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笔迹 冲淡人生 ——书家李建平印象

    在古城的一间工作室里,李建平坐在案前,用毛笔在纸上挥洒。瞬间,一幅大气磅礴的作品现于笔端,而李建平,刚刚还嬉笑怒骂的豪爽也瞬间变作凝神静气的认真。李建平,苏州人,工作经历若简化,一行字就够:1980年开始学书法,国防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后到苏州军分区担任参谋,后勤部长,如今转业到苏州市级机关。李建平从小聪慧过人,爱好书法,每日都要临摹诸家名帖。在单位,因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被调入军委办公厅任首长机要秘书,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部队领导。从军30年,不管岗位如何变动,工作之余总是勤研书艺,痴心不改,书法水平与日俱增。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纵观华夏历史,从古至今军人与书法常有着不解之缘,岳飞、颜真卿、毛泽东、朱德……这些书法名家在历史的长河里灿若群星。在军旅的艰苦生涯里,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可贵兴趣。李建平研习书法先从褚遂良楷书入手,尔后又习二王、米芾、怀素等诸家行草书。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曾先后得到著名书法家薛冲波、蔡大礼、李大鹏、李少鹏、李双阳、潘振元等名家的亲切教诲,加之几十年的笔耕不绰,书艺益佳精湛。作品逐步形成了取法于古、笔墨奔放、遒美劲健、峻伟洒脱的风格,成为国内及军界名气大振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各种大赛中屡次获奖,并多次被《美术报》《书法报》等报纸杂志登载其书法作品。



      以中国传统观念看,书法近乎门面,可窥见一个人的教养与品行,故老辈人极为看重书写水平。恰如二十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俞剑华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言:“若书法优良,则不但自己挥洒便利,应付裕如,且可以辅助友人,使人敬重,增进地位,提高职业。社会上诸般事业既离书法不能办理,故工书法者,不便于提任职业时,有胜任之愉快,即于改业时,变有充分之勇气。”李建平的人生经历,验证了俞剑华先生对书法重要性的言说。李建平能写得一手好字,与其说是天分,倒不如说是他滴水穿石,苦练勤学,广交书友,不耻下问的结果。


名师引路

        从军校到全军档案馆,到军委办公厅,再到地方工作,李建平生命中的每一次转折,都为他的书法多添一份领悟。此时,他比过去更加了解自己,书法对于他的人生意义也发生了转变。他随时懂得变换角色,进退有余,错落有致,在他心里,书法“使得生命有光”。李建平的家就在枫桥边,江南的文脉赋予他天然的神思灵悟,军旅生涯历练了他独具的品格意志;涵养了他端正朴厚、谦淡优雅又不失灵性的个性气质。他作为部队领导,虽戎马倥偬,但仍坚持书道未有丝毫懈怠。精采百家之众长,探寻古典之大美,终得精妙正果而熠熠生辉。回到家乡后,李建平遇到了名师李少鹏,在李大鹏、李少鹏兄弟二人精心传授下开始了书法新的历程。亲眼观赏先生们作书, 其用笔之精熟, 风度之不凡, 书法气势之磅礴, 令他眼界陡然大开。又聆听先生们论书, 才真心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精深高妙, 明白了书法作品是书家的人品、学识、修养、气质、经历和功夫等的综合写照, 是书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表现。书法艺术以其更深的魅力使他为之倾倒。在名师的指教下, 他开始从更高更新的视角摩掌历代法帖, 重新沉浸在浩瀚的书法艺术海洋中。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予了书法,并沉醉其中。“取名家之长,取古人之长,取众家之长,补己身之短,推陈出新”是李建平钻研书法的窍门。30多年从不懈怠的点滴练习,李建平的书法,气正老辣,每天,就这样的一小步一小步,成就了书法生涯的一大步。每天,无论工作多忙,雷打不动的一个小时是练习书法的底限。名师指点下,李建平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是技术书法的技术问题,接下来,便开始天马行空的探索之旅——无论是大道或者幽径,或远或近,或深或浅,向天地玄黄发出低吟长啸。书法,原本是我们自然的呼唤与吟唱,向着原野、向着友人。书法史中的经典,直至今日,依然带着温度与呼吸。

书如其人

      要知道,观其字如识其人,楷书是我们最熟悉的字体,亦是最难写好的,吃功夫的字体,也最不容易写好。因为它八法齐备,规范严整,“一点之失,如美女盲其一目;一画之失,若壮士折其一肱”。莫说一行败字,只就一字失手,便造成通篇有憾,难以成精品。因为楷书气象静穆,难以飞动,很容易写得死板,缺乏生气,需要有深入的悟性和灵活的机智才行,不然写不出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所以说楷书学成难,创新更难,极易走板跑调,没有胆量和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李建平的楷书整饬精致,美轮美奂。常言唐人尚法,“法度”森严,更体现在不同楷法之间的丰富多彩与深刻变化上,比如颜体和柳体便给人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便是唐代的墓志,字体、风格的变化也都十分丰富。唐人的法度绝不是简单的大一统,而是建立在法度森严但又彼此独立的风格基础上,换而言之,唐楷的根本就是“变化”。李建平喜欢楷书。就像华人德所说,书法是一种使命感,“书法不是独立的技法,它里面有文化与文脉的东西在。为了严格训练和精益求精,李建平虽然不断加强对行书、草书的学习,且建树突出,但仍没丢掉对楷书的继续学习。他认为楷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集中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彬彬礼仪和文化文明,真实反映着广大中华民族人民传统的审美情性和处世哲学。”回顾书法经历,赏析李建平的书法,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王伟林点评八个字——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李建平是军人,军人的特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讲纪律能吃苦,人品正直,有坚强的信念,一旦决定了的事情,百折而不回,有强大的自律能力。30年军旅生涯,在李建平身上烙上了正气,积极,担当的烙印。10年军事参谋,10年后勤部长,当兵30年,也给他的书法作品注入了,清隽,秀逸,潇洒的气度。在极度单纯中收获明镜与风规。

