼消逝,有時互訴衷情,有時死纏不放,有時卻又爭相逃離。這是巴赫最晚年才完成的作品,就像身處在巴洛克音樂盡頭的繁星與海,回望着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的往日榮跡,這部彌撒曲也可以算作是西方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了。

這首同樣也是旋律角色並不突出,有很多半音音程,不管是上行或下行,聽起來都會有些哀傷。四度半音下行音型,例如,F->E->E♭–>D->D♭->C,叫做沉重步伐。將半音緊密地靠在一起,會變得超級不和諧,會給人一種沉重得放不開的情緒,可能是極其哀傷,沉痛或懺悔。

曲例03/04:

版本一:J.S.Bach:(Heifetz)Partita No. 2,

BWV 1004, in D Minor: Chaconne

第二無伴奏小提琴帕蒂塔第五首《恰空》

巴赫的恰空,聽完之後真的就是恰然皆空了。個人覺得巴赫賦予恰空的激情很含蓄,甚至有些剋制,這給人一種很複雜的精神感覺。

「恰空」其實是一種舞曲風格,指莊重的三拍子舞曲。巴赫的恰空在旋律中有很多突然宣泄又突然收住的瞬間,就像一個人快樂的時候是不會想要突然收住的,只會希望這種快樂永遠持續下去不要停,就像是不斷迴旋的舞曲。這個版本是海菲茨演奏的,我太喜歡他對恰空的詮釋方式了,他以幹練快速而着稱,作風霸氣而恢宏,技巧驚人而精確,可是他看起來真的好冷峻,像冰山一樣,特別是當他展現炫技作品的時候,冷靜乾脆地掌握每一刻凝聚的音符,他的這個版本在我心裏簡直無人能夠超越。

《恰空》從八小節的主題發展出三十個變奏。手稿第一頁,前八小節爲主題,可以看出和聲進行爲 I-V-VI-V,全曲就是圍繞着這一固定和聲進行展開。恰空實際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通常是運用一種五根弦的吉他來作伴奏。在巴洛克時期很受歡迎,一般而言,它的樂曲形式是把主題旋律音型不斷地反覆進行,並且在每一次反覆的時候加上新的變化,所以通常也被當作是變奏曲的一種。

版本二: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Ciaccona, accompanied by chorale fragments

恰空另一個版本是Hilliard

Ensemble人聲伴唱版,非常喜歡。

曲例05:J.S.Bach: Concerto for Harpsichord and Strings in E major, BWV 1053

II. Siciliano

巴赫E大調大鍵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西西里舞曲。

巴赫的大鍵琴協奏曲不僅改變了鍵盤樂器在管弦樂團中的地位,更是他創作軌跡上重要的里程碑。就管弦樂團中的角色而言,大鍵琴原本一直扮演持續低音的角色,然而巴赫的大鍵琴協奏曲首次讓大鍵琴擔當獨奏,大鍵琴躍升成爲樂曲中的主角,爲後世的鍵盤樂器(包括鋼琴)協奏曲奠定基礎。

選取的這個第二樂章改編自第169號康塔塔的抒情調,編曲年代大約在1730-1733之間。三樂章皆以「反始詠歎調」(da capo aria)的結構寫成。

這首大鍵琴協奏曲每個聲部給我的感覺都非常玲瓏,精巧細緻的旋律線與大鍵琴的交織像是對話一般。

曲例06:J.S.Bach: Concerto for Harpsichord and Strings in D major, BWV 1054

II

巴赫D大調大鍵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第三號D大調寫成的BWV1054改編自BWV1042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很喜歡大鍵琴和絃樂交織的感覺。

曲例07:J.S.Bach:Concerto in D

Minor (After Alessandro Marcello), BWV 974 - II. Adagio

巴赫D小調協奏曲,BWV 974(依馬切羅的雙簧管協奏曲改編)

這首出自巴赫爲獨奏古鋼琴而作的16首協奏曲(16 Concertos for Solo Clavichord BWV 972-987)其中之一,這16首都是根據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編,旋律極爲優美動聽,好像一些影視作品也會用到。聽這首的時候最好是一個安靜的環境,這是非常尊敬的鋼琴家古爾德(Glenn Gould)的演奏,通常聽巴赫的鋼琴作品都會先找出他的錄音來聽。

