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博物馆

前些日子正好有事去上海,抽时间去上博参观。感触最深的是上博里外国观光者非常多,去了国内不少博物馆,只有在上博看到这么多外国观光者。

观看时偶尔跳出一些有趣的观感,随记录下来。

青铜器馆迎面就是这个铖,正中镶嵌着绿松石花纹,做工很是精美。 估计那时能有一件青铜武器,相当于现代的兰博基尼跑车;好好装饰一下,关键时刻拿出来,猜想不是引来羡慕的眼光,而是起到震慑的作用。


镶嵌绿松石的这种审美现在还在我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流行,在去尼泊尔和摩洛哥时看到它们的首饰镶嵌绿松石的很多。碎石镶、整石镶均有,人人都有配带。人类对美的一致,从古至今没有大的改变。

在青铜器馆遇见一个讲解的小伙子,以为是志愿者,后来发现他是和女朋友来参观的,为女朋友讲解时吸引了周围的参观者,临时成了志愿者。

看上图,多精美细腻的花纹,我们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写各种没用的文件资料上,磨灭了工作热情和生活热情。 古人则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精雕细刻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美器。它们一旦出世,惊艳世人。

想起有一年在国博听一个老师讲青铜器,第一次知道古代青铜器及其上的铭文用于什么,那次老师还讲了越王勾践宝剑,印象极深。老师年龄较大,气质儒雅,是志愿者,那时大家对志愿者还没有普遍的认识,因为那次巧遇,我也曾萌发过退休后去当志愿者的想法。

上图中的簋和瓿的造型极具现代朋克风,朋克风服装的这种金属元素的灵感来自那里,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只感叹古人的想象力太强大了,把该设计的都做了,后人再设计时查下史料,灵活运用即可。

上图中的二个器皿功能相似,只是右图是现代人用的器具,生产力的发展使这种器具极其普遍,一旦转化为民用,却美感即失。

如此庞大,君能安睡否?如此坚硬,君能安睡否?

这能枕吗?这么高,这么硬,难道古人的脖子柔软似面条或坚硬如铜条,不受它的影响,我等骨头长的脖子真真享受不了。只能观赏了。

《思想者》(法语名:Le Poète)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塑,该模型在罗丹的指导下有多个雕塑,最主要的雕像为青铜,底座为大理石材料,现藏于巴黎博物馆。1880年制作的石膏模型,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沉浸在极度痛苦中的姿态。

严重怀疑是抄袭我大唐的作品,左图和右图是不是极像,那就让他们遥相对望吧。

如果我以前看到它,会目不斜视径直走过去的,且心有赚弃;我们全村都用这种破碗,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终于用上细瓷碗了,这种东西没人要的。但现在我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据为己有毫不羞愧。

看到它的第一感觉是如果用它睡觉有点害怕,它美观吗?否!它造型精巧流畅吗?否!瓷釉好看吗?否!它好在哪里?

上博展它自有道理,只是我对中国瓷知之甚少,不知道它好在那里。真不明白古人为什么爱大费周章的做枕头,还是古人并没有当回事,是今人现存的枕头多,所以总拿来说事?

上图是瓷枕的正前面,中图背面。真的感觉很惊奇,枕头背面做的如此精巧,会有人看到背面吗?主人自己会看吗?如果不看,在背面下那么大功夫又是为何?

姑娘今年二十八,娇滴滴的一支花,

不减肥来不补水,多吃肥肉人人夸。

女彩绘俑高15CM,拿在手中只盈盈一握。 她衣服的腰线那么低,还腆着小肚子,脸蛋丰满的都要下垂了,胭脂用量如村妇般俗艳,现代审美因素中的长腿、蛮腰、锥子脸一个都不具备。但她极自信的站在那,眼神骄傲俏皮,身姿娇憨可爱,风韵独特,迷倒世人,不知多少姑娘在展柜前会萌生出穿越到大唐的念头,那才是女子恣意妄为的年代。众亲,等我找到回大唐的密钥,一定告诉你们,我们一起穿越。

