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996早就橫掃小學初中了。

最近知乎上看到兩件事情,一個是科大表白牆下面關於出國Phd利弊分析一說,另一個是學生每天學習那麼久算996嘛。

這兩個一起說了,我認爲這倆問題本質是一回事。

前置文章:

階級固化到底是不是90後的末日。


01.

我的結論很簡單,打工無法實現財務自由,這人人都懂,但是教育其實也無法跨越階級。本質上來說,都是爲一個合理的目的,選擇了錯誤的路徑

打工很好解釋,資本主義的體制下,如果你是被剝削剩餘價值的那一方,那基本是不可能掙脫有關錢帶來的束縛的,至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總會受到一些影響。因爲一開始道路選擇就錯誤了,當然這裏我們不做道德評判,只是就事論事。

打工這條路不是不能實現財務自由,比如我們公司CEO,日薪30萬,年薪一個億,打工打到財務自由。但是五百強的CEO,世界上就五百個。這種路徑成功率太低,多數人變成了分母和韭菜,因此是由於效率原因不推薦。

關於這個應該說明白了。

那接下來再說教育的問題,現階段教育體制的目的也不是讓你以後出人頭地,改變命運,雖然說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沒錯,但是得看學的是什麼知識。現行的體系目的是爲祖國培養能夠有效投入到各項生產中的有知識儲備的年輕人。

舉個例子,國家並不關心是張小花去了北大,還是李小明去了清華的問題,也不關心所謂教育資源不公,比如河南廣東江蘇山東這些省份的高考難度問題,他們關心的就是今年北大招了多少人,全國錄取了多少大學生,工科儲備了多少人才,理科儲備了多少人才,等等。因爲誰上大學都一樣,這件事從來和個體就沒關係。清華的資源放在那,這就是全中國最好的兩所學校之一,優質的教育資源並不因受衆是誰就大打折扣,當然這句話有點武斷,我的意思是講其實誰上清華,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哪個省份的,根本沒有區別。除非你是搞理論物理,需要天才來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如果是搞生化的,我還真沒太看出智力因素在這裏面的效用。

只要每年大學生數量夠了,北大清華人數招滿了,就行了,主不在乎誰上清北。所以教育的問題在於個體的訴求和教育的目的,存在較大的偏差

02.

個體想要從教育中獲得的,是最終能轉化成生產資料或者至少能轉換成一份好工作的那種教育資源,簡單來說還是對美好的物質生活的嚮往。所以爲了做這件事,不少家庭可謂是在教育上全力投入,從小到大的補習班、營養品,再到出國留學等等,一路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進而讓他擁有最好的,這投入不可謂不大。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常掛嘴邊,叫做物以稀爲貴,反映的是市場規律。但事實上這句話的侷限性也相當嚴重,尤其是當這種稀缺性是人爲附加的時候。換句話說,難度≠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小升初來說。同樣的一所好的中學,假設每一屆招收300個學生,十年之間的教學質量變動忽略不計。但是十年前,想上這個好的中學只需要通過一場入學測試就行,那時的我們甚至補習班都沒上過幾個。而反觀現在,小升初難度之大,網上廣爲流傳的試題大家都當做段子來看,但事實是,還真的有這樣的考試,還真得拼爹拼媽。學習行了,才藝還得行,才藝行了,家境還得行,最後,還是隻有三百個人上了這個初中,接受了同樣的教育。再進一步考入好的高中,進入所謂好的大學。

其實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收益沒有增加,還是培養了三百個人才,但是整個社會層面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了。補習班的補習費,家長學生們的精力時間,考上了倒還好,考不上就真的太慘了。這纔是真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鬥啊。

又例如,北京的學區房事件。拼死拼活買到了重點小學的學區房,結果學校今年改學區了。你說這樣的小學難不難上,這種難有什麼意義?困難和苦難是一個道理,並不是吃了苦經受了苦難就進步了,就有價值了。痛苦的意義是人們解決不了這種痛苦而賦予它的,成長才有意義,痛苦沒有。

所以有些困難,增加的毫無意義可言。不僅如此,甚至是可能對社會有害的。因爲整個社會付出的成本在不斷地增加,但是收益始終保持不變,以至於總有一天成本會等於甚至高過收益。這是很多人感慨留個學,多少年才能把學費賺回來的原因,之一。

03.

再來,那就到了這種現象的本質。

對內我們稱爲自我剝削,對外則稱爲囚徒困境或者內卷。由於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的缺陷,導致本來的雙贏遊戲逐漸被玩成了零和博弈。任何一個個體想要在提升自己的收益,都要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爲前提。

所以中小學生其實和以後他們走上社會面臨的情況是一樣的,那就是——996。只不過是被誰剝削的問題,工作了是直接被資本家剝削,沒工作之前,在求學的時候,由於競爭壓力被迫剝削自己,其實是被體制剝削。但是不重要,本質上都是被剝削。

很多人看不透的一點是,以爲小孩學習可以改變命運,說實話,那是以前。在現如今,如果是城市家庭,靠上學已經很難改變命運了。你985/211畢業又如何,夠優秀了吧,畢了業還是一樣的買不起房,還是六個錢包。而唯一不同於工作的一點便是,上學的時候996剝削自己,其實有機會多搶到一點剩飯,但也只是一點而已。

最近還有個詞很流行,叫做奮鬥逼。這裏不過多解釋了,我們簡單理解爲:

奮鬥爲已任,一刻不奮鬥就覺得愧疚,內心認定奮鬥才能改變人生,創造輝煌的人。狹義一點則是:以奮鬥裝逼或張嘴閉嘴奮鬥的人(如健身,跑步,推薦公衆號者,肉身翻牆的人等)。 

