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網易的轉型之路2:無悔選擇測試之路-路上的抉擇、進取

Infoq發佈了文章,這裏我還是吐槽原文,未修改的,讓大家品味下:

 

2、無悔選擇測試之路-路上的抉擇、進取

 

 

有了流程規範,接下來是實施和持續改進,運用在一個項目上,先做了三個月吧,不停地測試,編寫功能測試用例,也走了2條彎路:

 

 

1、用例花了大量時間編寫,就連:打開瀏覽器,輸入xx,點擊登錄,這個也記錄了(這種是早期狀況)。

 

 

2、我居然還請纓加入開發,因爲看到一些任務完成不了,後來雷叔也指明,測試做測試應該去做的,如果我當時幫忙做開發,那麼很多測試都完成不了,一樣保證不了質量。

 

 

所以,測試人員除了要了解業務之外,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結構來進行測試之外,還應該準確定位自己,明白自己在整個版本迭代中,控制質量的位置!

 

 

大家可能想知道,那段日子鍛鍊了什麼?那三個月無法忘記,每天高強度測試,用的最多的就是,功能測試:邊界值、場景法;白盒測試。其實就是鍛鍊了測試的基礎技能和流程管理。

 

 

後來測試管理逐步建立,但是在測試過程中,應當如何提高代碼質量,也參考了敏捷開發中高質量 Java 代碼開發實踐: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lo-agile/,做了一些適合團隊的改進:

 

 

wps_clip_p_w_picpath-4142

 

 

6點不言而喻,這種迭代版本中java代碼質量提升的模式,已經採用了將近一年,非常有效果。

 

 

   同年Q2,對測試管理進行了改進,其中是受到,@段念-段文韜,組織敏捷測試(http://www.infoq.com/cn/news/2011/01/dn-agile-test-3)影響,採用類似“一頁紙計劃”的測試文檔(在此要感謝@段念-段文韜)在redmine進行管理,之前每次整理測試計劃,發送給開發人員,實際上耗費了一些時間,並且成效不大,現在的任務:需求、開發、測試,全部交給redmine管理,所有事情一目瞭然,對任何人都是可見的,有沒有完成,進度如何,非常清晰。

 

 

ok,之前不是講過檢查表的做法嗎?雖然覆蓋了不少範圍,用了一段時間,收效不大,決定改進,變成季度性檢查,包括的方面比較多。

 

 

後來爲了規範整個開發測試流程的管理,包括開發、測試的交互,又制定了SQA框架,輕量級的:

 

 

wps_clip_p_w_picpath-8251

 

 

圖 最初制定的SQA框架(2011331日)

 

 

後來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做的更好、更輕量級,無獨有偶,買了一本@朱少民老師,的:《全程軟件測試》,發覺這個SQA框架也是***到目前的每個環節,更適合目前團隊的scrum模式,在此也要感謝@朱少民老師,真是相見恨晚,不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大家可能會問,scrum模式,有很多用戶故事,測試人員怎麼利用?爲什麼想到這個,當知道遺漏了測試場景,會很不爽,怎麼避免呢?加上@Aullyxiao的《軟件測試之魂》提到分層測試的想法,想了想,還可以結合這麼整:

 

 

 

 

wps_clip_p_w_picpath-26797

 

 

對於目前的開發架構來說,一個用戶故事,或許涉及這四個點,可以從這個四個點入手來進行質量保證,如何做呢?單元測試就開發人員處理了,代碼審查,測試人員可以參與和監督,其實就是要保證將:開發任務與提交到svn的代碼進行關聯,這樣子,當測試人員檢查開發任務的時候,就可以找到改變過的代碼,曾經試過從這些代碼裏面查看邏輯,找到分支場景,補充到測試用例裏面。當然,在此期間,看過@架構師Jack,《功能測試用例基礎設計模型》,也採用了其中一些;還有@季哥來自淘寶,的探索式測試,我覺得自己還需要時間來消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