灯光下它以难以形容的蓝色吸引了大批的观者,它就是近年在国内人人皆知的青花瓷。铁渣在高温下熔化,绽放,晕染,最后形成青花瓷。不是所有的青花瓷都这么美,有些蓝色暗沉,花纹不精细,表面有渣滓。 如下图。


鱼亦或乌龟,这是个问题,看到它极大的增强了我学画的信心,我也经常画鱼被别人视为其他物种。

瓷器中极喜爱粉彩,看它的图案精致细腻,寥寥几笔画出小鹿跃动的神态, 瓷釉色彩柔和,看松树新绿老绿的层次,小鹿皮毛的质感。

看光泽度温润柔和,看颜色纯正宁静,据说加了珊瑚到釉料里。 无法言说的精致漂亮,驻足良久。不敢想象当年烧造时的残酷,为了烧出满足达官贵人的精品,窑工要经过怎么的努力最后才成功!

右图是我多年前在小店里买的笔筒的,怎么样,在看到它之前我就有一个同款了,这真的是审美格局呀!

看着像是珊瑚顶珠,碧玉碗身,黄金镶边,黄铜底座,但它是纯正的瓷碗,瓷器里真正100分的极品。只能惊叹了,其它无语。它的配色影响深远,现代人在制作项链和手镯时,较高档的材质设计还要采用类似它的配色。

巧遇严蔚(网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编写了上海博物馆大英百物展的讲解词,参与了《瓷路》《楚国800年》央视记录片的文案撰写。)

我是看到有很多人围在他身旁才走过去听讲,发现他的讲解详细,条理清晰,充满激情。就跟着走下去。留了他的微信。以后再去,一定请他讲解,收获颇丰。

考古时,要用筛子筛土,所有的土都不能轻意处理掉,看到它就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了,它太小了,只有小姆指甲大小,完全可能被忽略。

想象场景:

孩子:妈妈,我捡了一块有字的泥巴,多好玩呀!

妈妈:什么破玩意,砖头瓦块什么的别往家里拿,扔了吧!好好学习,日后才能有出息,挣大钱。

若干年后,己成年的孩子和妻子孩子看电视,电视在鉴宝节目在介绍古代印章。

成年孩子惊乎:啊!我也有这个!

妻子问:这个吗?在哪?它可值老钱了。

成年孩子:我小时候在咱村后面的古墓那捡的,让咱妈给扔了。

妻子:啊!她总说我败家,赚我买衣服多,真败家的是她!她扔了一座别墅。

《随园女弟子图卷》描绘的是袁枚十三女弟子雅集的场景。古代文士雅集很少出现女性身影,这幅画详细描绘了古代女性参与文艺公开活动的场景,姿态各异,有垂钓、作诗、抚琴、执笔题芭蕉者……


画中女子服装的色系同莫兰迪色系,连现代流行因素都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找到相应元素。

原来以为古代女子没有什么游戏,平时做女工,偶尔写几个字描几笔画,戏文中也总是描述小姐们连绣楼都不下,看《红楼梦》发现小姐们有许多让我们羡慕的游戏活动,看这幅画更是花样多多。此画是长卷,上面两图只是局部。

这种长卷绘画的方式让我想起那个非常有名的:百雀灵手机广告长卷。

上图是《明 董其昌  赠珂雪山水图卷》,该画在观看时,我站在展柜的右侧无意中向左侧的画看,发现画中的山水云雾有一种云雾环绕山峰的立体感,云雾缥缈莫测,极其生动。遂驻足良久。想和旁边观者分享,展柜前却没有人。

为什么很多古代玉雕或表铜器的造型和现代人科幻出来的外星人相似,是我们的想像力太差,还是古代人真的见过他们。

一块有点发绿的破石头,看外观大多数人不会认为它是碧玉,但!此番观展已知碧玉原石外形,再出门旅游见到此类石头,一定要若无其事的收入袋中,谨防有人盯上我,抢我的宝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