已臻特境

      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研练,如今已渐入佳境,初现峥嵘,在行、楷、隶、草等书体创作中皆有一番建树。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依然如故深入跋涉,继续走经典之路,攀古人高峰视为入室门径,广搜碑帖、遍寻名迹,以古人为伍,摹写碑帖数百种。在二王的世界里,忘我研究、揣摩、耕耘,颇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执着。这种在艺术上的积淀与修炼,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书风。建平的书法,既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敬意,又有对现代文明的认同浸染;不仅有文人的书卷气,更蕴含着军人独有的阳刚之气,这种充满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源于部队对书家的陶冶,也与其在处世中秉行中正之道有关,因而他的作品总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内蕴。“二王”,古雅雄逸、俊秀妩媚,学米芾,取其意趣嬗变、潇散舒迭之美;集众美为己所用,滋养个性,在其笔下化合融会,取舍精当,新意时出。其行书,线条潇洒流畅,不拘一格;其草书,用笔狂放而有节。书法对于李建平,那是不带任何功利的生命的体验,是永葆热情的永动力,那种潇洒爽朗是鲜活明媚的,这也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李建平身上, 军人和艺术家这相隔甚远的两种气质已经血肉相连、融为一体。庄子认为神守形是生命之长存道,在道家思想中神指的是自然界所赋予的灵性。而书法也是如此。中国书法所追求的境界就是要表现生命。建平的书法,充满灵性。苏东坡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书也。” 孙过庭用“人书俱老”形容书法境界同人经验、年龄的关系,意指老境所创作的书法渐臻化境。由此可以得出,人写书的过程也是写自己生命历程的过程,每一笔的运动轨迹也是生命活动的轨迹。建平的书法,贵在“耐看”。从行家的角度说,耐看的关键在线条。深者,墨者深沉,古味盎然,力透纸背;化者,和雅、儒雅之谓也,那是线条里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气息。他的字,于笔墨线条中自有一种渊深莫测的东西,使人摸不着、看不到、看不透,非常难得。建平的书法,既是对传统的发展,又是对个性的阐释。有自己的笔墨语言,方显出个性才是艺术的生命。建平的书法,贵在自信。铺纸命笔,抒发胸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三寸柔毫,任意驰骋,一幅白纸,瞬间升华。建平本人,并无恃才傲物之意,但其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又是无法掩饰的。在李建平极优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感知到他的思想、修养、气质乃至具体的自我精神,既饱含着简淡雅致之情趣,亦承载着绵里裹铁之厚重,彰显中华文化的蔚为大观。

淡泊人生     

      值得钦佩的是,这些年来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他未受红尘世界所惑,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始终潜心读帖习书,守住自己的一片宁静。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李建平,我相信那一定是红色。那是五星红旗的颜色。那是对祖国的挚爱,本可以轻松考入名校,他选择了军营,他的每一步,都走的坚韧,踏实。他很谦虚,写好字,才是本分。正因为秉承这样的信条,在其书作备受赞许与肯定的同时,李建平忠直诚厚,淡泊名利,为同行和朋友们所称道。凡慈善公益活动,李建平均积极参与、不计回报。对此,他认为这是份内之事,不值一提。如果用四个字形容李建平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冲淡人生。清净之心,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多年的从戎经历,李建平见过太多的大风大浪,他对人生有超于常人的感悟。白天,他认真工作,八小时之外,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写字,一张一弛, 作书胜似闲庭信步,起笔、收笔、转折,用笔精确,干净利落。尤其是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幽林微雨隐泉声,漫把清心共物争。一水一山一片月,琴棋诗酒乐余生。”李建平对很多东西看得很淡。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也称,人的幸福在于怎么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念,而非成为欲念的奴役。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也表达了当你的物质欲求少了,你的精神自由就大了,这样你可以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去用来为物质服务。生活中的他温文尔雅、气宇轩昂,多才多艺。李建平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那是一个回归,是一个总结,李建平说,当我握着毛笔的时候,我仿佛怀抱着人生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享受着这三尺书案,享受着水墨交织的人生。正是由于这般清泉似的心境,李建平的书法才有了田园般的闲雅。他有力地避开了书法技巧多样性的束缚,用简单质朴的笔触描绘着空灵的乐章。他一边像一位耕耘的田夫,挽着裤脚,不紧不慢地挥着鞭子,心无挂碍,一步一步地慢行在广阔的田野上;同时,他又像一位文人隐士,远离尘嚣,笔下一笔一划,是生命、是哲思、是美的发现,留下的是最精简的万物意象,看花为花,看云为云,简单而美。在勤勉与执着中,他默默地研习与探索;在不激不厉中,他独守一份清静与妙趣;在书法艺术之路上,他收获着快乐与真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