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就是語文人

    白色的短麻紗衣,淄色的長擺羣。兩個淑女小辮辮的一羣語文人邁着小碎步從南北兩邊出場啦。看,那如張開的燕翅般的列隊,右手勾着左手輕輕的放於左斜側。朱脣微啓掌聲聞。整個操場掌聲雷動。


  音樂響起,由燕翅根部渾厚抑揚頓挫的領誦“明月幾時有?”之妙聲,這妙頌如電流般有節奏的一一傳至燕翅尾。那輕重緩急,長短快慢的對接,可謂是天衣無縫,多之一份則嫌長,少之一份則嫌短。正當師生沉浸時,一句我們把《明月幾時有》唱給你聽,結束了經典誦讀,又開啓了經典傳唱。這一句又是全場驚動。

踏着傳唱的四四拍節奏,燕翅南北背轉,形成的兩個六人圓圈繼而又是一條拉手的直線,隨着“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個穿着漢服的紅衣少年甩着長袖,嫋娜的起舞。語文人那樣忘我,那般的投入,聲聲情,句句意。你看,觀衆席上的學生們,猝然站起來啦,不能自已的來了個快閃,搶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引吭高歌。與臺上的語文人來了個意想不到的大互動。


是啊,語文人,將經典誦讀與經典傳唱熔於一爐,眉宇之間的文雅之氣感染着,延宕着,餘音繞樑間,你看,散發着墨香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落成,從操場東北角款款而來,繞場一週,誰不伸頸,側目,嘖嘖妙絕。

活動塵埃落定,語文人在操場東南角高喊着要照全家福。我們席地圍圈而慶,拉手擡腳而樂,拋擲風衣而賀。我們如一羣快樂的孩子,平日裏低調的語文人破例的自誇着,自傲着。似乎爲了隊形變幻的糾結是別人的事,好像在餐廳摸黑(因找不到燈開關)的正音是應該的,彷彿訓練與自習衝突的爲難也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鼓勵着,努力着,一個也不能少,全員參與。

因爲過程是最好的享受,參與就是最大的成功!這,就是我們的語文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