維瓦爾第音樂精選

維瓦爾第被後世稱爲「協奏曲之王」,他寫作協奏曲的速度,據說“比抄寫員抄譜的速度還快”,寫協奏曲對他來說,好像比喝開水還容易。巴赫也常引用他的小提琴與絃樂曲主題作古鋼琴曲和組曲,古典派大師海登與莫扎特早期作品亦皆遵循他的風格,維瓦爾第可說是古代演奏音樂的宗師,因此世人稱他爲“古協奏曲之父”。

曲例09:Vivaldi-Concerto in B minor for Violin, RV 386/I. Allegro ma poco

《維瓦爾弟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小快板。

估計很多人都是通過《四季》這首協奏曲來認識維瓦爾第以及巴洛克音樂的,而他的另一部名爲《B小調爲四把小提琴而作的協奏曲》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擁有精緻和純淨的巴洛克之聲。

兩把小提琴突出樂曲主題,中提琴如同鄉村田園中的小教堂的鐘聲。隨後,樂隊整體進入了這股春潮之中。在兩次的反覆之後,小提琴將旋律引向了一派明媚春光之中,伴奏部分時隱時現,變幻着和聲的色彩,隨後有三個大的獨奏段落,分別由第一與第二獨奏小提琴交替接力完成。之後樂曲進入了全樂章的一個非常精緻的部分,最後在絃樂隊的合奏中莊嚴結束。

曲例10:Vivaldi-Concerto in B minor for Violin, RV 386/III. Allegro

《維瓦爾弟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小快板。

第三樂章在昂揚向上的積極情緒中開始,四把小提琴將和聲推向了極致的輝煌之美。隨後第一獨奏小提琴開始了它的舞蹈,獨奏小提琴像相互追逐的鹿羣一般輕盈飛舞。一組典型的巴洛克旋律模式躍然而出。即在一組下行的旋律線內,第一小提琴不斷通過在大六度與七度音程的遞進轉換之中,形成一種甜美之憂傷的夕陽西下般的美。

亨德爾音樂精選

曲例11Handel: Messiah, HWV

56 - Symphony

序曲,e小調,莊嚴中略顯憂鬱。

序曲先是沉重莊嚴的賦格,然後接到對比強烈的一個三部賦格,速度加快,與前一主題形成對比,宛若向最後的勝利突進。他四聲部的絃樂上配入了雙簧管和低音管,然後又加進大鍵琴,這樣的開場猶如一種展示,形象而又之直接地呈現了從沉重到輕快,憂鬱到歡樂,受難到得勝的作品的主線。

曲例12:Handel: Messiah, HWV 56 - Hallelujah! (Chorus)

選自第四十六首《哈利路亞》 Hallelujah

據說亨德爾在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3個多星期時間裏,幾乎足不出戶,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狂熱的靈感中,完成了《彌賽亞》這部作品。特別是在寫《哈利路亞》合唱曲時,他自己經常感動到淚流滿面,雙膝跪倒在地,雙手向天,喊着說:“我看到天門開了!”一氣呵成的音樂,帶動詩詞向前,充分掌握歌曲進行的方式,沒有一處凝滯,被後世稱爲神來之筆。

曲例13:Handel: Messiah, HWV 56 - Duet: He shall feed His flock (Alto,

Soprano)

二重唱《他象牧人餵養羊羣》(《以賽亞書》40:11;《馬太福音》:11:28/29)

這首算是《彌賽亞》中比較著名的二重唱。這首二重唱包括宣敘調及詠歎調,女高音與女低音相互配合唱起了牧歌般寧靜平和的歌謠,把彌賽亞溫柔、慈愛的一面展現在人的眼前,他像細心的牧人,使羊羣得飽足、得安息。通過歌詞表達耶穌向全世界發出偉大的邀請:凡陷在失望、苦痛和恐懼中的人,只要來到他面前,學習他的謙卑和溫柔,所付的代價容易輕省,卻可以得到人人渴望卻極難得到的內心平安。有了這樣平安,就可以承受世上的各種壓力和重擔。

曲例14:Handel: Rinaldo-Lascia Ch'io Pianga

詠歎調《讓我痛哭吧》選自亨德爾的歌劇《里納爾德》。

一首但凡學過一點美聲應該都會非常熟悉的歌曲。據傳這作品是亨德爾轉爲閹人歌手而寫。現在沒有閹人歌手了,後來大部分是用男高音、女中音和童聲合成的。亨德爾的這部歌劇是其作品在現代演繹錄音頻度最高的一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