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樹開花”說起……

“快看,快看,柏樹開花了。”課間學生圍繞着那棵綴滿薔薇花的柏樹,仰頭指指點點,驚呼着不已。尤其是那些初一的小同學。


“柏樹開花啦!”總有同事駐足其旁,舉着手機三三兩兩挽着晨光,攜着斜陽將倩影留住。

你看:那如寶塔狀的不足丈把的松樹,枝枝葉葉蓬勃向上,薔薇藤繞枝纏,牽牽連連,攀高着攀高着,欲與樹巔分庭抗禮。那紅以綠而耀眼,那綠因紅而蒼蒼,煞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柏樹”年年開花,歲歲如此,以何人們對其獨有情鍾呢?它們給人以思考,給人以啓迪。

那天,在校園藝術節活動中,語文人表演經典傳唱《明月幾時有》的事。都說做教師苦,那做語文教師更苦。我們的訓練是在克服備課,上課,作業與晚自習的重重衝突中堅持,在“方法比困難多”的鼓勵間走過。

被別人的舞蹈表演震撼了,士氣大傷。我們圍着圈鼓勵着討論着,在紙上比劃着。心往一處想,衆人拾材火焰高。終於,前後六人兩排的尬唱隊形變爲欲翔的燕翅狀,繼而在唱聲中自然變化爲背向的兩個圈,再化一直線。最後燕翅離開。

沒有背景音樂,兩個“娟子”請纓,她倆摸着石頭過河,但過的漂漂亮亮的。有人一時沒有黑色大擺裙,沒有肉色襪,“君子”有餘,爽朗一句“我拿”。我們的經典傳唱驚豔了校園藝術節。

那回,申報省級課題。那幾日,語文人見面就是“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什麼研究的思路,研究的亮點……即使身在他校不得至的“簡梅”也微信不止,留言不斷,談看法表見解。可謂有志不以山水爲隔。終於,惱人的“課題論證”在分解討論中由模糊慢慢的明晰起來。衆行致遠!

那次,嘗試微課《馬說》。評點了她人(外校)的微課,我們突發奇想再上。挑戰陌生的學生,陌生的文言文,有學生參與的微課。課後,心直口快的“曼子”說,教師在讀時說得太多,要注意。“守望者”手舞足蹈遺憾說,教師要做幕後英雄。遺憾依舊,但語文人歷經過程,豐盈了各自。

是啊,何處無柏樹,又何處無薔薇。但如“松樹開花”般抱團靚麗者少矣!

“抱團”,真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