簡單來說就是意義合理化的自我剝削嘛,現在網上對這些人不乏批評的聲音。而我想說的是,批評這些個體,沒什麼意義。這也是我認爲996無法解決的原因之一,你不996,有人996。這種百萬人的囚徒困境,除了當局出手,否則是沒有破局之路的。因爲對於一個窮苦出身的年輕人來說,奮鬥逼、996吃的這種苦,比起他小時候那種生活的苦,輕多了。還真是應了馬老闆“福報”二字。如果不是真的貧窮,誰願意當一個鳳凰男,大抵是這個道理。

所以批評、諷刺這種個體的行爲方式,沒有意義,破不了局。道德評判也沒啥意思,爲了利益總有人突破道德的。

話說回來,小學生,中學生都是這種“奮鬥逼”,爲了自己的前程奮鬥。只不過因爲是教育,教育是崇高的,所以就讓這件事變了性質。其實我不反對教育是崇高的,但我認爲目前的教育不是教育,更接近於培訓。本質上,是爲了更好的適應以後將要面臨的剝削罷了。

而這件事情,從來沒有人說,大家反而都在爲“教育”正名。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嘛、學習是投資自己——放屁

目前的教育就是搞剝削,就是996,就是剝奪人的天性,就是一回事。你看不慣奮鬥逼就是看不慣小學生的努力,因爲本質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好雙標。而且很多人未必相信的是,中學生可比你996苦逼的多了去了。我弟在鄭州外總上初一的時候每天睡四五個小時,學習17個小時,你996能做到?

不管你信不信,對學生的剝削,比對成年人的剝削嚴重多了。以教育之名,行剝削之事。誰的錯?反正不是學生和家長的錯。

多說一句。

可能有的朋友要講了,接受教育難道就是爲了以後獲得更好的物質回報,難道不考慮精神層面的價值?我只想說現在不是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需要英雄匡扶天下的亂世,物質基礎還是有其必要性的,絕大多數人要解決的還是這個問題。如果你要解決的不是這個問題,那我們要討論的話題就要變化了。

04.

說完了高考前的事,說說高考後的事。

大學不提了,我寫了很多文章寫我認可的大學教育:

(一)大學到底帶給我們什麼?

說說研究生和碩士,其實現在讀研讀博我的看法就很簡單,現在的學歷通脹,大學就是高中,碩博就是大學。因爲人們把大學生和優秀聯繫起來,是不正確的,大學生在30年前是大熊貓,但是現在不是,這是因時代發展造成的歸因謬誤。優秀始終都是按比例劃分,不是按身份。身份只是一種手段,提升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優勢,或者說“排名”纔是目的。

所以,碩士,有條件的話還是要讀的。這就和996一樣,你不讀有人讀,你沒有碩士學位人家有,找工作的時候你不是碩士人家是。這時候又有朋友要說了,水碩讀什麼讀,現在都看第一學歷。沒問題,第一學歷是要參考,但這只是縮小了比較範圍,沒改變內卷的本質。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現在讀碩士的意義,讀碩士已經不是爲了學習知識,或者說得到什麼優勢了,甚至現在的所有教育都不是這樣導向的。它唯一的意義在於,人家都有了,你沒有就是你的劣勢。往小了說這叫自我剝削,往大了說這叫囚徒困境。不讀不行。

那要不要讀博士呢,我個人認爲不是新的領域和方向,比如化學這種傳統又基礎的學科,當中有機無機催化物化計算這種,就別讀了。因爲成本太高了,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付出的成本已經大過收益的事情了。

而博士目前和大學生面臨的情況一樣,就是XJB培養,產能過剩,內卷嚴重。尖端領域和前沿領域的博士可能還不夠的情況下,很多傳統學科,基礎學科的博士已經過飽和。而我們的社會,沒有能力爲這麼多的博士生提供合理的工作崗位來配平他們在獲取博士學位中所付出的成本。畢竟你不能要求每一個讀博的人都崇高到不需要物質保障,一心爲了全世界人民。更直觀的是,每年畢業和招收的PhD人數逐年增多,但是我們的教育研究經費也能跟上這種增長速度嘛?未必見得。

大量的博士把畢業去向瞄準到了教職這條路上。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是說實話,教職這條路現在內卷的比小升初還嚴重。不是藤校博後,三五篇一類一作在手,想要空降一本學校,在大多數學科裏面還是有難度的,要麼你不挑學校,要麼你不挑地區。而且這裏還有一點,這還是我們國家目前吃着大學生紅利,年年擴招,博士、碩士培養點越來越多的前提下,需要有這麼多的教職工人才,等到人口紅利吃完了,到時候大學生規模持續萎縮,這麼多教職員導師,幹嘛去?

可能會下崗,可能會變成歷史上出現過的“星期六工程師”,而且這一天並不遠。

讀博過程中所面臨的艱辛,我們就不提了。這裏是默認不quit,順利畢業,精神沒有問題,身體沒有問題的。在討論上面這些,那就沒法討論了。

而我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這裏還要再強調一百次也不爲過: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讀博,大多數時候就是沒有深思熟慮,順勢而爲的一個隨意性選擇。因爲學習,對於我們這種一路“別人家的孩子”過來的同齡人來說,實在是最容易的事情了。反正別的也不會,要什麼不清楚,先讀個博。以這種心態開始的,往往過程和結果必然受其中之一的折磨。

在我自己看來,倘若真的喜歡研究,退休之後讀個社會學和藝術類的博,其實不錯。

隨便寫寫,結構有點雜亂。不過問題大概是講清楚了,社會結構型的996,從娃娃抓起。不管你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博士生,你只能被迫參與這場遊戲,沒得選。因爲如果你不玩,或者玩不起,那就死得更慘。

以上,祝好。


聲明

文中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港漂泊數年,

期待與你相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